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志(1990~201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概述

府谷历史久远,西汉时期,境内东北部置富昌县,距今已有2 000多年。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河东李存勖割据政权升府谷镇为府谷县,迄今为止1 100年。

府谷县位于秦晋蒙三省区交会处,为陕西省最北、最东端。东部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曲、保德两县相望,北部和内蒙古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接壤,西、南与神木县毗连。

全县总面积3 229.18平方公里(1990~1994年统计为3 211.94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780~1 426.50米,相对高差646.50米。2010年,全县辖12个镇、8个乡、331个村、10个县城社区。总户数79 158户,总人口260 58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0.70人。境内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1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63人。

府谷县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境内最早的有距今7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遗址。新庄子遗址(位于庙沟门镇新庄子村)属于仰韶文化时期(前5000~前3000),连城峁遗址(位于庙沟门镇连城峁村)属于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前2800~前2300),朱家湾、桥沟北盖峁,大、小石堡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时期。

夏、商时期(前21世纪~前11世纪),为要服地,在冀州翟族境内。西周时期(前11世纪~前770)属固阳榆中地,为荒服,属冀州白翟的一部分。春秋时期(前770~前475)为白翟地,属晋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为固阳榆中地,属魏国,后属赵国。秦代(前221~前206)为上郡地。西汉时期(前206~25)设富昌县(境内东北部及内蒙古准格尔旗南部),属西河郡。王莽改名富成县,东汉时期(25~220)撤销,辖地并入平定县(准格尔旗南部及境内西部)。魏晋时期(220~420)为匈奴地。东晋时期属赫连氏大夏国。北魏时期(386~534)为五原郡固阳并永安郡地。北周时期(557~581)为银城县(神木北部及府谷县境)地。隋代(581~618)为银城县地;开皇十年(590)在北部复设富昌县,南部仍属银城县。唐代(618~907)属麟州,初为府谷镇,开元后县地分属银城、新秦二县。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升镇为县,五年(911)升府州领府谷县。不久,因辽国侵扰迁到留得人堡(即府谷县旧城)。后汉初升设永安军,乾祐元年(948)设府州,周显德元年(954)复设永安军。宋代(960~1279)为府州,领府谷县。崇宁元年(1102),改为靖康军。政和五年(1115),赐郡名荣河,又改为保成军,置麟府路军马司,以太原府代州路钤辖领,属河东路,以其地处河西,便于控扼西夏。靖康元年(1126),割让麟、府、丰三州与西夏。绍兴九年(1139),夏人陷府州。金贞元(1153~1156),从西夏收复。正大三年(1226),复设府谷县,增设建宁县(故城在府谷县西北七十里)。元初,复建府州,领府谷县。明(1368~1644)为府谷县,属葭州。洪武六年(1373),废。十三年(1380)复置县,属延安府葭州。清(1644~1911)仍为府谷县,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改属葭州。乾隆元年(1736),改属榆林府。民国时期为府谷县。元年(1912),废府制归省直属。二年(1913),设陕北观察使。三年(1914),改属榆林道。十五年(1926),废道制,复归省直属。二十五年(1936)归陕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48年1月,府谷麻地沟解放①后,境内黄甫川以东地区,内蒙古十里长滩一带及山西省河曲县部分地区于3月合并,组成河府县(县府设在麻地沟),归晋绥边区政府领导。9月,河府县撤销,归还府谷原属地。1949年6月,改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榆林分区。1950年5月整编时,撤销神府(神木和府谷)县,其辖地分别划归府谷、神木两县。府谷县归属陕西省榆林专区。1958年12月,府谷县撤销,其辖地划归神木县。1961年9月,恢复府谷县建置,归属陕西省榆林地区,2000年7月榆林地区改设地级榆林市,归属陕西省榆林市。

府谷县地处祁(连)吕(梁)贺(兰)“山”字形构造马蹄形盾地的东翼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的复合部位,最明显的构造形迹是新华夏系构造形迹,其次是纬向构造形迹,均以褶皱和断裂为表现形式。主要以西北至东南流向的黄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四条大川和相应的五道梁峁为骨架,有黄土地貌、河谷阶地地貌和风沙地貌。土壤分为11个土类,以黄绵土类、红土类和风沙土类为主。

府谷县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温差大,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日照充足。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炎热干燥、降雨集中,春季干旱风大沙多,秋季清爽而湿润。

