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筝部》文献结构
类书是一部古文献的数据库。实际上,就是一部博采众籍,按品类编排相关资料内容,供人们查阅、引证的工具书,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性质的一种资料汇编,由于内容广博,采群书分类编辑而得名。
中国类书起源于魏文帝时代编纂的《皇览》①(约三国黄初元年,即220年),自此后,历代帝王相继仿效,委派朝臣依据宫廷藏书而纂修巨型类书。齐、梁、唐、宋和清初甚是盛行,甚至出现了私家修撰。直至清代结束,据载约七百种②。而且,类书的性质受统治者的政治目的、科举制度的需求或当时文风、学风的影响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第一节 《古今图书集成·筝部》
一、《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汇编》,是陈梦雷③奉清圣祖玄烨之命主持编修,并于1706年在北京完成初稿。后因政局牵涉,陈梦雷被罢官流放,《汇编》刊刻之事就被暂且搁置。17年之后,清世宗胤禛任命蒋廷锡①重新修订这部巨著。1726年1月29日(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蒋廷锡奉旨修订的《汇编》完稿,上呈清世宗胤禛。经皇帝御加序文,改《汇编》的书名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特许使用内府所存铜活字于1728年正式印行。在正式刊印后有以下四个版本,1728年雍正武黄殿印本、1888年光绪铅字本(“扁字本”)、1894年光绪同文版(亦称“光绪版”)和1934年中华书局版。笔者研读的是《古今图书集成》的第四个印本中华书局版。迄今为止,“中华版”校勘精细、字迹清晰、查阅方便,是最精善的本子。
《古今图书集成》将清廷藏书的每一部古籍的内容离析,依主题类聚成篇,形成汇编、典、部的三层结构。全面收录我国从上古时代到明末清初的文献,举凡天文地理、人伦规范、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图文并茂,按其内容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六个汇编;全书正文1万卷,目录40卷,分订成2200册,装成522函,约为1.6亿字。被国内外学者誉为“大清百科全书”,不仅仅是我国现存最大型、最重要的类书,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结构图
以上结构图中的十大类,是按材料的性质划分归类。按《凡例》所言:“凡属事之大纲,入于汇考。琐碎面亦有可传的,则入纪事。百家及释道之事所纪,有荒唐唯信,或寄寓取譬之辞、臆造之说,录之则无稽,弃之又疑于挂漏的,则入外编。议论纯正的,入于总论。议论虽偏,而词藻可取的,则入艺文。丽词、偶语,入于选句。其虽系经典之言,而非正论该一事,仅旁引曲喻、偶及,或各部所载,有考究未真、难入于汇考,或议论辩驳,难入于总论,或文藻未工,难收于艺文的,则入杂录。疆域、山川、禽虫、草木、器用等,藉图以显的,则绘图。星、官制、纪元等,非表不能详也,则立表。而其有关于该部之人名,则蓑堵列传。”
二、《乐律典·筝部》
《乐律典》共有136卷,包揽群书、汇编其中,辑录了古书中的诗赋文章、名物制质、史实典故、丽词骚语,提供了很多古代音乐资料的线索。
在《乐律典》的各部中,根据实际编录情况而划类,因此,以上《凡例》所言的十大类并非在每一“部”中都有,例如:《五弦部》只有汇考、艺文、纪事和杂录,其他六类都未有辑录;而《筝部》中则没有总论、图、表和列传。这样的类属不代表筝在古代历史中不存在图、表等项,而是对古代筝文化缺佚情况的一种反映。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筝部》在分类与编排上,纵横交错,经纬交织,是筝史研究者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及查检典故的工具书,通过对《古今图书集成·筝部》史料的研读和学习,来进一步加深和理解筝的内蕴。
《筝部》在内容上,并非十个细目皆录。按所辑材料收为六类,有汇考类、艺文类、选句类、纪事类、杂录类和外编类。
《古今图书集成·筝部》结构图
(1)汇考:筝部中以年代汇集的文献,收录编者认为是“大纲”“大事”的重要音乐文献。大致按时代顺序排列。
(2)艺文:以诗词歌赋为主题的筝文学作品。短的全引,长的摘录。
(3)选句:在特殊的佳作中选取佳句,可供采择之用。
(4)纪事:包括琐细的史事与逸话亦可传者。笔记小说中的故事大量囊括。“圣经贤传”中的音乐文献,大事列入“汇考”,琐细的则列入纪事中。
(5)杂录:凡是典籍中零碎的部分,考究欠真,难入“汇考”的;或议论偏颇,难入“总论”的;或文藻未工,难入“艺文”的,统收于此。收录一般书籍所记载的音乐文献。
(6)外编:编者认为荒诞难信的资料,列入此项。古代作品及思想,荒唐难信的或譬喻臆造的,俱录于此。
第二节 《筝部》文献考证
类书文献是供查阅古籍、检索文献之用。其实,就是一本“古代文献大字典”。
