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面板堆石坝30年:引进·发展·创新·超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巴山水电站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运行

齐立景 陈振文 杜雪珍

(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

【摘 要】 巴山水电站工程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设计分阶段分别对坝轴线、坝体剖面、筑坝材料、趾板、坝基覆盖层处理等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折线坝 趾板 坝料 覆盖层处理

1 工程概况

巴山水电站工程位于重庆市城口县境内的任河干流上。坝址位于巴山镇上游约1km的冉家坝处,采用引水式发电,厂址位于巴山下游雷打石任河左岸山坡处。坝址以上控制集水面积1712km2。水库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3.165亿m3,电站装机容量140MW。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155m,属Ⅱ等工程,大坝为1级建筑物。按50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水库正常蓄水位680.00m,死水位650.00m,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溢洪道和导流隧洞位于右岸,溢洪道共设3孔,每孔13m;导流洞长845.0m,衬砌后断面尺寸为10.0m×13.0m(宽×高)。引水隧洞长约2.55km,全长采用马蹄形开挖断面,洞径7.6m,底宽4.5m。

巴山水电站设计单位: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大坝施工单位:中水第十二工程局。

工程于2005年12月1日开工,2006年10月18日截流,2009年4月28日下闸蓄水,2009年8月10日两台机组投产运行,2009年12月底主体工程完工(图1)。

2 设计特点

2.1 首座高水头折线面板堆石坝

巴山水电站拦河坝为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155m,是重庆地区第一高坝。坝体总填筑量约550万m3,巴山电站坝址区河道顺直,河谷狭窄,常水位水面宽30~40m。坝区两岸山体雄厚,河谷呈V形,两岸无阶地分布,地形基本对称,宽高比约2.32,是标准的拱坝坝型河谷,原规划设计单位将之规划为拱坝。通过大量的地勘工作,发现两岸覆盖层广布且深厚,分布不对称。右岸分布于Ⅰ-Ⅰ'线上下游约350m范围,分布高程为630.00~930.00m,覆盖层厚1.3~25.5m,上厚下薄;左岸覆盖层分布高程为575.00 ~1190.00m,上、下游最大宽度为1150m左右,厚度一般为5~20m,覆盖层厚度大于15.0m的主要分布在Ⅲ-Ⅲ'线,高程630.00~800.00m附近,以及Ⅲ-Ⅲ∥线~Ⅱ-Ⅱ'线之间,高程660.00~980.00m一带;厚度大于30m的分布于Ⅱ、Ⅲ间,高程710.00~ 910.00m,揭露最大厚度达33.7m。崩坡积体主要成分为碎块石、大块石及少量壤土,结构松散,大块石之间多架空,块石直径最大可达2~5m。由于两岸覆盖层分布的不对称性,已不可能采用拱坝方案,改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避开两岸的覆盖层,避免覆盖层开挖带来的边坡稳定问题,将面板坝坝轴线布置为折线,即右岸位于Ⅲ-Ⅲˊ线处,左岸以Ⅲ-Ⅲˊ线为端点向上游旋转21.56°至Ⅱ-Ⅱ'下游侧,然后再沿岸坡折线至Ⅱ-Ⅱ'线上游冲沟处(Ⅵ-Ⅵ'线),使趾板基础坐落在基岩上,因地制宜地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情况布置成折线型面板堆石坝。

img

图1 巴山混凝土面板坝上游视图

采用斜折线坝轴线后,避开了左岸高额覆盖层处理费用,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节省工期,节约了工程投资。通过分析、研究和计算,将左岸覆盖层作为坝体的一部分,只清除表层松散土、腐殖土和耕植土,边填筑边清理,以保证边坡施工期不塌滑,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减少了安全隐患,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坝型设计取得国家专利(专利号:ZL 2008 1 0062182.X)。

从2009年完工后安全运行至今,实践证明这一方案很成功,对减少坝基开挖工程量、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我国面板坝的进一步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图2~图3)。

2.2 下游坝坡不设之字形上坝公路

为减少坝体填筑方量,降低工程投资,坝顶宽度为10.00m,坝顶下游侧设挡墙,下游坝坡不设之字形上坝公路,而是沿高度方向每隔30m设2m宽的马道,上面两级坡度为1:1.3,下面两级坡为1:1.4,下游平均坝坡为1:1.4,上游面坝坡为1:1.4。

