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习总书记说记住乡愁。
乡愁,是人们对过去生活和对从小长大的故乡一种独特的眷恋。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蓝天,一碗水、一盏灯、一道小吃、一声问候,一棵棵老槐树,是我魂牵梦萦的一缕缕乡愁。
先祖张国成从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迁居㹀牛沟已420多年。一代又一代㹀牛沟人披荆斩棘,繁衍生息、勤耕爱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值得自豪的时代佳话。修身、齐家、爱国,是代代㹀牛沟人秉承的祖训。悠久的历史,蕴育出㹀牛沟人独特的人文精神,那就是:爱国爱家,勤劳忠厚,尚礼包容,崇尚文化。正是这种精神,让祖父辈们享有了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我常常回乡下的家,不仅是因为父母健在,更为重要的是回家感悟历史积淀的人文情怀,还有一脉让村里人引以为自豪、津津乐道的红色文化。
1940年2月,八路军一二○师后勤部根据贺龙师长的指示,将一二○师修械所与山西工人自卫旅修械所合并,组建晋绥军区后勤部修械厂,同年5月,修械厂迁到陕西佳县㹀牛沟,群众亲切地称为“㹀牛沟兵工厂”。
兵工厂的首长和战士们与乡亲们肝胆相照,在共同生活、并肩战斗的7个年头里,书写了不计其数的传奇佳话,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建立起军民鱼水般的革命情谊。在国家危难之际,在民族大义面前,㹀牛沟的乡亲们毫不含糊,旗帜鲜明支持了工厂生产建设。兵工厂的领导人曾讲过:如果没有㹀牛沟的干部群众,就没有兵工厂的辉煌发展。为了方便群众出行,在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兵工厂出资修建起了一座石桥,命名为“胜利桥”。“胜利桥”是军民风雨同舟、共御外辱的历史见证,至今依然矗立挺拔,默默地传递着中华民族奋力崛起的强大力量。
㹀牛沟时期,晋绥兵工生产蓬勃发展。兵工厂生产的步枪、机枪、五○弹、掷弹筒等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往抗日前线,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培养出了许多军地高级领导干部和军工技术人才,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国家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陕西机床厂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评述兵工厂:“在这场斗争中,我们的兵工厂,以自己顽强卓绝战胜困难和英勇奋斗的业绩,为世界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崇尚文化,历来是㹀牛沟人励志前行的力量渊源。㹀牛沟人每每相聚,酒酣之际,话锋便转到兵工厂,各自重复着从祖辈、父辈那里留传下来的故事,讲到高潮处往往举杯庆祝。陕西省委组织部纪检组长张海建多次提到,这段历史是㹀牛沟村的宝贵财富,是“乡愁”的精髓,是陕北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支部书记刘买元多方奔走呼吁,多次组织讨论兵工厂修史工作。著名作家刘亚莲女士主动请缨,于2017年开始搜集兵工厂相关资料,足迹遍布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地。翻阅了一二○师军史、《陕西机床厂志》等文献资料,无数次来到㹀牛沟村,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进行采访。经过两年多的艰辛笔耕,《㹀牛沟兵工厂》定稿成书。全书有数万文字,260幅图片,内容丰富,叙事翔实,文笔生花,情注笔端,图文并茂,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火热的生活战斗场景,描绘了军民团结一家亲、无往不胜勇担当的壮丽画卷。读全书,令人身临其境,热血沸腾。村里村外工作、创业人士张红旗、刘宝元、张志军、张艳利、张慧军、张润楼、张锦涛、张春卫、张永永、闫卫军、张小永,支部书记刘买元,村委会主任张加裕等人慷慨捐资,给予该书顺利出版倾力支持。
才疏学浅,未能尽编著者之初心;作文谨以勾起“乡愁”,弘扬文化,愿年轻人铭记历史,励志奋发。
张 黎
2019年6月8日于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