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道探索与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长江下游河床地貌划分特征水位法的检验与特征等高线法

作者原本想对中下游接近各主要水文(水位)站的宜昌河段、沙市河段、监利河段、螺山河段、武汉河段、九江河段、大通河段、芜湖河段、南京河段、扬中河段(包括江阴段)等的地貌划分作较全面的分析,但因精力有限,本章仅对长江下游九江、大通、芜湖、南京、扬中等河段作了分析,并衔接了以往对长江口河床地貌所做的工作,求得对长江下游河床地貌划分的连贯性。

2.2.1 长江下游九江至大通河段河床地貌划分方法分析

1.九江河段[2]

九江河段位于长江下游的起端,河床地貌分析范围自大树下至八里江口,实际上是九江河段的上半段,长约55km(图2-1)。九江站洪水期最高4个月平滩洪水位为14.82m,多年平均水位为11.22m,平均枯水位为6.77m。通过分析,在1965年和1966年该河段地形图上,分别取与上述特征水位相近的等高线15.0m、11.5m和7.0m,作为河床演变分析的特征等高线,经分析,能够较好地概括该河段的河床地貌特征。

img

图2-1 长江九江河段河势(1965年9月、1966年5月)

(1)以7.0m等高线作为枯水河槽与堆积地貌之间的界限,可以较好地反映河床内两大地貌形态。其中,对7.0m以上河漫滩河岸,11.5m等高线以上为二元结构的黏性土上层,至15.0m平滩特征等高线之间的厚度为3.5m,与一般地质钻探的二元结构上层为黏性土的实际情况比较相符;自7.0~11.5m厚4.5m的河漫滩二元结构的沙性土下层也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同时也表达了江心洲、心滩、边滩和依附于江心洲的边滩和洲头滩的形态。

(2)在7.0m等高线以下的枯水河槽内,在地形图上可以表达出潜边滩和潜心滩以及依附于边滩、心滩和洲头滩的沙嘴和沙埂;在确定深槽的特征等高线之后,可以表达过渡段浅滩和交错浅滩,在支汊内可以表达拦门沙浅滩和倒套等。

(3)在7.0m以下的枯水河槽内,以-3.0m作为深槽的特征等高线较为恰当。自-3.0~7.0m之间的10m高差范围内的河床是枯水河槽的主体部分,也是潜边滩和潜心滩发育的空间。可以认为,随潜边滩的冲刷可能影响到枯水位以上的河床稳定;潜心滩的冲淤与汊流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当潜心滩冲刷殆尽,河槽就成为单一的而不是复式河槽,当潜心滩淤积拓展并淤高时,河槽便向愈益分汊的趋向发展。

(4)在以-3.0m为深槽的特征等高线下,在有的支汊进口存在纵剖面隆起的正常浅滩,在断面上则表现为较浅的凹槽,有的支汊进口和出口还存在交错浅滩中的沙埂;支汊出口可能存在倒套和洲尾沙嘴。

上述洪、中、枯特征等高线与特征水位分别仅相差0.18m、0.28m、0.23m,而且其相应的特征等高线均能较好地表达河床内的各种地貌,说明了特征水位法用于该河段对河床地貌进行划分是合理的,河床演变分析中采用上述特征等高线也是合适的。

以下就九江河段内一些代表性断面,按特征等高线对其河床地貌进行具体的分析(图2-2)。

断面1-1位于九江河段上段人民洲顺直型汊道内。两岸为河漫滩,由河漫滩相①和河床相②(以11.5m等高线为界)堆积组成二元结构;河槽内有江心洲,洲体上部为河漫滩相堆积③,下部为河床相堆积并成为洲两侧河槽的边滩④。右汊为主汊,特征等高线7.0m以下为枯水河槽⑦,两侧为潜边滩⑧,-3.0m以下为深槽⑩;左汊为支汊,7.0m以下为枯水河槽,河底为汊内浅滩部位img

断面1-2位于人民洲汊道汇流与张家洲分流前之间的单一河道过渡段,断面形态较为复杂。除两侧为河岸二元结构组成与断面1-1相同之外,7.0m以下的枯水河槽左有潜边滩(与左岸之间有小沟槽img),右侧看似潜心滩,但实际上为依附于右侧潜边滩向上游延伸的沙嘴img,沙嘴与岸之间为上倒套img;中部有尺度较窄的深槽⑩。