2.3 筑坝材料设计优化

根据地质勘探,巴山电站下游共有巴山和钟亭两处砂砾石料场,钟亭料场地处四川界内,不便开采。砂砾石料场有用层水上储量24.37万m3,水下储量54.11万m3,总储量78.48万m3,砾石含泥量为0.6%~8.5%,平均值为1.81%,小于5mm含量为0.6%~ 10.8%,经测定砾石中含碱活性成分的岩石主要为硅质岩,含量0.1%~0.5%。砂砾石料可作为坝体的填筑料源,但因含有碱活性及砂含硫酸盐及硫化物含量超标,不能直接作为混凝土骨料。根据相关工程经验,在坝体中部河床部位布置砂砾石区,砂砾石总利用量约50万m3。根据料源情况及面板坝的基本分区要求,本工程坝体分区为垫层区、过渡层区、主堆石区、砂砾石区、次堆石区、周边缝下设小区料,面板上游595.00m高程以下设粉土铺盖和盖重区,下游面干砌石护坡和坝脚下游回填超径石压坡。

img

图2 坝轴线布置

img

图3 巴山面板坝布置

在不增加坝体断面条件下合理采用天然河床砂砾石料,结构安全可靠,利用了砂砾石料高压缩变形模量的特点,减小坝体和面板的变形,从观测资料表明,坝体位移较小,达到了预期效果。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坝典型剖面见图4。

img

图4 大坝典型剖面图

2.4 坝基覆盖层处理

巴山河床冲洪积层由砂卵砾石、漂石组成,厚度5~10m。下伏基岩为含砾凝灰质岩屑砂岩,岩石风化以正常风化为主,局部沿构造面出现夹层风化。原设计暂按全部挖除处理,施工过程中实测其干密度等各项指标满足堆石体要求,改为挖除趾板下游2/3坝高(约110m)及下游坝脚处20m范围内的河床砂卵砾石,其余保留作为坝体的一部分,只清除表层松散层,在坝体堆石填筑前用25t自行式振动碾在清基面上碾压10~12遍,并铺过渡料后填堆石料。砂卵砾石覆盖层经碾压后,基础表层压缩模量应不小于坝基处坝料的压缩模量。

左岸覆盖层主要分布于趾板线以下边坡,坝基范围内厚度1.5~30m,为崩坡积碎块石夹壤土,表层3.0m结构松散,碎块石之间有壤土充填,下部稍密,但块石之间少壤土充填,局部有架空现象;根据物理试验,剥离表层2~3m后的干密度为2.05g/cm3;变形模量为40~50MPa;渗透系数为2.453×10-2~7.061×10-1cm/s,为强透水层。三维有限元计算表明,覆盖层全挖和清除表层2~3m松散体的局部开挖方案,虽然左岸坝体沉降及应力、应变会有所增加,但增加的量很小,坝体以及混凝土面板的应力变形特性没有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因此左岸覆盖层采用局部开挖,坝轴线下游清除表部松散体,下部碎块石层作为坝体的一部分。崩坡积体待坝体填筑到该部位时,边填筑边开挖,以保证崩坡积体的稳定。

通过以上处理,降低了工程风险,节约工程投资,加快施工进度,减少因覆盖层开挖对环境和大气污染,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 折线处面板采用连接板

为有效连接折线处两侧的面板,方便止水设计和施工,在折线处设12m宽的连接板进行折线连接。连接板与两侧面板设置周边缝,以适应变形。

2.6 采用窄趾板型式

巴山坝址区河谷狭窄,两岸高陡,若采用宽趾板方案,将形成高陡边坡,开挖、支护量增加,费用大。因此将趾板设置为“4.5+x”的窄趾板布置形式[该结构形式取得国家专利(专利号:ZL 2009 10262194.1)],即标准趾板宽度为4.5m,趾板后设内置防渗板,两趾板间设缝止水,防渗板宽度按不同作用水头分别为4.0m、7.0m、10.0m,厚度0.3m。标准趾板厚度分别为0.6m、0.8m、1.0m。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为实现一枯拦水,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度汛断面的按期完成,将内置防渗板修改为挂网喷混凝土,厚20cm,同时取消了防渗板上的固结灌浆,适当加长喷混凝土长度,并在趾板上游面增加贴坡混凝土并设加强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

