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报告
陕西省扶贫办(供稿)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我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聚焦“三精准”“三保障”“三落实”,扎实推进减贫任务、问题整改、巩固提升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三比一提升”,切实做到尽锐出战,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年脱贫57.88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2.44%,剩余29个贫困县可望摘帽。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22元,同比增长11.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累计减贫298.2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75%,比攻坚初期降低11.68个百分点。
一、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更加完备
一是政治站位持续提升。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作为必学内容,健全学习制度,经常学、反复学、及时跟进学,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10次、省政府常务会6次、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10次,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显著增强。二是攻坚责任不断夯实。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发挥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分片区召开陕南、陕北、关中脱贫攻坚推进会,切实加强分类指导。省委书记和省长全面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多次到贫困县调研指导,到贫困发生率最高的紫阳县蹲点调研;省长刘国中遍访深度贫困县,省委副书记贺荣、常务副省长梁桂、分管副省长魏增军及其他省级领导多次赴一线推进工作。三是考核评估更加严格。将脱贫攻坚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比重由5分提高到20分,明确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被评为“较差”等次的直接确定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较差”等次。四是尽锐出战态势强劲。认真贯彻李克强、汪洋、胡春华等中央领导指示批示,落实刘永富主任专题讲座和国务院扶贫办巡查要求,广泛开展比责任落实、比尽锐出战、比精准举措、提升脱贫质量为重点的“三比一提升”,3次召开贫困县县委书记脱贫攻坚推进会,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就地提拔县委书记13名,其中2019年提拔4名,调整履职不力、状态不佳的县委书记3名。推广平利县“总队长制”、镇安县“中心户长”、眉县“擂台赛”等好做法,全省掀起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汪洋同志批示勉励我省:“卓有成效,继续努力,务求必胜。”
(二)紧盯年度减贫任务,打好“两不愁三保障”合围战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庆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梳理完善行业部门政策标准,制定《关于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核查整改。目前“两不愁”已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进入扫尾清零阶段。义务教育保障有效落实,强化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精准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48.1万人,改善6895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实现了贫困人口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学生资助工作连续4年走在全国前列,在2019年全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专题培训会上介绍了经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框架,贫困人口住院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80%~85%。25种大病患者救治率99.89%,慢病患者签约率99.75%,5.8万名大骨节等地方病重度患者全部建立健康档案并救治。健康扶贫、医疗保障做法在全国会议上介绍经验,宁陕县闯出了大病救治新路子。住房安全保障切实加强,推行危房改造“四清一责任”机制,持续推进存量危房清零,2017年以来累计改造危房13.08万户,其中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8200户改造任务全面完成。被国务院列为“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省份,被中宣部作为全国农村危房改造典范列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24.9万户84.4万人,安置房全部达到国家规定入住标准,实际入住率达90%以上,旧宅基地腾退率80.15%。制定后续扶持“1+7”政策体系,有劳动力搬迁户基本实现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全部入学(园),基本医疗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农村饮水安全持续巩固,推行安全饮水“三项责任、三项制度”,2019年建成饮水工程3987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有力,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4310元/年,保障35.16万户85.57万人,残疾人“两项补贴”惠及96.3万人。