境内以黄河和黄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一河四川”为主干流,构成黄河水系,孕育了五彩斑斓的黄河文明,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耕地122.50万亩,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5.64亩。全县水资源量每年5.25亿立方米。植物种类繁多,统计有42目82科361种。动物种类多样,进入21世纪,诸如野鸡等野生动物数量逐步增加。有煤、煤层气、铝土矿、高岭土、铁矿、膨润土、耐火黏土等10多种矿藏资源,尤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探明储量200亿吨。侏罗纪煤以“特低灰,特低硫,中高发热量,特低磷”等特点享有盛誉,加之煤层稳定、结构简单、埋藏浅、易开发等先天优势,开发利用价值极大,是全县的支柱产业。农作物品种多,主要有玉米、谷子、糜子、大豆、豌豆、小豆、甘薯、马铃薯、荞麦、黄芥、胡麻、臭芥、花生、芝麻、向日葵等,尤以木瓜的糜子(脱皮后为黄米)、墙头的花生等远近闻名,有民谣:“木瓜的黄米孤山的葱,墙头的花生圆滚滚……”府谷享有“中国黄米之乡”美誉。海红果树是府谷县的地理标志树种,其果实海红果为地理标志产品,年均产量5 000多吨,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钙、硒、锌、铁、钾和氨基酸、黄酮、多酚、维生素等多种成分,被誉为水果中的“钙王”,府谷有“中国海红果之乡”誉称。

20世纪90年代,是全县农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农村劳动力充足,生产力较高,除耕种承包耕地以外,大量开垦荒山荒坡荒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1世纪起,随着工业兴起,大量劳动力转移从事工业生产,种植业面积逐步减少,部分地区存在“撂荒”现象。2010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574 962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85 860亩,粮食总产量73 456吨,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337.98千克。

府谷县始终如一地倡导义务植树,落实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建设、“三个百树工程”等政策,引导群众采种育苗,促进林业建设。1990年,全县森林保留面积786 526亩,覆盖率16.32%; 2010年,全县森林保留面积1 174 900亩,覆盖率24.26%。1990~2010年,全县退耕还林面积61.27万亩。

1990年起,府谷县投资7.50亿多元,用于水利建设。2005年起,实施古城松花沟流域、碾坊沟流域,麻镇西沟流域,老高川小板兔川流域,哈镇戏楼沟流域五条流域治理工程,治理面积276.07平方公里,淤地23 631亩。

2010年,全县草地面积229.35万亩,全县羊存栏176 099只、牛存栏11 084头、猪存栏33 526头,有重点养殖场7个。

1990~2010年,是府谷工业飞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21世纪初的十年被誉为“黄金十年”。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726个,工业总产值12 905万元,生产水泥9.30万吨、电石2.10万吨、硅铁0.40万吨、生铁0.51万吨、水泵3 590台。2000年起,实施“五小企业”清理整顿、淘汰落后产能、环境污染专项治理等系列举措。2006年,规划建设清水川、黄甫川、郭家湾、庙沟门4个工业集中区,8个兰炭产业园区和3个工业小区,组建煤业集团、镁业集团、煤化工集团、煤电冶化集团和特种合金集团五大民营企业集团,引进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鲁能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全县工业企业351户,工业总产值3 711 700万元,生产兰炭406万吨、水泥93.60万吨、电石24.19万吨、硅铁10.20万吨、硅钙1.81万吨、金属镁14.84万吨,发电124.09亿度。

1990年,全县煤矿56个,生产原煤122万吨。2010年,全县煤矿76个,生产原煤6 008万吨;洗选煤企业102个、兰炭企业16个。

20世纪90年代起,全县乡镇企业突飞猛进。1990年,全县乡镇企业1 718个,固定资产4 662.30万元,总收入10 553万元,总产值10 681万元,实现利润1 671万元,从业人员9 653人,成为榆林地区第一个乡镇企业产值、收入过亿元县。2010年,全县乡镇企业17 141个,是1990年的9.98倍;从业人员119 042人,是1990年的12.33倍;总产值4 536 000万元,是1990年的424.68倍。

府谷县一直秉承“想致富,先修路”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2010年,全县公路总里程2 723公里,形成以府(谷)店(塔)一级公路为主骨架,府(谷)准(格尔)、野(芦沟)大(昌汗)、府(谷)墙(头)、府(谷)王(家墩)、孤(山)王(家墩)、桃(梁)田(家寨)、魏(寨)哈(镇)、大(岔)庙(沟门)、峰(山)李(家渠)、新(民)永(兴)、高(梁沟)王(大庄)、沙(梁)墙(头)等公路为次骨架,通村公路为辐射的公路运输网络。境内神朔铁路47.61公里。2010年,全县货运车辆4 226辆;神朔铁路货运量17 600万吨、客运7 409.28万人·公里。

