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志(1990~201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水土保持

第一节 水土流失

府谷县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境内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局部地区风蚀较为严重,常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1.50万~3.50万吨,平均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2.47万吨,年输沙量7 905万吨,属强度水土流失区。另外,根据1996年以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研究,府谷县属于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重点区域,有3 096平方公里的面积属于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占全县总面积3 229.18平方公里的95.88%。

一、土壤侵蚀类型

府谷县的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也存在如崩塌、滑陷等风蚀和重力侵蚀等。

(一)水蚀 又可分面蚀、沟蚀及冲蚀三类。

面蚀发生在梁峁上部,坡度较小的坡面上,是一种地表径流未形成股流之前,土壤表层发生剥蚀和悬移流失的侵蚀形态,这种侵蚀带走土壤中易解物质胶粒和细沙,使土壤变得瘠薄,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危害。境内中部、北部的梁峁土壤透水性差,植被少,面蚀比较严重。

沟蚀发生在梁峁下部的沟坡上,是地面径流汇成股流冲刷地面为沟状现象的侵蚀形态,是丘陵山区的主要侵蚀形式。大部分坡地,黄土土质疏松,坡度较陡,沟蚀普遍存在,面广量大,其形态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等。

冲蚀主要发生在坡脚、沟底、跌坎,是集中径流对坡岸、沟床、跌台进行冲刷、切蚀的侵蚀形态。冲蚀使坡面割切成爪形,沟头延伸,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其与重力侵蚀相互进行,破坏严重。沟壑区普遍存在冲蚀。

(二)风蚀 主要发生在境内西北风沙区。该区域沙性易流,风速在每秒5~6米就可以起沙,随风力大小,对大粒推滚搬移,悬浮细粒吹扬飘洒。风蚀使土壤沙化,破坏农田、道路,增加河流泥沙量,危害较大。

(三)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发生在坡度大于40°的陡坡、陡壁及下部有倾斜不透水层的地方,是由土体的重力作用及地下水作用使土体迁动形成的侵蚀形态,这种侵蚀破坏集中,易损地面。境内山高沟深坡陡,黄土强度小且有垂直节理,易产生重力侵蚀。

二、水土流失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降低,水库河道淤塞,堤岸冲毁,交通破坏,给国民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带来危害。

(一)土地生产力下降,危及农业生产 境内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7.99%。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急剧恶化,抗旱能力不断下降。境内黄土丘陵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2万~3万吨,土石山区土壤流失3万~3.70万吨;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氮8~15吨、磷15~40吨、钾200~300吨;每年每亩土壤流失表土17.56吨,带走有机质90千克,折合氮6.24千克,速效磷0.09千克,速效钾1.53千克。每亩流失氮磷钾7.86千克,全县按122.55万亩耕地计算,每年流失氮磷钾9 632.43吨。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土壤氮、磷较缺。

(二)洪灾面积扩大,淤积、冲毁水利水保设施 大量的土壤侵蚀,引起严重的沟道下切,沟岸扩展,沟头前进,地形日益破碎。地表径流顺沟汇集,形成较大峰量洪水,使一些塘、库、渠、堰常被泥沙淤积。据县水文站资料显示,黄河流经县内地段,由于携带大量泥沙,使河床不断抬高,1949~2010年,河床提高2米左右,每年抬高3厘米左右,致使县川防洪河堤一再抬高。

(三)灾害频繁,严重威胁当地和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土地利用极不合理。2010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574 962亩,而水浇地仅为33 344亩,广种薄收的现象严重存在。生态环境破坏,导致恶性循环。

暴雨是夏秋常见的一种灾害,境内暴雨虽然出现的次数不多,但降水强度大,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山洪暴发,冲刷坝、库、粮田,淹没庄稼,水土严重流失。

(四)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沟壑深,沟坡陡,地形破碎,沟壑密度大,植被覆盖度小,每遇暴雨易产生径流,且汇流快,水势猛,洪水冲刷和携沙能力强,若遇到沟崖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堆积物,极易形成破坏性很强的高含沙水流。

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黄河粗颗粒泥沙主要来源于内蒙古和陕西之间的黄土丘陵区和风沙区,府谷县的水土流失加大黄河泥沙含量。

第二节 综合防治

1990~2010年,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353.2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2.87%,但全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植被分布较差,卫星遥感图像分析显示仍有49%的土地植物覆盖率小于5%,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坝系的综合保水淤地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水保经济林木(如沙棘)经济效益低,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产业。水土资源和水环境恶化现象时有发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仍要加强。

