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构建场域

21世纪的今天,经济、教育、信息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日益多元化,集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交织在一起,难免会对广大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冲击或激荡,在现在的青少年以及儿童的身上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期望,因此,强化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但是,毋庸讳言,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付出努力。

首先,学校是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的主阵地。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人数达26406.584万人,仅高等教育总规模就高达366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为2695.84万人),因此,学校德育教育在“一体化德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也是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的主阵地,其重要性是家庭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教育已经形成了以教师(包括基础教育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和高校的两课教师)为主体,以课堂和教材为核心的传统固化“德育”模式,不可否认,这种固化的德育教育模式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容易导致让青少年感觉到这种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1世纪的今天,传统固化“德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我们应创新“一体化德育体系”教育的机制,具体而言,我们应做到:

法治教育是学校“一体化德育体系”的主轴。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只有懂法、知法、守法的公民才是合格的现代公民,现在的青少年是即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践行者,因此,学校要教育学生懂得何谓社会主义民主,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要了解法治与民主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凌驾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更不能做损害国家、民族、集体利益的违法之事,遵法、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青少年学生更应该成为守法的典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更应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

爱国主义是学校“一体化德育体系”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是德育教育的永恒话题,“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执政党的价值观,而且也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改革开放40年来,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我国社会的价值观也趋向于多元化,但是无论怎样碰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且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力的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也在不断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①。因此,学校应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家庭是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的基础。经典社会学认为,家庭是构成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家庭教育,2000多年前的《大学·礼记》就曾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家庭作为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的场所,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这种亲情与血缘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持续推行,与我国传统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相比,绝大部分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1或2+2家庭已经成为现代中国家庭的主体。此外,单亲家庭与重组家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家庭结构的变化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有的家长因工作繁忙而疏于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动辄打骂孩子等不一而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家长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决不能过分溺爱孩子,既要为孩子打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又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从小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知法、懂法、守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二是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养不教,父之过”,家庭作为“一体化德育体系”的重要场所,家长应自觉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身教胜于言教,率先垂范,给孩子以示范作用。三是积极利用闲暇时间,带孩子主动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诸如志愿者等,培育孩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乐于助人的习惯等。

最后,社会是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的主要场所。“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确保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与社会治理相关的各项法律制度尚待完善,改革所带来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因此,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不仅有助于重塑公民道德规范,而且也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仅仅依赖学校和家庭是远远不够的,离开了社会的广泛参与是根本不可能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特别是教育和文化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社会载体对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换言之,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的延伸与扩展,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笔者认为,社会管理部门以及社会载体应做到:一是不断强化社会公德建设。“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① 在现代社会,良俗公德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捍卫公共利益和权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和团体应积极配合学校和家长教育广大青少年讲文明、讲礼貌、爱护公物、助人为乐,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二是不断强化法治建设。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道德价值观,仅仅依靠青少年的自觉性还不够,还应该配合以法治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互为表里,借以强化法治教育的效果。

①P. Atkinson. Language, Structure, and Reprodu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Basil Bernstein, London: Methuen, 1985: 85

②Basil Bernstein.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 1: 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1: 178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http: //www. moe. edu. cn/s78/A03/moe_ 560/jytjsj_ 2016/2016_ qg/201708/t20170823_ 311668. html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