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
其一,加强革命精神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学校是青少年主要的学习活动场所,课堂教学在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行塑中具有重要价值。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各级学校的德育教育及思政教育,成为各级学校的重要做法。如革命老区遵义利用当地丰富的长征文化资源,把长征故事编成教材,进入中小学校园,作为中小学生德育课程的乡土教材。遵义高校把长征文化与长征精神进行课程开发,以专题的形式,作为全校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等等。其他各地学校也有类似的课程开发与设置,如大庆师范学院积极将大庆精神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编写的《铁人精神十讲》特色教材被教育部思政司列入“高校德育文库”。复旦大学2016年秋季学期探索性开设“治国理政”红色育人课程,围绕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治国理政的理论、实践、历史经验启示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治理四大方面,对学生进行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教育,等等。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系统全面的课堂教学,通过幼、小、中、大等不同阶段的系统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到面,由感性到理性,由故事情节到理论价值,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前后衔接的知识链条,逐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内在联系。
实践教学环节,不少学校特别是高校,利用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把革命精神的教育、把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井冈山革命老区高校,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井冈山各地,收集红色传说、红色故事。一些高校开展的重走革命路的体验活动,如井冈山大学开展“重走朱毛挑粮小道”,河北师范大学开展的“重走赶考路”,北京交通大学开展的“重走长征路”等。遵义师范学院开展的红色文化开放课堂活动,利用校际交流,定期分批把学生带到本地或外地的革命遗址进行现场教学。特别是遵义师范学院开展的红色文化开放课堂活动,不仅是单纯的实践教学、课外体验,而是采取五个一的形式,即聆听一场红色文化教育讲座、观看一次红色文化文艺演出、参观一批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一批红色纪念活动、收集一些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文化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历史现场的体验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于他们的自觉行动。
其二,重视革命精神的艺术美学教育。红色艺术,以其浓郁的情感,历史场景再现的强烈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是革命精神育人的有效方式,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直观有效方法。通过各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如美术、舞蹈、音乐、诗歌、影视等形式,寓教于乐,把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及其所凝练的精神样态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广大青少年参与其中,寓教于乐。
一方面用红色革命经典,让青少年学生了解革命历史,铭记历史,用道德模范的力量教育鼓舞广大青少年。如创作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推动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进校园,推出更多如《建党伟业》《建军伟业》《建国大业》等反映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与精神的优秀作品,创造便利优惠的条件,让青少年接受红色经典。另一方面,让青少年参与到红色艺术的创作之中,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如各革命老区高校,以师生为主创作了反映各革命精神的音乐舞蹈史诗,如北京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排演的《长征组歌》、井冈山大学创编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遵义师范学院创编的音乐舞蹈史诗《遵义会议放光辉》、河北师范大学创编的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以及临沂大学创演的沂蒙红色乐舞剧系列三部曲等,这些节目,由各高校青年教师及学生主演,声光电结合,学生参与度高。通过这些红色艺术剧目的编演,广大师生既感受了艺术的魅力,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洗礼,为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自2006年首场演出以来,已先后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育部、科技部和部分高校、社区等演出200余场,包括领导干部、部队首长、专家学者、大学师生、社区市民等在内十几万人次观看。学生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的演出过程本身,也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收获,是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
其三,政府主导、多措并举推进革命精神的宣传教育。革命精神的教育宣传路径是多方面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践行更是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短期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官方主导与民间力量参与相结合。学校的舞台毕竟狭小,社会的舞台更加广阔。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革命精神,关注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对于利用革命精神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养成方面,学校之外有不少工作可做。
党和政府相关党史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开发和建设好革命历史文化场馆,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革命遗址、革命场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平台。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文化的自信,革命精神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都相继建立了各类陈列馆、纪念馆及红色文化旅游设施,不少被开辟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遵义会议会址、延安革命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等。这些场馆基地在场馆的设计、布置方面,可以设置适合广大青少年的布展场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影视动漫、游戏设计、三维虚拟成像、现场模拟参与等形式,展示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避免千篇一律、简单说教、内容枯燥的陈列给青少年带来的拒斥感。体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各类场馆如何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把广大青少年从电脑游戏、西方大片、迪士尼乐园等中吸引过来,增强作为社会教育的革命场馆的新引力和实效性,是需要各界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各级政府需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与社会环境。正如习近平指出:“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①这就需要坚守革命精神的实质,不忘初心,牢记共产党人的使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做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充分发挥民间、企业组织的作用。除了党政官方主导的革命精神研究、宣传与教育普及外,应该发挥企业、民间力量在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民间组织人士投资红色收藏、红色纪念场馆建设,一些个人开展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这些都应该积极引导与鼓励,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在利用革命精神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作用。
总之,加强革命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把革命精神转变德育资源,融入德育教育,进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一方面可以丰富学校教育的德育资源,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自觉抵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贯彻于以上层面,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立德树人,以青少年为重点,在全社会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①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