趾板纵向除转折处设永久结构缝外,其余采取连续、不设永久缝的布置方式,施工过程中若出现裂缝,则将临时施工缝改为永久结构缝。这样可减少伸缩缝中的止水与周边缝止水片连接的施工难度。

2.7 两岸趾板局部采用高趾墙

由于左岸560m高程以下河床边坡较陡,趾板局部落空,采用高趾墙布置。高趾墙基础坐落在弱风化上,高趾墙最大墙高7.60m,最大墙顶宽度24.87m,墙外侧为直立坡,内侧为1:0.3,共设两条伸缩缝,内埋止浆片,缝面设键槽进行接缝灌浆使其形成整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高趾墙基础上游侧欠挖普遍,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将中间段(结构缝A~a8点之间)的趾墙断面下游面坡度由1:0.3调整到1:0.5,折坡点到顶部的高度由3m调整到2m。

右岸坝头段设混凝土高趾墙与面板和趾板连接并兼做溢洪道左导墙,高趾墙全长43.84m,墙基础坐落在弱风化上线,最大墙高28.63m,墙顶宽度14.8~4.0m不等,墙的外侧坡(面向河床)面板以上为直立坡,面板以下为1:0.3,墙的内侧坡(面向溢洪道引渠)为直立坡,考虑引水渠的水流流态平顺,在墙上游端部设1/4椭圆曲线与直立坡连接,导墙共设2条伸缩缝,每边各设两道止水铜片止水。

3 运行性态

巴山大坝自2009年投入运行至今安全运行6年多,期间经历了多场洪水考验,最高运行水位已超过正常蓄水位680.00m以上。

坝后量水堰侧值相对稳定,2010年平均测值为106.04L/s,2011年平均测值为134.37L/s(2011年前测值较少,2011年开始每天进行观测,测值较多),2012年平均测值为129.20L/s,2013年平均测值为115.63L/s。以上数据均未扣除两岸山体的浅表渗水。实测过流量见图5。扣除降雨等影响,随着库水位变化,大坝渗漏量一般在63~120L/s。

img

图5 量水堰实测过流量图(未扣除降雨影响)

截至2013年11月底,坝顶累计垂直位移量在0.0~159.8mm之间,坝顶各测点高程在EL684.78~EL685.19m之间(其中低于高程685m的点共13个,位于坝顶上游的共6个)。坝顶下游侧沉降量大于相对应上游侧沉降量,靠近溢洪道一侧垂直位移明显大于靠左岸坝肩一侧,坝体填筑厚度越大位移量越大。左岸靠近山体部位沉降量非常小;沉降速度与运行时间、坝前水位、坝区气温密切相关。

大坝坝顶水平位移于2011年1月取得初始值。直线坝段上、下游方向位移量在20.1~98.3mm之间(向下游为正),折线坝段合位移量在4.4~31.9mm之间。直线坝段上、下游方向位移量2011年在17.2~63.3mm之间,2012年在2.9~35.0mm之间,2013年在2.5~22.5mm之间,位移量逐年减小明显。

通过固定式测斜仪测得坝体内部620.00m高程蓄水前沉降量最大为465.00mm,蓄水后截至2009年11月20日总沉降量达到547.00mm。

根据水管式沉降仪实测资料,截至2012年5月21日,内部最大沉降量(测点V15,0+158断面的累积沉降)约1.2m,为最大坝高的0.77%。蓄水前(2009年4月22日测值)0+158断面最大下沉为715.7mm。

坝基渗压、绕坝渗流不明显,运行正常。蓄水初期由于水位上涨较快,面板局部有挤压破坏现象,经处理后未再出现,面板没有脱空,观测表明,面板应力应变正常。

经多年运行检验,巴山大坝运行正常。

4 结语

巴山水电站工程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建设、投产运行经历十多年,我院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多项优化设计,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和成果。并经多场洪水考验,大坝运行正常,获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