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饮水安全是全世界面临的四大水资源问题之一,也是当前我国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据有关资料,全球有11亿人口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我国有多达数亿人口的饮水安全不能满足要求。饮用水源保护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12年国务院三号文件都强调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十八大以来,陆续提出“科学发展,五位一体”以及“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近年来,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用水,维护河湖健康,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全面保障饮用水源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海河流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海河流域大型饮用水源普遍存在上游及周边排污口众多、污水排放量大、农业及农村面源污染重、内源污染累积等诸多问题,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形势十分严峻。保障饮水安全,是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首要目标。
为研究海河流域饮用水源地保护和修复技术,为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支撑,落实中法双方关于水资源领域的合作协议,2013年科技部批复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饮用水源保护生态修复成套关键技术合作研究”(项目编号:2013DFA71340)。通过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和法国国际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三年的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开发了基于气候变化的蓝藻暴发预测预警模型、基于全色多光谱的蓝藻水华监测技术,发现了摇蚊科3个新记录种,研发了快速精准水生生物鉴定技术,筛选出于桥水库水源地指示生物,建立了综合营养指数预警系统,构建了新型有效的饮用水源保护评价体系。项目在2016年顺利通过科技部的验收,在同批验收的项目中位居前列。同时,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和项目完成后,蓝藻暴发预测预警模型、全色多光谱蓝藻水华监测技术等成果已在诸多单位水源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为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和学科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基础支撑,项目的实施在促进中国流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以及提升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的国际地位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
本项目取得的外源污染氮磷营养盐控制技术、水源地生态系统修复构建技术、生物监测预警技术、蓝藻暴发应急处置技术,整合形成治理-修复-预警-处置四位一体的饮用水源保护成套关键技术,能够为海河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及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技术支撑。本书可供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生产、科研及管理者使用和参考。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16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