截至6月30日,全省共摸排建档立卡户“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存在问题1.59万户4.7万人,已于11月底全部解决。排查一般农户涉及“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方面疑似问题9.06万户23.65万人,省医保局、省住建厅等有关部门已按行业政策,综合研判、分类处置,采取相应措施补短强弱,特别是对一般农户中未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且有致贫风险的17435人、未解决安全住房的1029户,正在采取措施,加快推进解决。
(三)坚持常态化精准化系统化推进,问题整改任务见底清零
一是以上率下抓整改。把整改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认真履行主体责任,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整改并承担具体整改任务,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整改第一责任人。逐级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深入剖析问题根源,逐问题明确整改责任人压实整改责任。二是健全机制抓整改。建立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脱贫攻坚重大问题制度,夯实行业部门主管责任。制定问题排查导则,举一反三开展问题大排查,提级审核市县整改方案。从整改责任、问题交办、跟踪督办、结果运用等环节健全整改机制,建立问题整改电子台账动态监测,实行清单管理,对账销号,形成闭环。三是突出重点抓整改。紧扣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使用监管、基层党建和干部作风等突出问题,成立5个工作专班推进整改。易地扶贫搬迁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并制定完善了政策体系;驻村帮扶问题整改取得明显成效,调整优化驻村力量,加强考核考勤管理,有力督促驻村干部在岗在状态。四是严格督导抓整改。制定强化巡回督促指导工作的《意见》,组建督导组对问题突出的地方开展2轮蹲点督导、2轮巡回督导,现场交办指导解决,对普遍性问题点名通报。对中央和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存在突出问题或问题较多的17个市县、3个省级部门、8个省级参扶单位进行了约谈。目前,中央专项巡视反馈的27个问题、成效考核反馈的77个问题、国家巡查反馈的25个问题、部门监督反馈的31个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九三学社中央民主监督反馈的94个问题已整改91个,12317监督举报电话反馈的175个问题已办结166个,其余问题正在加紧整改。
(四)加大倾斜支持,深贫攻坚和革命老区建设持续加力
把深度贫困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坚决落实中央“三个新增”要求, 2017年深贫攻坚开展以来,累计向11个深度贫困县投入中央及我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8.78亿元,其中2019年投入22.2亿元,较上年增长39.3%;累计安排苏陕扶贫协作资金17.19亿元,其中2019年安排9.96亿元,占该项资金年度总量的47.7%。累计实施项目28539个,其中2019年实施11045个,占年度项目总数的22.16%。组织西安等经济强区和开发区叠加帮扶,目前在深贫县驻村包联的省级单位达196家,占全省的1/3。2017年以来,11个深度贫困县累计减贫63.02万人,其中2019年减贫27.05万人,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进展。深贫县镇安“户分三类”、山阳“互讲互评”、商南“四借四还”等创新性做法在全国全省叫响。2016年以来,累计向革命老区县投入中央及我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0.18亿元,其中2019年投入65.66亿元,占资金总数的68.29%,较上年增长22.16%。延安革命老区摆脱了绝对贫困,17个老区县已摘帽,剩余25个均达到摘帽条件。
(五)强化产业就业治本措施,脱贫成果不断巩固提升
一是扶贫产业带贫益贫成效明显。实施“3+X”产业扶贫工程,因地制宜发展苹果、奶山羊、设施农业3个千亿级产业和茶叶、红枣、核桃、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开展“三年百市”农产品营销,总结推广“党支部+”“新型经营主体+”等22种模式35个范例,带贫益贫机制更加完善。累计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2.07万个,覆盖贫困人口435万人次,其中2019年实施项目1.3万个,覆盖172万人次,分别较上年增加106%、14%。累计建成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2946个,促进农产品上行329.48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2.27万人,其中2019年上行102.56亿元,带动贫困人口4.31万人,分别较上年增加10.98%、6.02%。累计实施旅游扶贫项目283个,带动贫困人口36.5万人,其中2019年实施117个,带动贫困人口19.4万人,分别较上年增加13.59%、115.56%。累计建设光伏扶贫电站1652座,带动贫困户19.43万户,其中2019年建设15座,带动1.18万户。消费扶贫累计组织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9.03亿元。二是多元就业扶贫格局不断完善。累计实现转移就业118.37万人,其中2019年41.76万人。