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者的话

米·伊林(1896—1953),原名伊利亚·雅科夫列维奇·马尔沙克,出生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区巴赫姆特市,苏联科普作家、儿童文学作家。1915年米·伊林进入圣彼得堡大学物理与数学系,1920年进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工学院化学系,1922年转入列宁格勒工学院,1925年毕业。之后米·伊林在工厂工作,1929年因身体原因退职,此后便专职写作。米·伊林的哥哥萨姆依尔·马尔沙克是苏联诗人兼剧作家,为了与其区别,他以“米·伊林”的笔名发表作品。

米·伊林自小酷爱阅读,喜欢大自然、做实验,这为他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他的作品是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除了《十万个为什么》,米·伊林还创作有《几点了》《白纸黑字》《桌子上的太阳》等著名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取自英国小说家和诗人、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诗句:“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29年,并在短时间内迅速被译介到中国,且出版单位众多,对我国的科普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老一代的科普作家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许多科普作家,都从米·伊林的作品中受益。

《十万个为什么》采用屋内环游记的方式,设置了六个旅行站点:水龙头、炉子、桌子及灶台、厨房锅架、餐具柜、衣橱,书中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甚至是屡见不鲜的现象提出了饶有兴趣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要喝水?面包上为什么有很多小孔?衣服为什么能保暖?……这些问题看似简单,答案似乎就在嘴边,却又很少有人能准确地给出科学的解释。米·伊林妙笔生花,将生硬的科学知识融入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中,他在书中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解答,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启发人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来观察周围的世界。无须跋山涉水地远行,近在咫尺的房间,就是一个奇妙且神秘的国度,等待小读者们的考察。

本书译者王汶是我国著名女翻译家,1922年生,1949年初在叶圣陶、周建人、戈宝权等人的关怀和帮助下开始文学翻译工作,译作甚多,五十年代前期以翻译介绍米·伊林等人的作品为主。除《十万个为什么》,还译有《森林报》《罪与罚》等。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首版于1929年,是从作者所处年代的角度写成的,所以在翻译和编辑过程中,译者与编者对文中涉及的一些时间和语态做了相应的处理,好方便小读者们理解。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