2010年,全县淤地坝1 751座。其中,2006年前,建成淤地坝1 564座;2006年起,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187座(其中骨干坝62座、中型坝59座、小型坝66座)。初步形成古城松花沟小流域、碾房沟流域,麻镇西沟流域,老高川小板兔川流域,哈镇戏楼沟流域五条流域的坝系,控制流域面积276.0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55%。建设较早的淤地坝数量多,但是建设标准较低,基本淤满,能够发挥作用的治沟骨干工程有201座,其总控制流域面积493.66平方公里,总计库容12 903.10立方米。依托哈镇戏楼沟小流域,初步设置水土保持观测设施,开展观测工作。

境内水土保持林草建设方面主要有退耕还林草(包括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和人工造林两项工作。

一、退耕还林与口粮田建设

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作,截至2008年结束,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 61.27万亩。全县还林工作主要通过禁止开垦、育林草为主的方式进行,生态状况已由退耕前的“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方向转变。2008年,进行专项规划实施口粮田建设,建设基本口粮田90 375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18 264亩、改造提高25 488亩、田间设施配套面积10 000亩、土壤改良培肥地力36 623亩。2010年,全县达标基本口粮田面积48.40万亩,人均达到2.70亩。

二、人工造林工程

1990~1997年,实施封山育林、“三北”防护林、毛乌素固沙片林、黄河防护带林和水土保持片林等工程,造林533 849亩,四旁植树1 278.50万株。1998~2010年,实施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营造沙棘林118万亩,保存面积约97万亩,保存率82.20%。在沙棘栽植中,本着“集中连片,逐年扩展,规模治理”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以砒砂岩区域和沟道为重点,以工业集中区和公路为主线,总结出“有选择地先安排阴坡、沟道及半阳坡,丰水年份在阳坡适量栽植,确保成活率”的经验。

1998年,在大岔、大昌汗、田家寨3个乡镇营造沙棘2.50万亩。1999年,在大昌汗、傅家墕等6个乡镇营造沙棘4.20万亩。2000年,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长城沿线风沙区集中营造沙棘4.80万亩。2001年,在上述区域营造沙棘5.80万亩。2002年起,全县沙棘栽植亩数逐年增加。

三、库区移民与流域治理

2006~2010年,县政府投入215.25万元,对9个水库范围内的16个村的751人实施移民搬迁,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府谷县2006~2010年9个水库区移民情况统计表

表6-2-1

续表

四、黄甫川流域治理

1983年,黄甫川流域被列为国家重点流域治理对象,用20年时间分两个阶段进行综合治理,第一阶段分两期治理。

(一)第一期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 1983~1992年为第一期,划分沙坪、刘家坪、坪伦墩、松花沟、秦寨、高家塔、兴胜塔等7条重点小流域,总面积165.84平方公里,占黄甫川流域府谷段的39.67%。总投资288.85万元,完成治理面积16.88万亩,包括造林7.70万亩,种草4.46万亩,修基本农田4.72万亩,治理度10.60%。截至1992年,建各类水利水保工程199处,淤地7 055亩,农业产值145.65万元,增加人均纯收入134元,粮食产量160.71万千克,人均205.20千克。

1992年,水土流失面积由1983年前的165.84平方公里下降到52.69平方公里,流失量下降到每平方公里0.59万吨,径流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5.88万立方米下降到4.15万立方米,减水效益29.42%。

(二)第二期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 1992~1996年为第二期,规划治理鱼儿沟、保尔洞沟、胖老婆沟、四五道沟、西沟、贾家湾6条小流域,总面积123.52平方公里,占黄甫川流域府谷段的29.55%,涉及3个乡镇、23个村、57个村组。

其间,新增治理面积75平方公里,治理总面积88.13平方公里,占规划治理流域总面积的71.35%,土地利用率73.30%,植被度56.60%。新修基本农田12 048亩,人均新增1.50亩;基本农田共24 308亩,人均达到2.90亩,是治理前的1.90倍。新增造林面积55 294亩,造林总面积60 977亩。新增草地面积27 279亩,总草地面积29 037亩。完成封禁治理面积17 886亩。新建各类水利水保工程310处,其中淤地坝18座;各类水利水保工程共446处,其中淤地坝59座。

1996年,项目区总产值1 743.55万元(农业产值1 010.83万元,林业产值99.65万元,畜牧业产值266.68万元,工副业产值259.25万元,其他产值107.14万元),人均产值2 106.50元,是治理前的11倍。总收入1 263.81万元,是治理前的12倍。

1998~2002年,进行第二阶段治理,规划10条小流域,实际完成治理面积135.56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29 173.50亩,造林106 656亩(其中经济林41 682亩),种草38 499亩,封禁治理面积29 016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