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1.1 质量管理的概念
1.1.1 质量
质量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GB/T 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所谓固有的,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特性又有不同的类别,如物理的(如机械的、电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特性)、感官的(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行为的(如礼貌、诚实、正直)、时间的(如准时性、可靠性、可用性)、人体工效的(如生理的特性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和功能的(如飞机的最高速度)。所谓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通常隐含”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特定要求可使用修饰词表示,如产品要求、质量管理要求、顾客要求;规定要求是经明示的要求,如在文件中阐明,要求可由不同的相关方(顾客、所有者、员工、供方、银行、工会、合作伙伴或社会)提出。当然,要求是随时间变化的。这是因为人们对质量的要求不可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条件的制约。这个定义,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既包括满足现在规定的标准,也包括满足用户潜在的需求;既包括产品的外在特征,又包括产品的内在特性。
1.1.2 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为行使其职能按某种方式建立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通常以组织结构图予以规定。一个组织的组织结构图应能显示其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资源可包括人员、设备、设施、资金、技术和方法,质量体系应提供适宜的各项资源以确保过程和产品的质量。一个组织所建立的质量体系应既满足本组织管理的需要,又满足顾客对本组织的质量体系要求,但主要目的应是满足本组织管理的需要。顾客仅仅评价组织质量体系中与顾客订购产品有关的部分,而不是组织质量体系的全部。质量体系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是,质量管理需通过质量体系来运作,即建立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
1.1.3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控制的对象是过程。控制的结果应能使被控制对象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为使控制对象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就必须采取适宜的有效措施,包括作业技术和方法。
1.1.4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指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质量保证定义的关键是信任,对达到预期质量要求的能力提供足够的信任。质量保证不是买到合格产品以后的保修、保换、保退。信任的依据是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因为这样的质量体系将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员方面的,都采取了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因而具有减少、消除、特别是预防不合格的机制。一言以蔽之,质量保证体系具有持续稳定地满足规定质量要求的能力。供方规定的质量要求,包括产品的、过程的和质量体系的要求,必须完全反映顾客的需求,才能给顾客以足够的信任。质量保证只有在两方的情况下才存在,由一方向另一方提供信任,由于两方的具体情况不同,质量保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质量保证是企业向自己的管理者提供信任,外部质量保证是供方向顾客或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信任。
1.1.5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管理包括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确定岗位职责和权限、建立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的所有活动。
1.1.6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针对不同企业的生产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质量管理,建立适用和完善的质量工作体系,对每一个生产环节加以管理,做到全面运行和控制。通过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对产品的形成和使用全过程管理,全面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形成生产(服务)企业全员、全企业、全过程的质量工作系统,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产品质量始终满足用户需要,使企业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佳的效益。
1.1.7 工程质量
工程属产品的范畴,因此在研究工程质量时应首先了解产品本身的含义。GB/T 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指出:产品是“过程的结果”。在其注释中谈到:产品可以包括服务(如运输)、硬件(如发动机机械零件)、软件(如计算机程序、字典)、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如组件或流程性材料),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知识和概念)。许多产品由不同类别的产品构成,服务、软件、硬件或流程性材料的区分取决于其主导成分。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软件由信息组成,通常是无形产品并可以方法、论文或程序的形式存在。硬件通常是有形产品,其量具有计数的特性。流程性材料通常是有形产品,其量具有连续的特性。
产品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本身功能的特殊性,包括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广义的产品质量还包括社会和用户满意的生产量(工程量)、交货期(工期)、售价(造价)和售后服务(回诊待修)等。除特别说明外,本书所指的工程(产品)质量均为狭义的工程(产品)质量。
(1)狭义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是指工程产品满足社会和用户需要所具备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需要一般可以转化成有规定指标的特性,通常是指国家有关法规、质量标准、设计文件或合同规定的要求。
狭义的工程质量是指工程产品本身的功能特性,包括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工程产品的性能表现为机械性能(如强度、硬度、弹性、塑性、冲击韧性等)和防渗、抗冻、耐磨、耐酸、耐碱、耐腐蚀等性能(如水闸混凝土的强度、防渗性、防冲刷、抗冻性等;启闭机械设备的强度、冲击韧性、耐磨和耐腐蚀等)。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是指满足国家和水利行业相关标准及合同约定要求的程度,在安全、功能、适用、外观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性总和。
(2)广义工程质量。广义工程质量是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形成,人们对质量认识的逐步深化而变化,不仅包括工程本身的质量,而且还包括生产量(工程量)、交货期(工期)、成本和使用过程的服务质量,以及工程对环境、社会的影响等。工业产品和水利工程对用户(业主)来讲,质量就是使用价值,即不具备用户要求的使用价值,其本身就没有质量意义。
(3)工序质量。工序质量是指生产过程中,人、机器、材料、施工方法和环境等对施工作业技术和活动综合起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所体现的工程质量叫工序质量。每个工序的质量都要符合设计文件、技术标准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只有工序质量搞好了,才有单元工程的质量,所以工序质量是形成工程质量的基础。
1.1.8 工程质量的相对性
相对质量表示实体在优良程度和比较意义上按相对的基准排序。工程质量的相对性一方面是指所规定的质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所制定的标准、规定等受市场需求和技术条件的制约。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环境的改善,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质量标准也将有所修改、调整和提高,进而就要求设计、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工程的等级和功能不同,用户的需求层次不同,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可能不尽一致,因而满足期望的程度也就因人因项目而异。