断面1-3处于张家洲汊道进口节点部位,断面形态规则单一。7.0m等高线以上两岸为二元结构的河漫滩;以下为受潜边滩约束的枯水河槽,其中右侧潜边滩为河岸的基础,左侧潜边滩为边坡较缓的凸岸,-3.0m以下为宽而深的深槽,体现了节点的地貌特征。

断面1-4位于张家洲右汊内官洲分汊(第二级分汊)的进口段,右岸为二元结构的河漫滩,左侧为张家洲。官洲左槽为主泓,7.0m以下枯水河槽两侧为潜边滩,-3.0m以下为深槽,其尺度之所以很小是因为它是在汊道内又处在紧邻进口浅滩的下深槽上端;官洲右槽为支泓,凹形槽表示该支泓进口处的正常浅滩;断面中部看似心滩,实际上为官洲向上延伸的洲头滩⑥。

img

图2-2 长江九江河段典型断面

断面1-5位于张家洲右汊内官洲的尾部。显然,官洲洲尾仍有河漫滩相堆积,洲体左侧的主泓断面处于弯顶部位,呈偏V形态,枯水河槽内无-3.0m深槽;洲右侧为官洲右泓出口的倒套。

断面1-6位于张家洲左汊口门附近。在枯水河槽中有一潜心滩⑨。

断面1-7位于张家洲左汊弯顶附近,枯水河槽内有小深槽。

断面1-8位于左汊尾部深泓线由左向右交错过渡的部位,因而枯水河槽内有一形似潜心滩而实际为依附于江心洲边滩向下延伸的长条形沙嘴,其左侧为主流深槽,右侧为下一交错深槽的上端。

2.大通河段[3]

大通水文站是长江下游潮区界。大通河段(图2-3)基本上只受径流来水来沙的作用,而基本不受潮汐的影响。大通站的平均枯水位、多年平均水位和平滩洪水位分别为3.08m、6.82m和9.91m。根据上述特征水位,通过比较分析,取枯水河槽与堆积地貌之间界限的特征等高线为3.0m(比平均枯水位低0.08m),河岸二元结构分界的特征等高线为7.0m(比多年平均水位高0.18m),平滩特征等高线为10.0m(比平滩洪水位高0.09m),能够较好地划分该河段的河床地貌。就堆积地貌而言,枯水河槽至平滩的滩槽高差7.0m左右,比九江河段小1.0m左右,仍属一个较厚的河漫滩堆积层,并且二元结构上部黏性土层厚3.0m,也基本表达了河漫滩河岸与江心洲上层黏性土层厚度的实际情况,体现了长江下游在径流作用下洲滩边界的一般特性。就枯水河槽内的深槽而言,-7.0m作为深槽的特征等高线也是合适的。

大通河段属弯曲型分汊河段,平面形态规则单一,河床地貌并不复杂(图2-3)。以下就大通河段几个代表性断面,按特征等高线对其河床地貌进行分析(图2-4)。

img

图2-3 长江大通河段河势(1966年5月)

img

图2-4 长江大通河段典型断面

断面2-1位于汊道进口束窄段节点部位。特征等高线3.0m以上两岸为二元结构的河漫滩,3.0m以下的枯水河槽左侧为潜边滩,右侧潜边滩成为河岸的基础;枯水河槽内深槽非常发育,体现了节点地貌的特征。

断面2-2位于江心洲头部位。两岸地貌同于断面1-1,枯水河槽中部的潜心滩实际上为向上延伸的洲头滩,其左侧为主汊,右侧为支汊,两汊进口都有深槽。

断面2-3位于右汊的口门。枯水河槽右侧潜边滩为河岸的基础部分,左侧潜边滩为江心洲的潜边滩,河底为正常浅滩的滩脊槽部。

断面2-4和断面2-5为滩面切割的倒套典型断面,两侧的潜边滩右陡左缓,表明该倒套有向下游平移的趋势。

总之,通过对以上两个河段自然条件下长江下游河床地貌特征水位法的分析可以认为,河床地貌划分对于九江至大通的下游河段采用特征水位法是合理的,所确定的特征等高线在分析中也是合适的。通过以上分析还获得以下认识:

(1)长江下游大通以上的非感潮河段取用平滩洪水位附近的特征等高线作为河道的平面形态和河岸线的表达是合理的。就是说,当需要描述河岸的平面变化或岸线变化时,要用平均水位以上尽可能用接近平滩洪水位的等高线作为分析用的特征等高线,而不宜用低于平均枯水位的等高线,甚至枯水期施测的水边线进行分析,在岸坡很缓时与实际岸线相差甚大。