1994年,县城实现电话数字程控。1997年,乡镇驻地普及数字程控电话。1994年,县城部分居民使用传呼机。2003年,开通小灵通业务。2010年,全县移动用户218 100多户、电信用户16 322户、联通用户102 403户。

城乡建设步伐逐日加快,城乡面貌不断变化。城区建筑业不断兴起,相继建成县委(县政府)大楼、天桥大厦、滨苑酒店、兴茂酒店等;建成新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河滨公园,规划建设新府山住宅区等;建成黄河二桥、高家湾大桥。农村普遍修建新房。通村公路由土质化逐步向沙石化、沙石化逐步向混凝土化转变。

商业蓬勃发展。1990年,全县批发和零售业网点989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 697万元。2000年,全县批发和零售业网点1 107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 416万元。2010年,全县批发和零售业网点4 323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 537万元。

财税收入突飞猛进。1990年,全县财政收入1 633万元;2010年,财政收入176 022万元,是1990年的107.79倍。1994年,全县国税收入2 724.70万元;2010年,全县国税收入324 600万元,是1994年的119.13倍。1994年,全县地税收入314.70万元;2010年,全县地税收入213 089万元,是1994年的677.12倍。

1990年,全县存款1.33亿元,贷款1.25亿元,贷存比93.98%。2010年,全县存款231.63亿元,贷款151.26亿元,贷存比65.30%,全县民间拥有80.37亿元净存款资金,人均净存款3.08万元。

府谷历来是边陲重镇,是秦蒙交界处,亦是兵家争夺的战略重地。宋代,折家军镇守府州200多年,演绎着一幕幕慷慨激昂的御外壮举。明崇祯元年(1628),境内黄甫小宽坪村农民王嘉胤率众揭竿而起,抗击官兵,点燃明末农民起义战火。

府谷有着优良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6年8月,中国共产党绥德地委派遣李精予到府谷开展党的工作,在南门第一高级小学建立府谷县第一个党团特别支部。1927年6月,旅外中共党员学生刘子安等,在五虎山玉帝楼成立中共府谷县第一高级小学支部,拉开全县革命运动的帷幕。1927年12月下旬,李维勤再次到府谷,与柴培桂、严念祖等在南高成立了中共府谷县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1928年11月,府谷县地下党组织组织教师展开“索薪”斗争,迫使国民党县政府改任教师刘子安为府谷县教育局局长。1929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巡视员白明善到府谷发展基层党组织;11月,掀起反征斗捐税斗争;12月,发动南门第一高级小学师生反厘金斗争。1930年夏,国民党水寨寺驻军一个排被共产党员韩峰策反。1934年7月,韩峰、赵展山等在清水青春峁煤窑开展武装斗争,组建中共府谷县游击小组,袭击部分土豪恶霸;9月,中共府谷县游击小组在木瓜成立红七支队;11月,红三团北上府谷,长途奔袭哈拉寨。1935年2月,红七支队夜袭高梁村保安第二队苏宝山部;3月,中共府谷县委在榆家坪召开千人大会,成立府谷县革命委员会。1936年1月,成立中共神府特委;2月下旬,恢复中共府谷县委;5月,恢复府谷县革命委员会;8月,红军独立师二打哈拉寨。

1937年10月,东北挺进军总司令、国民党著名抗日将领马占山所属骑三师抵达哈拉寨,屯兵八年,警卫伊盟,坚守河防,扼制蒙奸,立下赫赫战功。1938年3月2日,日军千余人由保德渡过黄河进入府谷县城,国民党二十二军五一七团乘机渡河抗击日军。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解放军部队,浴血奋战,斗智斗勇,最终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目标。1947年7月,晋绥边区第二分区派出解放府谷随军工作团;8月19日,晋绥二分区三十四团和民兵游击队占领府谷县城;9月,陕甘宁边区工作团奉命进入府谷;9月下旬,三十四团和民兵游击队在海则庙尖堡则村歼灭蒙古军一部。此后,三十四团转战于木瓜、庙沟门、沙梁、石马川等地。1948年1月16日,晋绥军区三十一团的两个营,从神木入境,沿途解放镇羌,逼近府谷县城;1月17日,解放黄甫、古城、哈拉寨等地;1月18日,解放麻地沟。至此,府谷全境解放。在解放战争中,府谷人民拥军、爱军,并积极参军,有力地支持地方革命武装和晋绥军区的解放事业,特别是对推进府谷全境及周边地区解放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事业持续向好。1990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535.1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2 622万元的20.41%。2000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2 255万元,占财政总支出10 941万元的20.61%。2010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76 679万元,占财政总支出254 811万元的30.09%。重视科技推广工作,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涉及领域不断拓展。广播电视、史志、档案等方面,得到长足进步,群众文化氛围逐日浓厚。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医疗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全民健身氛围逐步形成。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扩大科技宣传覆盖面,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观摩、示范引领等途径,扩大科技成果,特别是在机械装置、医术研究、硅铁生产、硅钙生产、果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先声夺人。

