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是水稻生产大国,水稻种植面积约为3030.9万hm2,稻谷总产量20642.7亿kg(2014年),在世界各国中居首位。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014年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6.9%,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3.7%,灌溉用水量占1/3以上。稳定和发展我国水稻生产规模,不断提高水稻产量,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实现乃至全球粮食安全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水稻生产国家,面临着较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农业灌溉用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节约、高效地用好有限的灌溉水资源,已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实行水稻节水灌溉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目标的重要战略措施。
水稻控制灌溉是河海大学通过长期系统的试验研究,基于水稻的需水规律和节水高产的机理提出的一种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就在山东济宁市联合开展了水稻节水灌溉试验研究。1982—1984年,通过淹水灌溉、浅水灌溉、浅水湿润灌溉、控制湿润灌溉的单因子灌溉制度对比试验,初步确定了不同灌溉处理间的节水效果,验证了水稻无水层灌溉的可行性。1985—1990年,对控制湿润灌溉的水稻蒸发蒸腾量、不同阶段土壤水分下限控制指标、合理施肥量及灌溉效益分摊等进行了蒸渗仪和小区试验,得到了水稻根层土壤水分下限指标优化组合、水稻蒸发蒸腾量变化规律及灌溉施肥相互配合等结果,初步确定了根层土壤水分控制与水稻生长促控关系。1990年,我们对八年来的试验资料及结果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正式提出了水稻控制灌溉的概念,研究成果经水利部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1992年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1—1995年期间,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在山东省济宁市与临沂市示范应用,并在江西、安徽、海南、北京市郊区、上海国营农场、湖南永州等地辐射推广。与此同时,彭世彰作为项目和课题负责人,继续围绕水稻灌溉开展试验研究,开始探索水稻生理生态节水机理,不断完善水稻控制灌溉理论与技术模式。1996年以来,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示范推广规模逐步扩大,应用的区域不断拓展,在宁夏、江苏、黑龙江等地进行了大面积的应用与推广,取得了显著的增产节水效益,先后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中国农业节水科技奖一等奖(2010年)、国际节水技术奖(2012年)等荣誉。
本书旨在对水稻控制灌溉理论与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提炼,以此促进优质高效高产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推广,推动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水稻控制灌溉的实用技术。系统介绍了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特点、原理和实际操作要点;给出了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模式图,并就实际运用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问答形式的总结。本书简单实用,适合广大农业与农田水利科技人员以及广大农户使用。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可能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