(2)在河槽中确定江心洲,除了用枯水位的特征等高线表示外,还要用接近多年平均水位的特征等高线表示江心洲的形态,以表明有河漫相细颗粒泥沙堆积,特别是对一些无堤的小江心洲,这样表达可以有别于心滩。

(3)正如平滩河槽可以表达河道平面形态的重要性一样,枯水河槽在表达河道滩槽关系时也是至关重要的,其特征等高线的选取自然是接近平均枯水位的等高线。这一特征等高线构成的枯水河槽必然是全河段贯通的。在河床内略高于平均枯水位的特征等高线在平面图上的封闭线为心滩(或江心洲);在断面图上该特征等高线以上两侧为边滩,在凹岸与河漫滩上层相连接构成河岸,在凸岸即为坡度平缓的大边滩,以上再与河漫滩上层相接。

(4)江心洲两侧多年平均水位与平均枯水位之间的河床在汊道河槽内仍属于边滩,洲头向上延伸部分应视为江心洲的洲头滩。依附于边滩或洲头滩的沙嘴或沙埂在断面图上可能表现为心滩型式,这一点往往会引起对河床地貌形态的误判。

(5)深槽的特征等高线可在枯水河槽内一定深度的等高线中选取,它必须是封闭的,并在上、下深槽之间构成正常浅滩。浅滩的形态为等高线不闭合的马鞍形,即在两深槽间的纵剖面是隆起的,而在两侧潜边滩之间的横断面是下凹的,浅滩的滩脊高程显然低于枯水河槽特征等高线。在基本平行的左、右两深槽之间构成交错浅滩,其中间的河床地貌为沙埂或沙嘴。当浅滩发生在支汊的口门附近则构成拦门沙浅滩,其滩脊高程如高于枯水河槽则成为拦门沙。

以上对初步研究提出的长江中下游河床地貌划分方法进行的检验,表明特征水位法对大通以上的长江下游非感潮河道是适用的。有了上述两个重要河段的分析,其间的河段都可用水位站特征水位计算或特征水位插补,再根据地形图的具体情况,选定合适的特征等高线划分地貌或直接用特征等高线插补的方法划分地貌,进行河床演变分析。

2.2.2 长江下游大通以下河床地貌划分方法分析

大通以下为感潮河段,愈往下游受潮汐的动力作用愈大。在大通至徐六泾长达570km河道内,我们对于河床地貌划分方法采取以下的研究途径。首先从距长江口较近的江阴段并扩展到整个扬中河段入手,分析该河段特征水位法区分地貌的分析方法相差的程度,如果相差甚远,就采用长江口特征等高线法进行分析。如扬中河段采用长江口的特征等高线法可行,就跨过镇扬河段再对南京河段进行分析并与扬中河段的河床地貌划分方法进行了比较。如果南京河段也与扬中河段类似,仍基本上可用与长江口相同的特征等高线法进行河床地貌的划分方法,那么,再跨过马鞍山河段对芜湖河段河床地貌划分进行分析;直至某河段不宜用特征等高线法而基本可以沿用大通河段地貌划分的方法为止。这种“试分析”应是一条符合逻辑的技术路线。

1.扬中河段(含江阴段)[4]

扬中河段自五峰山至鹅鼻嘴长87km(图2-5)。江阴水位站位于该河段与澄通河段交接附近。经统计,江阴水位站平均洪水位和平均枯水位分别为1.88m和0.64m,二者相差仅1.24m,多年平均水位为1.32m,与平均洪水位相差仅0.56m,与平均枯水位相差也仅0.68m。从以上水位算出的河漫滩厚度太小,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所谓二元结构上层的厚度也太薄。以上表明,它们之间水位差如此之小,以致不可能用特征水位相近的等高线明显地区分滩、槽地貌界限和二元结构之间的界限。同时,平均枯水位的河床高程又基本上处于河岸上层范围内,平均枯水位以下的河槽太大,也完全失去了枯水河槽的含义。显然,该河段不可能借鉴受径流作用的大通以上河段按特征水位划分河床地貌的方法,而应当寻求与长江口划分河床地貌相类似的方法。经分析,与长江口一样,取-5m等高线为基本河槽与堆积地貌之间的界限,0m等高线为堆积地貌中河床相与河漫滩相之间的界限;鉴于长江口平滩特征线取为2.0m,根据实际地形情况,本河段取为3.0m;与长江口河床地貌将深槽特征等高线定为-15m一样,扬中河段的深槽特征等高线也定为-15m,在-5~-15m等高线之间的河床是潜边滩、潜心滩、沙埂、沙嘴、浅滩等河床相地貌发育的空间;对于扬中夹江的河槽和录安洲右汊(支汊)而言,将深槽特征等高线定为-10m。经分析,按照上述的特征等高线能够较好地表达扬中河段的各类河床地貌。

img

图2-5 长江扬中河段河势(1966年5月)