地域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期,主要沿袭游牧文化,逐水而居,因牧而动;食肉饮乳,轻裘大带。后逐步渗透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相辉映,人们逐渐离开河面,来到塬面定居,半耕半牧。清末,开放境北与内蒙古的“黑界地”,蒙汉互市日益频繁,孕育日益繁荣的商业文化。随着社会进步,游牧业成分逐渐减少,几近为零。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如府谷二人台、民歌、特色饮食等。府谷二人台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打坐腔”“打玩意儿”“风搅雪”“团社化”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或婉转哀愁、激情喜悦,或诙谐幽默、俚语调侃,充满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衬托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美满婚姻的追求,唱腔代表作有《走西口》《五哥放羊》《挂红灯》等。府谷民歌既有陕北民歌风味,又有内蒙古漫瀚调余味儿,代表作有《酒曲》《摇三摆》等。特色饮食主要有酸粥、米凉粉、碗脱儿、压肉、皮冻、杀猪肉烩菜、炖羊肉、圪托儿、软米糕、饸饹、酸白菜、红腌菜、三红肉、果脯、海红果汁等。

境内名胜古迹较多,府州古城位于府谷镇城内村,始建于五代,是保留完整的石头城,主要景点有千佛洞、荣河书院、文星阁、文庙、城隍庙、南门瓮城、水门等。七星庙位于孤山堡北门外一公里处,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大殿、前庭两处主体建筑。马占山抗日活动遗迹位于哈镇,现存忠烈祠、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秀芳图书楼、育婴堂、赵家大院等古建筑。石尧沟石窟寺位于哈镇陈家圪堵村石尧沟村民小组,石窟于绝壁凿刻而成,窟顶蒙古包状或平顶,内塑佛像,刻有少数民族文字体例(考证为梵文“六字真言”)。真武庙位于黄甫镇宗常山之巅,始建于汉代,整体建筑以正殿、魁星楼、大山门、戏楼为中轴,白衣楼、龙王庙为两厢。镇羌堡位于新民镇政府南3.50公里处的山梁上,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墙高8米,周长1 320米,面积76 000平方米。清泉寺位于清水镇政府北250米处,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明成化年间,为境内最早的一处古代建筑。高寒岭地处府谷县城西南45公里的田家寨乡,海拔1 426.50米,是境内海拔最高的名山。

卫生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坚持医疗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医疗管理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扩大参加合作医疗面和救助面,惠及全县广大患者。加大县级医疗机构和乡村医疗机构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0年,府谷县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扩充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运动逐步趋向大众化、群体多样化。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 786.07元,人均生活消费6 60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 415元,公职人员平均年工资40 862元。

府谷人文毓秀,古有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王嘉胤,近有著名共产主义战士赵镈、杨岐山、刘世英、高宏轩、张国继等。1949年起,一大批府谷籍人士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卓越贡献,党政界代表有赵希贤、韩峰、赵展山、高克亭、杨沛琛、田聪明等;经济界代表有张侯华、石掌雄、刘彪等;文化艺术界代表有丁喜才、赵才茂、王向荣、柴根儿、刘美兰等。1990~2010年,有省级及以上府谷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4人,省级及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66人。

20世纪90年代,境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工业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地区生产总值逐年攀升。进入21世纪,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府谷经济迎来又一个春天,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得到爆发性释放,原煤及煤产品产量一路飙升,也使地方经济总量猛增。2010年,府谷县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成功的经验,就是紧跟时代步伐,抢抓发展机遇,发挥区域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大开发、大改革也伴随着一些负面效应。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20世纪90年代的府谷被各界调侃为“黑三角”,群众生活和生产受到一定的危害。煤炭资源的大开发,造成植被退化、地层结构恶化、地下水位下降等,同时,造成滥采滥伐、资源浪费。随着经济大发展,家庭收入不断增加,群众消费观念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出现盲目追求享乐,相互攀比之风,体现在买豪车、豪宅,吃大餐,项目建设求大求多,民间借贷普遍等,为可持续发展埋下祸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府谷县围绕这一既定目标,审时度势,利用优势,克服劣势,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做优做实保障事业,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指日可待。进入新时期,展现新风貌,焕发新活力,府谷人民必将昂扬奋发,携手共进,一道建设富裕、文明、平安、绿色、幸福新府谷。

① 解放: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战胜国民党军队后占据某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