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经济
一、历史沿革
三江平原是我国开发较晚的地区。据史料记载,在清朝初年,基本上处于三姓封地内。“三姓”指赫哲族三个盟长的姓,满语为依兰哈拉,首府设在依兰县。18世纪末叶,帝俄势力东侵,1900年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清政府为了边陲防御,实行移民垦荒、实边安内政策,关内开始移民到三江平原。1901—1912年,帝俄日入侵境内,修筑铁路,开采煤矿,森林渐被滥伐,形成大面积以杨树、桦树为主的天然次生林。日侵时期,日寇取代帝俄,并实行军事屯田,除从关内移民外,还拟定了日本百万户移民计划,建立了开拓团以及满蒙开拓青年义勇队等,对区内森林和土地进行掠夺;1931年,日本开拓团进驻三江平原内垦荒。1931—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和开拓团的移民掠夺,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经过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14载的浴血奋战、1945年8月6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迎来了1945年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从而三江平原也全面光复。至今100多年的三江平原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代表性区域。
二、经济发展
1949年以来,三江平原的人口逐年增加,由1949年的139.9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84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4.0%。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民族构成也愈加复杂。三江平原主要民族为汉族,多来自山东与河北等省。少数民族主要有朝鲜族、满族、回族、赫哲族、锡伯族等。
三江平原2013年各地区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见表1-4和图1-2~图1-4。由表1-4可知:三江平原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743.6亿元,占同期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0%。三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占地区生产总值最大,达到了41.25%,其他一、三产业比例分别为27.35%和31.41%。从地区组成来看,佳木斯市地区生产总值最大,达到了747.2亿元,占同期三江平原地区生产总值的27.23%;依兰县地区生产总值最小,仅为144亿元,占同期三江平原地区生产总值的5.25%。
人均GDP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水平,2013年,三江平原地区人均GDP为32354元。虽然佳木斯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最大,但由于人口相对较多,其人均GDP在整个三江平原地区并非最高,穆棱县虽然地区生产总值排在三江平原的倒数第二位,但人口数量仅为29.2万人,故其人均GDP在三江平原地区最高,其余依次为双鸭山市、依兰县、佳木斯市、鸡西市、鹤岗市。
从三产业构成来看,鸡西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穆棱县等地区矿产和林木资源丰富,其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高于其他产业,其他地区均以第三产业为主。另外,佳木斯市的第一产业产值高于第二产业,说明该地区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农业为主。
表1-4 2013年三江平原地区社会经济统计
注 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5]。
图1-2 2013年三江平原各地区GDP饼图
图1-3 2013年三江平原各地区人均GDP饼图
图1-4 2013年三江平原各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