扬中河段河道形态比较复杂。在太平洲左汊上段有落成洲,下段有鳊鱼沙,左侧还有天星洲;太平洲右汊夹江为蜿蜒形态,除转折处有小泡洲外,大部分为沿程槽、滩相间的单一河段,出口有砲子洲;以下还有录安洲。扬中河段下段为江阴微弯段,河床内潜心滩较多,但右侧槽部相对稳定。以下对该河段几个代表性断面按上述特征等高线法对河床地貌进行分析(图2-6)。

断面3-1位于汊道进口五峰山节点处。-5m以上左岸为河漫滩,右岸为山体控制⑤;-5m以下的基本河槽内,左侧为潜边滩,右侧仍为山体⑤;-15m以下为该节点处的深槽。可见,节点处深槽非常发育。

img

图2-6 长江扬中河段典型断面

断面3-2位于落成洲汊道中上部。右汊为支汊,在20世纪60年代基本河槽尺度很小;落成洲中部有河漫滩相堆积;左汊为主汊,-15m以下深槽发育,左侧为河漫滩河岸、潜边滩,右侧为落成洲潜边滩向下游延伸的沙嘴和倒套。

断面3-3位于鳊鱼沙汊道上部,左侧为主汊,右侧为支汊,两汊有深槽但尺度均较小。中部鳊鱼沙为宽阔的潜心滩;两岸基本为二元结构(有夹沙互层)的河漫滩,基本河槽特征等高线以下均为潜边滩,成为两岸河漫滩的基础。

断面3-4位于江阴微弯段的下部,基本河槽特征等高线以上为两岸河漫滩,以下右侧为主槽,-15m以下深槽发育,左侧为支槽,有深槽但不发育,中部有两个潜心滩,体现了河床冲淤变化较大的特点。

断面3-5位于太平洲右汊进口,为主流分流至右汊内的口门段,河底高程在基本河槽特征等高线以上,为滩脊凹槽的拦门沙浅滩地貌。

断面3-6位于录安洲汊道的右汊上段。-5m特征等高线以上右岸为河漫滩,左岸为江心洲的河漫滩堆积。汊内基本河槽发育,-10m深槽在汊内贯通。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扬中河段河床地貌的划分,基本上可按长江口直接以特征等高线划分的方法。

2.南京河段[5]
img

图2-7 长江南京河段河势(1970年12月)

既然扬中河段河床地貌的划分采用长江口直接以特征等高线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当,那就需对扬中以上的河段分析其是否还能继续采用上述同样的方法。鉴此,我们跨过镇扬河段,进一步对南京河段的地貌划分方法进行分析。南京河段研究的范围自下三山至三江口长约60km(图2-7)。南京水文站位于下关、浦口束窄段。该站平均枯水位为1.46m,与平均洪水位4.91m相差仅3.45m;在这样小的高差区间内,河漫滩的厚度显得很小;多年平均水位为3.32m,与平均洪水位相差仅1.59m,作为二元结构上层黏性土的厚度与实际两岸地质条件相比也过于偏小。由于南京站平均枯水位仅比江阴站高0.82m,因而对南京河段河床地貌的划分有可能借鉴扬中河段的划分方法,仍以-5m作为基本河槽与堆积地貌的分界,0m作为堆积地貌中河床相堆积与河漫滩相堆积的分界,深槽也以-15m为特征等高线,分流比较小的支汊深槽取-10m为特征等高线,而鉴于平均洪水位4.91m比实际平滩高程偏高,故采用4.00m作为平滩特征等高线。分析表明,这一划分也较好地表达了平滩河槽内各种河床地貌。以下对该河段内一些代表性断面的河床地貌进行分析(图2-8)。