跨省就业累计32.31万人,2019年17.13万人,较上年增加42.6%;省内就业累计37.4万人, 2019年9.17万人,较上年增加59.7%;就地就近就业累计48.66万人, 2019年15.46万人,较上年增加20.7%。累计建设扶贫车间(社区工厂)942家,吸纳1.13万贫困劳动力就业,2019年新建245家,较上年增长35%,吸纳4094人。公益岗位累计就业9.1万人,2019年新增1.3万人,较上年增长16.7%。累计招聘生态护林员5.03万人,2019年新增2.04万人。“紫阳修脚”技能脱贫模式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等5家机构评选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三是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日益增强。制定扶贫扶志实施意见,全面推行实践中探索的“扶志六法”,大力推广安康新民风建设、耀州“八星励志”等有效模式,实现“爱心超市”贫困村全覆盖。四是巩固成果防返贫措施有力。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充分运用陕西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加强动态监测,扎实开展动态调整和“两摸底一核准”、脱贫人口“回头看”,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建档立卡数据信息质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共摸排“边缘户”14335户42808人、“脱贫监测户”12939户40908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制定巩固脱贫成果防返贫导引,普遍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细分不同类型,因户实施巩固措施,全省返贫和致贫人口明显减少,2019年返贫人口较上年减少60%,新增贫困人口减少78.8%。
(六)加强苏陕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大扶贫格局不断深化
一是苏陕扶贫协作深入推进。两省党政主要领导带团互访,各市、县(区)均加强对接衔接工作。2016年以来省级领导累计到江苏对接6次31人次,选派1072名干部到江苏挂职,专业技术交流2100人次,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2.1万人,其中2019年到江苏对接11人次、选派干部374名、专业技术人员1500名赴苏交流、转移就业4846人。江苏累计投入协作资金42亿元,其中2019年投入20.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14%;累计支持项目2900个,其中2019年1040个,882个已建成并发挥效益。二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力度加大。中央37个部委单位定点帮扶我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央定点单位班子成员累计来陕调研807人次,投入资金11.29亿元,引进资金11.42亿元,选派挂职干部318人,其中2019年分别为250人次、5.16亿元、4.23亿元、86人。三是特色帮扶体系持续发力。持续打造国企合力团、校地结对“双百工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三大”特色帮扶体系。9个国企“合力团”在贫困地区投资146.2亿元;103所高校结对帮扶56个贫困县和40个有脱贫攻坚任务县,认定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实体项目92个;111家三级医院结对帮扶101家贫困县医院,累计派驻专家9968名,新建临床专科340个。四是社会参与多点开花。全省7681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结对帮扶8386个村,累计投入资金43.8亿元,实施项目1.9万个,惠及贫困人口105.4万人,其中2019年新增企业985家,新增帮扶村709个,投入资金4.39亿元,实施项目3745个,惠及21.32万人。8461个社会组织累计投入资金43.75亿元,帮扶贫困群众55万户,其中2019年新增478个社会组织,投入5.5亿元,帮助群众2万户。中国社会扶贫网全省注册量达478万人,对接贫困需求47万个,成功率达92.9%,位居全国前列。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减贫国际合作论坛,讲好中国扶贫故事。
(七)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足额保障攻坚需求
一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持续增长。2019年省市县三级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87.8亿元,较上年增长18.89%。其中,省级36亿元,增长20%,2020年预计投入43.2亿元;市级22.6亿元,增长29.70%;县级29.20亿元,增长10.57%。全年清理闲置资金2.68亿元。截至11月20日,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进度达到94.1%,超过国家92%的要求。二是涉农资金做到应整尽整。2016年以来累计整合涉农资金589亿元,2019年计划整合181亿元,已整合180亿元、支出129亿元,2020年计划整合185亿元。累计投入政府债351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其中2019年投入135亿元,较上年增加17.39%。三是项目库建设规范运行。截至11月底,全省共录入2014年至2020年项目24.11万个,已立项18.07万个,已完成16.52万个,受益贫困村6462个、贫困人口504.28万人次。其中2019年入库项目5.7万个、资金总量487.69亿元,已实施5.03万个,投入资金368.91亿元,受益贫困人口447.02万人次。四是扶贫小额信贷作用有效发挥。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203.9亿元,惠及49.92万户贫困户,其中2019年投入19.8亿元,惠及4.7万户贫困户。累计还贷121.5亿元,其中2019年44.16亿元。