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湖北省水利志丛书》总序
湖北是“千湖之省”,更是“千河之省”,治水历史源远流长。但几千年来,除荆江大堤(原万城堤)史有专载外,对全省或局部水利事业发展历史记载一直留有空白。
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水利的发展史。从大禹的治水,老子的“上善若水”,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新疆的“坎儿井”,到北京北海的“古城节水工程”,中华民族自古就不缺乏水智慧。而在湖北,从春秋战国时楚人早期兴建水运、供水等工程,到民国时期的鄂城民信闸、武昌金水闸等数不胜数,其中,更有万城堤、宜城长渠等古代著名水工设施。这些对社会与生产发展有着促进与保障作用的防洪、灌溉、排水、航运等工程值得彪炳史册。
从20世纪80年代始,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兴起编纂江河水利志,就是为了全面、系统地记述水利事业发展之演变与现状,客观反映水利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深入总结治水经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利在当前与未来的水利改革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启迪与借鉴。这不仅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大事。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北。四境山峦起伏,中南部沃野低平。长江自西向东,汉江从西北向东南,双双穿行省境繁荣富庶之区;万条溪河,密如蛛网;逾千湖泊,星罗棋布。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可谓水资源丰沛,水利得天独厚。然而,由于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严重不均,加上又是长江、汉江上游100多万平方千米集水面积的巨量洪水入海的必经之地,往往降雨集中季节洪涝为患,稍长时间无雨又干旱缺水,致使水旱灾害十分频繁、严重。在长达20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和社会制度的束缚,湖北治水多以筑堤排水、束水攻沙,以及兴修塘堰、沟渠灌溉农田为主,尚无有效的工程措施抗御稍大一点的水旱灾害。千百年的史实证明,治鄂必先治水。水利事业是湖北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第一项重大基本建设便是在湖北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和加固荆江大堤。随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全省人民,开展了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远远超越过去2000多年的光辉水利成就,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防洪、排涝、灌溉三大水利工程体系,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特别是以三峡工程建成投运和大规模长江堤防加固建设为标志,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实现了长江治水的历史性跨越。这使有长江“洪水走廊”之称的湖北,一举摆脱了千百年来在防洪上被动挨打、民穷财尽的局面,可以放下包袱抓建设,集中精力谋发展。同时,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用以科学、和谐、创新、现代为特性的新的治水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构筑以“防、减、复”并举的综合防洪减灾保障体系、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水生态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水问题。三峡工程建设投运后径流调整、水沙关系调整引发的中游河道及区域变化,要求我们深入研究解决江湖关系调整、荆江河势调整、荆江地区洪涝旱灾害关系变化,流域区域水生态水环境变化等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利用三峡工程,促进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客观分析历史,积极面向未来,辩证总结过去治水的经验与教训,科学调整未来水利发展的思路与布局,巩固、扩大成绩,继承、发扬传统,再创治水辉煌,便是我们致力水利修志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要做的重点工作之一。
盛世修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为全面开展编纂江河水利志创造了良好条件。自1981年始,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水利部的组织与指导下,湖北省成立了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了水利修志工作,水利厅几任主要负责同志都曾领导志书编写工作,并抽调专人,组织专班,为社会主义时期的第一次水利修志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地(市、州)和县(市、区)水利(水电)局、部分重点水管单位,也先后成立相应组织,配合各级地方志的编写,相继开展江河水利志的编纂。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全体水利修志人员多年的辛勤耕耘,历时数年,逐渐形成了以《湖北水利志》为龙头,以堤防系列志、水库系列志为骨干,以各市、县水利志为主体的《湖北省水利志丛书》,一部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志书正陆续与读者见面。这是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和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广大水利职工,特别是那些默默奉献的修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确实可喜可贺。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水利事业亦将持续发展和繁荣;江河水利志的编纂也会延续,并将越来越完善。我相信,江河水利志书将受到有识之士的欢迎和热爱,并希望其能对湖北省水利事业的发展以及水利史志学的诞生与成熟作出应有的贡献。
湖北省水利厅厅长 王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