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革命老区发展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概况

石泉县位于陕西南部,汉江上游。地跨东经108° 00′58″—108° 28′43″,北纬32°45′49″—33°20′23″之间。北依秦岭,南接巴山,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地形呈“两山夹一川”之势。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东西直距42.75公里,南北直距63.9公里。

石泉资源富饶,其中生物、水力资源最为丰富,是陕西省蚕桑基地县。石泉县自然人文景观集南北风光之奇秀,汇秦楚文化之精粹,北有“小终南山”之称的云雾山,尚存有大片原始森林,因其主峰天台观据传为鬼谷子隐居地,遗迹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雾山鬼谷岭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南有燕翔洞、后柳水乡、中坝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喜河水电站与石泉水电站在本县境内形成的“一江两湖”独特景观,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

远眺石泉

石泉交通便利,阳安铁路横贯东西,210、316国道交会于县城。安石二级公路以及连接西汉高速公路的石两二级公路东西交错;横穿县境的十天高速公路于2010年12月建成通车。

县城南濒汉江,北靠北辰森林公园,四周秀山如翠屏环抱,古城建筑风貌完整,老街古朴宁静,新城繁华亮丽,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县境内地形复杂,重峦叠嶂,北高南低,海拔高低悬殊大。最高海拔北部的云雾山2008.9米,最低海拔南部的石泉咀332.8米。

气候为北亚热带边缘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温和湿润,灾害性天气频繁。在时间分配上,季节差异大,配比不协调。春季升温快,不稳定,冷暖变化大,常有寒潮、霜冻、大风和浮尘天气。冬季受蒙古高压和极地变性大陆气团影响,天气较冷,降雨量少,多干旱。春季暖气团逐渐增强,气温渐高,晚春多阴雨;夏季受蒙古低压和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降水集中,局部洪涝,常有伏旱和夏旱发生;秋季冷暖气团交替发生,阴雨连绵,常伴随低温,10月份后,气温迅速降低,降水量减少。年均气温14.6℃,年均降水量888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8小时,无霜期240天。

石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活动、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更加频繁,被历史学家划为“仰韶文化”区域。

夏代,石泉属梁州。商代属庸国。春秋时,石泉归属楚国。秦更元十三年(前312),秦败楚于丹阳,取汉中,石泉成为秦楚争夺的交锋之地。后石泉归属秦国。

南朝宋初(约420),属魏兴郡所辖。北魏时,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在原梁州东部,分设东梁州,治所设在金城(今池河镇)。下设直城县(今石泉东北部,县治在池河老街)、安康县(今石泉东南部)、永乐县(原长乐县,今石泉西北部)。西魏废帝元年(552)因永乐县城南有石泉数眼,泉水清冽,四时不涸,故将永乐(今石泉西北境地)改名石泉。

民国初,石泉县归属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撤销道制,后在省以下设置行政督察区。石泉县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今安康地区)所辖。

1949年11月30日,石泉解放,建立县人民政府,属陕南行署安康专署。1958年12月,石泉、汉阴、宁陕3县合并为1县,称石泉县。石泉县人民委员会驻石泉城关镇。1961年10月,恢复原来的石泉、汉阴、宁陕3县建制。石泉县归属安康专员公署(1969年改为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1年改为安康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改为安康市人民政府)所辖至今。

1996年撤区并乡。2011年,撤乡并镇。全县辖城关镇、池河镇、迎丰镇、两河镇、饶峰镇、后柳镇、喜河镇、熨斗镇、中池镇、云雾山镇、曾溪镇等11镇,154个村民委员会,1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8.2万人。

石泉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民国时期,石泉人民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压迫和旧的邪恶势力进行了强烈的反抗和不懈的斗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从1933年春到1937年春,在石泉坚持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游击战争,创建了鄂豫陕、川陕革命根据地石泉苏区,使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成为鄂豫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长征。11月,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2月8日,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陕西商洛地区,开辟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进入石泉的迎丰、云川、银桥,搞宣传、惩土豪、打民团、济穷人,创建了石泉北部地区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撤离陕南,西征北上。10月,与中央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