断面4-1位于下三山节点以下的大胜关单一弯段。受水流顶冲作用断面为偏V型,两岸河漫滩发育,河槽右岸为护岸工程,左岸边滩与潜边滩比较发育,-5m以下的基本河槽与-15m以下的深槽均比较宽深,体现了该段对水流与河势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断面4-2处于梅子洲头部。左汊为主汊处于弯道水流的中段,仍然呈现基本河槽与深槽均较宽深且左岸边滩、潜边滩均较发育的特点;右汊进口洲头附近受水流顶冲有局部冲刷槽,因分流比很小,基本河槽尺度很小。

img

图2-8 长江南京河段典型断面

断面4-3位于潜洲头部。潜洲左侧为主槽,傍左岸为倒套,内有-15m深槽;中部凸出部位是上游依附于左岸边滩向下延伸的沙埂img,因而中间槽部实际为上、下深槽之间、两侧潜边滩之间的浅滩之凹槽;潜洲右侧为分流比很小的支槽倒套上端,有基本河槽,还有很小部分-10m深槽。

断面4-4位于八卦洲头的原七里洲头(现已被冲刷殆尽)。由于水流顶冲洲头,使得左、右汊进口均为深槽,左汊分流比小,-15m深槽尺度较小,右汊分流比大,深槽尺度很大,两汊河槽靠洲体部位岸坡陡,均为河漫滩及其基础潜边滩;左汊左侧为坡度很缓的边滩和潜边滩;右汊右侧为倒套,中部为潜边滩向下延伸的沙嘴。

断面4-5、断面4-6、断面4-7分别位于八卦洲右汊上部、中部、下部,三个断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形态都是偏V形,-15m深槽均发育,边滩和潜边滩也十分发育,共同组成右汊河道内犬牙交错的3个潜边滩。

断面4-8位于八卦洲左汊进口段,弯道曲率甚大,断面也属偏V形态,凸岸边滩和潜边滩十分发育,但因分流比小,-15m以下的深槽尺度很小。

断面4-9位于八卦洲两汊汇流后的龙潭段首端。左岸为护岸工程控制,右侧傍岸有沙嘴和倒套,-15m以下深槽十分发育,右侧潜边滩也很发育。

断面4-10位于龙潭弯道末端主流由三江口向对岸滁河口过渡的部位。两岸均为河漫滩和潜边滩,两侧均有深槽,中间为左岸边滩向下游延伸的沙嘴,将左、右两深槽隔开。

上述南京河段自下三山至三江口,由于主汊形成良好的微弯衔接河势,基本河槽中河床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深槽和边滩、潜边滩非常发育。以上分析表明,南京河段与江阴以上的扬中河段一样,河床地貌划分方法可以采用长江口河床地貌划分方法,即直接用特征等高线的方法。

然而,南京河段按上述划分方法也有一个明显的不足,这就是自基本河槽(高程为-5m)与河漫滩滩面实际高程4.00之间高差有近9m之大,二元结构分界以上的河漫滩相厚达4m之多,这都与实际的边界条件相比有点偏大。但如果按照特征水位调整特征等高线的方法,将平均枯水位1.46m调为1.5m等高线(相差0.04m)作为堆积地貌与枯水河槽的分界,将多年平均水位3.41m调为3.5m等高线(相差0.09m)作为河漫滩二元结构的分界(即河漫滩相与河床相分界),那就形成了2.5m的河漫滩厚度和二元结构上层0.5m的厚度,这与实际边界条件相比又明显偏小。不仅如此,后者在河床地貌划分的分析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1.5m作为枯水河槽的等高线高程太高,实际上已经属于岸坎的范畴;二是河漫滩相厚度太薄,枯水河槽范围太大,边滩只有很小一点的显示(如黄家洲边滩、龙潭弯道的凸岸边滩等),更加不符合实际情况;三是也不能典型地显示潜边滩、潜心滩、浅滩的形态特点。这样,采用特征水位划分的方法对刻画河床地貌特征显得非常不合理。因此,南京河段的河床地貌划分仍以同于扬中河段的划分方法,即长江口的特征等高线的划分方法为好,虽然有其不足,但能较好地表达河床地貌的实际情况。这也许是体现出潮汐动力对该河段河床形态影响的特性。

3.芜裕河段[6]