加大逾期贷款清收,10月末小额信贷逾期余额3414万元,逾期率0.41%。五是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有效落实。2016年以来累计交易5.72万亩,收益金额148.04亿元,其中省内交易3.67万亩、收益86.54亿元;跨省交易2.05万亩、收益61.5亿元。其中2019年省内交易1.71万亩、收益34.18亿元;跨省交易0.97万亩、收益29.1亿元。明年计划交易3万亩、收益86亿元。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农村道路方面,2016年以来,全省农村通硬化路15358公里,贫困地区累计新增公路11063公里,其中2019年建设硬化路1258公里。全省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99.86%通客车。电力设施方面,全省6462个贫困村均实现通动力电和生活用电,电力入户率达到100%。信息化建设方面,所有贫困村均已实现通信光纤和宽带全覆盖,6449个贫困村接通4G信号。贫困村提升方面,累计投入资金511.16亿元,其中2019年投入165.85亿元,2020年计划投入177.65亿元。6462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退出,其中2019年退出1921个,平均投入757万元。
(九)坚持抓党建促脱贫,作风更加务实过硬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1596个,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14135个村实现“一肩挑”,占83.06%。2019年从省直单位选派70名优秀处级干部到村挂职。2016年以来,累计派驻村工作队员13.6万名、“第一书记”2万名,其中2019年派驻村队员3.57万名、“第一书记”1.02万名。累计调整召回第一书记589人,其中2019年62人,较上年减少50人。二是加强能力建设。在本轮机构改革中,将省市县三级扶贫部门全部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或直属机构,各级扶贫部门增加编制499个,增长23%。分级分类举办扶贫干部培训班,2017年以来,累计培训扶贫干部188.86万人次,其中2019年培训57.4万人次。我省构建五大体系、打造扶贫铁军的做法受到中组部、国务院扶贫办肯定。三是关心关爱干部。召开全省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印发激励关爱一线干部实施办法。2016年以来累计提拔干部4502人,其中2019年提拔1184人;中央及我省表彰奖励扶贫干部984人,其中2019年4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124人获省级表彰。对近年来牺牲的51名干部,落实抚恤救助政策。扎实开展冯新柱案“以案促改”回头看。2019年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作风问题等5449件,处理4839人。四是减轻基层负担。认真落实中央为基层减负《通知》和省委“十条措施”,取消28个区县设立的“扶贫工作日”,加强扶贫系统信息化建设,减少基层填表,统筹督查检查,优化考核指标,省级层面考核每年减少到1次。
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提升的短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任务重,深度贫困地区后续发展动力不足,一些产业就业扶贫项目带贫益贫作用不明显,部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基层人才缺乏等,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0年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之年。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将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统筹,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着力强化产业就业、“扶志”“扶智”等治本措施,着力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尽锐出战,务求全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全面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各项目标任务。对尚未全面完成的目标任务,在2020年的整体工作布局、项目安排、资金分配中予以重点支持,确保如期完成。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细化攻坚举措,坚决完成剩余贫困人口减贫任务。
二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结合脱贫攻坚“回头看”,逐村逐户逐项全面排查解决“三精准”“三保障”“三落实”方面存在的短板,及时全面整改到位。
三是强化产业就业治本性措施。深入实施“3+X”产业扶贫工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带贫益贫机制。加强和拓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深入开展扶贫“扶志”“扶智”活动,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四是严防摘帽后出现松劲懈怠。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大督查巡查力度。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研究“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编制工作。
五是做好脱贫攻坚总结与宣传。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全面总结脱贫攻坚经验,选树一批可信、可学、可用的典型,为建立共和国脱贫档案提供陕西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