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后,中共鄂豫陕特委(又称中共陕南特委)将留在根据地继续坚持战斗的红军和多路游击武装组建为红七十四师,继续坚持在旬阳、宁陕、石泉、佛坪、镇安、柞水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了以宁陕四亩地、东江口、旬阳坝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共宁佛工委和宁陕县土地委员会。1935年12月至1937年春,红七十四师在石泉的兴坪、两河、饶峰、菩窑、银桥、云川、迎丰等北部地区开展活动,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打倒土豪劣绅,消灭反动民团武装,没收地主土地、财物,分给穷苦百姓,使新建立的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1937年8月,红七十四师撤离陕南,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参加抗日战争。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由中共西北特别支部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红军战士中大部分是汉阴人和石泉人。从1935年12月至1937年2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石泉境内的南北山区、汉江两岸纵横驰骋,叱咤四方,同敌人浴血奋战,先后发动了夜袭马池镇、血战太平寨、激战毛坝场等战斗,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地方反动势力,巩固和发展了石泉革命根据地,为石泉人民的翻身解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建立的。石泉南部地区的后柳、中坝、喜河、长阳、熨斗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某部侦察连120余人,从西乡进入石泉熨斗,消灭了镇保安队,占领了熨斗镇,将没收的土豪劣绅的财物分给了穷苦百姓。红军侦察连在汉阴渭溪完成侦察任务后,进入石泉凤阳开展活动,在奎星村同凤阳保安队交战,歼敌50余名,缴获枪支30余支。之后,红军侦察连渡过汉江,从熨斗返回西乡苏区。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陕南,离开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四方面军撤离前,将留下的部分红军及地方游击武装,组建为红军巴山游击队,继续在川陕交界地区开展武装斗争。1935年5月,红军巴山游击队派胡南云、孟么由带领游击队到石泉的喜河、藕阳、熨斗等地活动,打击土豪劣绅及地方反动势力,赢得了广大穷苦百姓的信任和拥戴,许多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游击队。1936年春,红军游击队在熨斗的大王山、喜河的樟树河一带,组织发动农民开展抗税、抗捐、抗粮、抗丁、抗伕斗争。在轰轰烈烈的“五抗”斗争中,国民党地方政府收不到税,征不到粮,抓不到丁,拉不到伕。1936年7月,红军巴山游击队加入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从1933年春到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及其游击队,在石泉南部地区共歼灭民团、保安队3个,歼敌200余人,惩处土豪劣绅及国民党基层政权中的反动分子15名,捣毁乡、镇公所2处,没收20余户地主财物,分给近千户农民。红军在这块土地上播下的革命种子,为1945年凤凰山地区农民暴动奠定了基础。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泉苏区人民鼎力支援红军,与红军风雨同舟,甘苦与共,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是积极参加红军。根据地人民把参加红军当作无尚光荣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石泉有200余人参加红军。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们无私无畏,英勇战斗,为穷苦百姓的翻身解放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之中,有的牺牲在沙场,有的被敌人杀害,有的掉队失踪,有的至今下落不明,成为默默无闻的革命英烈。二是主动配合参战。苏区人民主动为红军提供社情、敌情,热情带路、送信、当向导,掩护救治红军伤病员;配合红军打土豪,惩腐恶;在战斗中为红军烧水、送饭,从火线上抢救伤员等。三是从物质上全力支持红军。石泉苏区人民把红军当作自己的队伍,宁愿自己忍饥受冻,也要为红军腾住房,送粮食,献食品,保证红军在根据地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原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傅钟说:“巴山人民养活了我们,不怕苦、不怕牺牲,从各方面支援红军,对革命贡献很大。”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何振亚说:“我们在陕南的活动,主要以镇安、柞水、宁陕、石泉、安康、汉阴等县交界处的秦岭山区为根据地,也到佛坪、洋县的黄金峡、华阳、安康、旬阳、汉阴的南山,紫阳的部分地区活动。广大劳苦人民受红军的影响很深,觉悟程度很高,革命意志很坚决,所以我们每到一处,就有很多农民要求参加,有的不惜身家性命,为我们跑路送信,对我们支援很大。”

由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鄂豫陕、川陕革命根据地石泉苏区,在中共中央文献里也有记载。1937年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交涉红军驻地事项的电报中指出:“柞水、镇安、旬阳、安康、汉阴、紫阳、石泉、镇巴等八县,上述各县本来大部分是苏区。”党的历史文献记载和已公开出版的鄂豫陕、川陕革命根据地史料,以及现在征集到的党史资料证明:石泉汉江以北地区属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石泉汉江以南地区属川陕革命根据地。石泉苏区总面积为1295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5%。

2001年12月30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民政厅批准,将迎丰镇、中池乡、池河镇等12个乡镇177个村划为革命老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