《筝部》文献中所辑录的篇目共计百余篇,涉及的文献出处之多也是其他类书所不及的。所辑文献并非原文录入,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删减,有“全引”“摘引”“略引”。全引是将所辑文献全部录入,筝诗多为全引;摘引是把所辑文献摘录筝文句段,筝史多为摘引;略引是将所辑文献中相关筝的内容缩略引入,筝人和古代著作中的筝文多为略引。本章节对《筝部》文献进行考证,了解所载各种文献的存世情况,并梳理文献的出处。
一、汇考
《凡例》所言:“凡属事之大纲,入于汇考。”在汇考中,所有文献以年代汇集,将清代以前的汉、唐、宋、元、明代所载的正史筝文献,集中类目收入,且都是独立记录筝的文献。这些文献将筝在各个朝代的缩影呈现,最后以清代王圻的《筝图》结束。图文并茂,一目了然。文献辑录线条清晰,正史可考。
汇考共辑录八篇,但实际涉及的文献远不止,将其中文献制表梳理如下:
续表
二、艺文
艺文中涉及的诗文共34位文士共计37篇诗作,并不是直接记录筝史,而是通过诗词歌赋中以筝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选辞藻优美、作诗可取的文献,大部分是全引,个别篇幅长大的诗文则摘录。
续表
续表
续表
三、选句
《筝部》选句是从古代诗文佳作中选取筝文佳句、丽词、偶语摘录,供采择之用。
续表
四、纪事
《筝部》纪事将古代著作中一些琐碎的史事、细微的逸话、笔记小说中所载的筝文故事皆收录于此。
续表
续表
五、杂录
《筝部》杂录将一些难收入汇考、艺文中的散碎的筝文献记录其中,共11篇。
续表
六、外编
《筝部》外编辑录 四处出处中五篇鬼神传说故事中的筝文。
七、考证
类书在辑录过程中难免有错讹,这其中的错讹就很有可能影响判断。在《筝部》中,有一些出处中的题目字词有出入,梳理如下,列出待议。
元,古同“玄”,在清朝为了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故用“元”代“玄”。《筝部》中除了“贞元(年)”“梁元帝”“元史”“元宫词”“开元”等这些与宫廷相关的朝代、年号外,其余大部分“元”本是“玄”。因此,《筝部》中的《元圃宴各咏一物得筝》中本是玄圃宴、简文帝《筝赋》中的“元岭相望”本是“玄岭相望”;晋傅元乃傅玄,其《筝赋》 “元黄之分”本是“玄黄之分”;顾恺之《筝赋》“元漆缄响”本为“玄漆缄响”。
《古今图书集成》与《全唐诗》的编纂时间接近,《集成》成书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 《全唐诗》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5),但其中的部分筝诗与《全唐诗》有较大出入。
李白《春日行》在《全唐诗》中“人不自宁”为“人自宁”; “大帝不去”为“帝不去”; “楼台蹙沓波浪惊”为“楼船蹙沓波浪惊”。
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搊筝歌》在《全唐诗》中为《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美人曾在禁中)“又恐朱门嫌再过”为“又恐朱门难再过”。
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上筝》在《全唐诗》中题为《夜闻商人船中筝》白居易《筝》诗在《全唐诗》中个别字词有出入:
“楚艳为门阅”为“楚艳为门阀”;
“秦声是女功”为“秦声是女工”;
“甲鸣银玓 ”为“甲明银玓 ”;
“胡琴调不同”为“胡琴闹不同”;
“灯下清歌夜”为“灯下青春夜”;
“樽前白首翁”为“尊前白首翁”。
张祜《听筝》一作《题宋州田大夫家乐丘家筝》。
温庭筠《赠弹筝人》在《全唐诗》中为《弹筝人》,其中“钿蝉金雁皆零落”为“钿蝉金雁今零落”。
张羽《赠弹筝人》在《列朝诗集·明诗》中“嘹亮浑同蜀国弦”为“哀怨浑同蜀国弦”。
王廷陈《闻筝》在《列朝诗集·明诗》中“楚馆明娃出”为“楚馆名娃出”。
杨慎《赠筝人》有二首,《筝部》只收录了第一首:“玄的檀痕画未成,翔鸾屏里斗轻盈。罗虬若向今宵见,不比红儿比玉英。”可能是因为其中未有直述筝文而未收录。
收录于筝部选句的魏曹植《幽思赋》在《全三国文》中“搦素筝而慷慨”为“搦素笔而慷慨”; “扬大雅之哀音”为“扬大雅之哀吟”。
傅玄《筝赋》在《全晋文》中“上圆似天”为“上崇似天”;“挣以为蒙恬所造”为“世以为蒙恬所造”; “阴沈阳升”为“阴沉阳升”,这里“沈”同“沉”。傅玄《筝赋》并未收录于筝部艺文中,而是略引于选句中。此赋共四段,《筝部》收录了其中一、三两段。二:“追赴促弹,急击扣危。洪纤杂奋,或合或离。”四:“清浊代兴,有始有终。哀起清羽,乐混大宫。”未收录,而(唐)《初学记》十六中全部录有。
江淹《灯赋》摘引“照锦地之文席,映绣柱之鸿筝”此句,在《全梁文》中为“昭锦地之文席,映绣柱之明筝”。
《魏文帝诗》“齐瑟发东舞,秦筝奏西音。”在《宋书·乐志》① 中为“齐倡发东舞,秦筝奏西音”。
李白《邯郸南亭诗》在《全唐诗》中题为《邯郸南亭观妓》。
杜甫《游何将军山林诗》是《全唐诗》中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山林在韦曲西塔陂)中的摘引。
《元稹诗》所摘引诗名为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
《李商隐诗》所摘引诗名为《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