应该指出的是,工程质量合格不一定是质量水平很高的工程。因为工程所依据的技术标准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有国际水平的,也有国内水平的。如就混凝土强度评定而言,由于标准颁布的时间不同,所依据的基准也不一致,对混凝土强度的要求就有宽严之分,但总的趋势是后颁发的标准比先颁发的标准更科学、更完善和更合理。所以要区分工程质量的高低,首先要看所依据标准水平的高低。如果所依据的标准是落后的,不适应用户要求的,即使是100%的符合技术标准,也仍然是落后的质量水平不高的工程。况且,工程质量是由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及设备的质量和施工质量构成的,它不仅取决于施工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及设备所依据的质量水平的高低。同时,在确定工程质量水平时,也不能笼统地要求越“高级”越好,越“纯”越好,更不能不计成本地追求“高指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与工程质量关系密切的还有成本、工程量、效率、工期等因素。所以,人们追求的应当是工程质量、成本、工程量、效率和工期的最佳组合,提倡的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创造更多更好的优质工程。
1.1.9 工作质量
工作质量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观点。狭义的观点认为:工作质量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它反映了与产品质量直接有关的工作,对于工程质量的保证程度。广义的工作质量是指反映工作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
工作质量涉及到企业所有部门和人员,体现在企业的一切生产、技术、经营活动中,每个工作岗位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工程质量,都存在着工作质量。企业的工作质量体现在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中,并通过经济效果、生产效率、工程质量等集中地表现出来,工作质量的水平和对工程质量的保证程度,必须反映到工程质量上,透过工程质量、分析和解决工作质量的矛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优劣,是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等各单位、各方面、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要保证工程产品的质量,就要求各部门、各环节、各有关人员对影响工程质量的所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控制,借以良好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
尽管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系。工程质量取决于工作质量,它是企业各方面、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工作质量是提高工程质量、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和保证。所以,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工程产品质量。
工作质量又可概括为社会工作质量和生产过程质量两个方面。社会工作质量主要是指在社会调查、质量回访、维修保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好坏。生产过程质量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工作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技术工作质量、后勤工作质量等,直接影响着工序质量。而工序质量的好坏,是受人、原材料、机具设备、工艺方法及工作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在生产过程中抓工作质量,就是要分别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影响工序的有关因素,从而保证工序质量。
工程质量、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是不同的概念,但三者的联系是很密切的,工程质量是企业施工的最终成果,它取决于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工序质量、工程质量的保证和基础。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必须努力提高工作质量,以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工序质量,从而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
1.1.10 工程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管理是为了经济、高效地建成质量符合标准、批准的设计文件、工程承包合同及项目法人需要的工程,以及工程参建各方对工程建设的各环节、各阶段所采取的组织协调、控制的系统管理手段的总称。工程质量不仅符合技术标准规定,同时还要符合市场和用户的要求,随着以买方为主的工程建设市场的逐步形成,工程质量已越来越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施工企业要在追求技术质量指标的同时,必须把满足市场和用户的要求作为更重要的追求目标,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建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
工程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以较低的成本,在保证工期(合同期)的条件下,向用户、使用单位交付符合设计要求及技术标准的、适用的、使其满意的工程。
工程质量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使工程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其目的在于组织和协调整个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并排除其原因。这些作业技术与活动,包括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招标、采购、施工准备,检验和试验、安装和调试、竣工验收、缺陷修补等一系列环节之中。只有对这一系列环节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进行有效的协调和严格的控制,才能最终得到满足规定质量要求的工程。也只有及时地排除所有这些环节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中发生的偏离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的现象,并使之恢复正常,才能达到工程质量管理的目的。
要圆满完成工程质量管理任务,一般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对影响质量的各种作业技术和活动要制定质量计划和工作程序,也就是要确立质量控制计划和标准;二是要严格地按照批准的质量计划和工作程序进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连续的检验和评定;三是对不符合质量计划和工作程序的情况进行处置,并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水利工程一般规模较大,技术要求较高,涉及面较广,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效益的发挥,而且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指导思想,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建设单位的质量检查体系,监理单位控制体系,勘测、设计、施工和材料设备供应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1.1.11 工程质量检验
所谓工程质量检验,就是通过检查、量测、试验等方法,对工程质量特性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工程质量检验是采取一定的手段(仪器、仪表等)对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特性指标进行量测,将获得的质量检验数据与国家和部颁的规程、规范、技术质量标准及设计文件的技术要求进行比较,判断其是否符合质量要求。通过对原材料、配件和设备质量检验,一方面可以防止不合格原材料、配件和设备投入工程,避免因原材料、配件和设备的质量问题而导致质量事故。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检验资料与供方进行交涉,以避免经济损失。通过对施工作业过程的质量检验,一方面可以防止质量问题的积累和延续,减少工料损失;另一方面借助检验资料的分析,发现操作者、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材料、操作环境及管理上的问题,便于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或改进,确保工程质量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