以上分析认为南京河段河床地貌的划分可基本采用特征等高线法。为了分析长江下游划分河床地貌是按特征水位法还是按特征等高线法之间的界限,我们再跨越马鞍山河段,对芜裕河段进行分析。芜裕河段自三山河口至东梁山,长48km(图2-9)。芜湖水位站位于弋矶山附近。该站平滩洪水位和平均枯水位分别为6.91m和2.14m,二者高差为4.77m,多年平均水位为4.71m,与平均洪水位之间差为2.20m,较为接近河漫滩堆积层的厚度和二元结构上层的厚度。因此,有可能与大通河段一样,河床地貌的划分采用特征水位的方法。根据上述特征水位和1970年地形图,芜裕河段取2.0m作为枯水河槽与堆积地貌之间划分的特征等高线(相差0.14m),以5.0m作为堆积地貌中二元结构分界的特征等高线对河漫滩相与河床相进行划分(相差0.29m),以7.0m作为平滩高程(相差0.09m);然后,与大通河段一样,取枯水河槽与堆积地貌分界线以下10m,即取-8m等高线为深槽线。分析表明,上述划分能较好地表达该河段各种河床地貌。以下对该河段断面的河床地貌进行分析(图2-10)。

img

图2-9 长江芜裕河段河势(1965年3月、6月)

img

图2-10 长江芜裕河段典型断面

断面5-1位于河段进口节点以下的微弯段。断面右岸为河漫滩及其潜边滩基础;左侧为边滩和潜边滩充分发育的凸岸,边滩与潜边滩之间不连续处为水流开始展宽的分汊部位。枯水河槽内的-8m深槽非常发育。

断面5-2位于鲫鱼洲进口分汊处,中部偏左河床的突起部位为鲫鱼洲向上延伸的洲头滩,其左侧为左汊口门浅滩;右侧为主汊,枯水河槽和深槽的尺度很大。

断面5-3位于大拐弯道的尾端。左岸为河漫滩及其基础潜边滩,已实施护岸工程,右岸为淤废的汊道和新长的边滩、潜边滩;中部为上述潜边滩淤长下移的沙嘴,其左侧为主槽,右侧为淤废的支槽。

断面5-4位于曹姑洲汊道进口段。右侧为主汊,右岸受到阶地控制;左侧为支汊,左岸为河漫滩;中部为曹姑洲头上延的洲头滩;洲头左侧槽部河床为左汊进口的浅滩脊槽。

断面5-5位于曹姑洲和陈家洲之间的心滩部位,该心滩与曹、陈二洲之间均有横向小汊,该区域成为左汊向右汊洪、中、枯水过流的通道,因而右汊(主汊)河槽断面面积比上断面5-4要大得多,而左汊河槽断面面积比上断面5-4要小得多;右汊河槽左侧浅槽为曹捷水道出口。断面右岸受山体控制,左岸为河漫滩。河槽中部突出部位是尺度很大的江心滩。

以上分析表明芜裕河段用特征水位法对河床地貌也作了较好的划分。

通过对大通以下河床地貌划分方法的分析认为:

(1)南京至江阴河段(含南京河段)基本上都可以按照长江口的特征等高线法统一划分,即以-5m等高线作为基本河槽与堆积地貌之间的界限,0m等高线作为堆积地貌中河床相与河漫滩相之间的界限;深槽特征等高线取-15m,-15~-5m之间为潜边滩、潜心滩、沙嘴、沙埂、浅滩等冲淤变化的空间,分流比较小的支汊深槽特征等高线可取-10m或-5m。江阴以下的长江口河段,河道相对宽浅汊多,除深槽特征等高线取-15m之外,-10m可取为潜边滩和潜心滩以及依附它们的沙嘴、沙埂等的特征等高线;深槽之间的过渡隆起段为浅滩,高程在-15~-10m之间;分流比较小的支汊,深槽特征等高线可取-10m或-5m。可以看出,在江阴以上至南京河段与江阴以下长江口河段在深槽-15m线以上至基本河槽-5m之间的河床地貌划分有一定的区别。

(2)南京以上除对九江河段、大通河段采用特征水位法进行了检验以外,还对芜裕河段进行了分析,认为大通至芜裕河段均可按特征水位法划分,即平均枯水位可作为枯水河槽与堆积地貌的分界,多年平均水位可作为堆积地貌中河床相与河漫滩相分界,平均洪水位可作为河漫滩的平滩水位,根据这些特征水位和实际地形图再作适当调整,以确定河演分析中采用的各特征等高线;深槽也同于九江至大通河段的划分,即在该河段平均枯水位以下10m所处等高线考虑,较小支汊可以平均枯水位以下5m所处等高线考虑。

(3)芜裕河段与南京河段之间的马鞍山河段,可采用同于芜裕河段的划分方法,即特征水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