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关诗》是《全唐诗》中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的摘引,其中“甲冷望夫筝”为“甲冷想夫筝”。
在筝部纪事中,《古今注》所辑是略引,在《古今注》中的原文应是“《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越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饮酒欲夺焉。罗敷乃弹筝,乃作《陌上歌》以自明焉。”①
① 〔宋〕 王应麟《玉海》: “类事之书,始于皇览。”
② 参见庄芳荣撰《中国类书总目初稿》。
③ 陈梦雷(1650—1741),福建侯官人。
① 蒋廷锡(1669—1732),江苏常熟人,清代画家,字南砂、扬孙,号西谷,官至大学士。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逝世,雍正(1723)下令经延讲官、户部尚书蒋廷锡(1669—1732)重新编校《古今图书集成》。
① 丝之属四:“一曰琴,神农制为五弦,周文王加二弦为七者也。二曰瑟,二十七弦,伏牺所作者也。三曰筑,十二弦。四曰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者也。”载于《隋书》卷一十五·《志》第十·《音乐》下。
② 〔清〕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① 〔清〕 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选:《元诗别裁集》。
② 〔清〕 钱谦益编:《列朝诗集》。
① 〔清〕 严可均辑。
② 〔南朝·梁〕 沈约等著。
① 《古今注》三卷,晋崔豹撰。卷上:舆服一,都邑二;卷中:音乐三,鸟兽四,鱼虫五;卷下:草木六,杂注七,问答释义八。
② 《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越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饮酒欲夺焉。罗敷乃弹筝,乃作《陌上歌》以自明焉。
③ 〔唐〕 房玄龄等撰。
④ 《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十八 峡》, 《水经注》曰:“泾水东南经都卢山,山路之中常有如弹筝之声,行者鼓舞乐而后去,即弦歌之山也。故谓此山峡为弹筝峡。”
⑤ 〔宋〕 李昉等撰。
① 旧题元伊世珍撰,三卷。
② 《因话录》卷二《商部上》(商为臣,凡自王公至有秩已上,皆入此部):李司徒汧公镇宣武,戎事之隙,以琴书为娱。自造琴,聚新旧桐材,扣之合律者,则裁而胶缀;不中者,弃之。故所蓄二琴殊绝,所谓响泉、韵磬者也。性不喜琴兼筝声,惟二宠妓曰秀奴、七七,皆聪慧善琴,兼筝与歌,时令奏之。自撰《琴谱》。
① 《青楼集》金莺儿:山东名姝(说集本作“名妓”)也。美姿色,善谈笑。搊筝合唱,鲜有其比。贾伯坚任山东佥宪,一见属意焉,与之甚昵。后除西台御史,不能忘情,作《醉高歌》《红绣鞋》曲以寄之曰:“乐心儿比目连枝,肯意儿新婚燕尔。画船开,拋闪的人独自。遥望关西店儿,黄河水流不尽心事,中条山隔不断相思。常记得,夜深沉,人静悄,自来时。来时节三两句话。去时节一篇诗。记在人心窝儿里直到死。”由是台端知之,被劾而去。至今山东以为美谈。
② 《四友斋丛说》顾东桥(名璘,字华玉,号东桥)先生每宴必用乐,乃教坊乐工也。以筝、琶佐觞。
① 《盐铁论》卷六 散不足第二十九:古者,土鼓块枹,击木拊石,以尽其欢。及其后,卿大夫有管磬,士有琴瑟。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今富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
② 《抱朴子》外篇 卷三十六 安贫篇:夫士以三坟为金玉,五典为琴筝,讲肄为钟鼓,百家为笙簧,使味道者以辞饱,酣德者以义醒,超流俗以高蹈,轶亿代以扬声,方长驱以独往,何货贿之积情。
③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四 乐府《短歌行》: (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云。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遗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歌者云。贵官弹筝。贵官即魏文也。此曲声制最美。辞不可入宴乐。)
④ 《后山诗话》退之诗云:“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然此老有二妓,号绛桃柳枝,故张文昌云“为出二侍女,合弹琵琶筝”也。
① 《刘言史乐府杂词》:蝉翼红冠粉黛轻,云和新教羽衣成。月光如雪金阶上,迸却玻璃义甲声。义甲,妓女弹筝护甲也,替指,或以银,或以玻璃,杜诗〔银甲弹筝卸〕 是也。其曰 〔义甲〕 者,甲外有甲曰义,如假髻曰义髻,乐有义嘴笛,衣服有义栏,皆外也。
① 《宋史》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乐三 瑟调《朝游》《善哉行·文帝词五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