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豫西南保障房绿色建筑研究的意义
1.2.1 保障房绿色建筑研究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环境署(UNEP)的统计显示,建筑领域的能耗约为全社会总能耗的30%~40%;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研究显示,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建筑业的能耗约为社会总能耗的40%,其产生的CO2气体在和能源使用相关的领域中占到36%;美国能源信息数据研究机构发表声明,建筑业消耗了全世界能源总量的30.8%,一度超过了工业制造领域能耗和运输能耗。以上数据充分证明,建筑业已成为全球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领域。
保障房作为建筑产品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城市生活消费的重要单元,与市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城市化率每提高1%,城市用水将增加17亿m3,标准煤的消耗量增加6000万t,而钢材、水泥、砖、木等建筑用料的消耗总量将超过6亿t。可见,保障房的能耗控制与可持续建设更加不容忽视。
首先,由于政策、观念、经济投入、认证方式等各方面的原因,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保障房上的推广还未成规模。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障房设计只考虑了眼下的面积及投资要求,未考虑今后城市化步伐及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离开打工的大城市,选择在中小城市定居,居住人口的数量和类型的持续增加要求保障房设计也要具备“可持续”性;否则,20年后,许多高层保障房将会因户型单一、不易改造而被市场淘汰变成建筑垃圾。再者,我国正处于保障房建筑大发展阶段,政府承诺,“十二五”期间将新增保障房3600万套,巨大的建设规模为发展绿色建筑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契机。因此,及时开展保障房绿色建筑策略的研究,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篇章,对促进绿色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2.2 开展中小城市保障房绿色建筑策略研究,具有未雨绸缪的作用
由于自然、历史、政策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带来了就业、住房、教育、交通、环境等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影响了我国宏观经济及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我国政府决心大量修建保障房,使“居者有其屋”。截至2011年6月,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共设城市657个,[2]其中大多数属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相比,这些城市具有共同的典型特征:工业欠发达,就业机会少,人才流失严重,大量青壮年赴“北上广”谋职;城市建设相对落后,住宅点多、面广、量大,室内舒适度差,社区保障不够,是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地区。
目前,我国对保障房绿色建筑的达标要求仅仅局限于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近两年,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国社会和经济结构快速转型,大、中、小城市间差距逐渐缩小。随着国家“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小城市就业机会逐年增加,沿海地区的一些产业也在渐渐向内地转移,促使外出务工人员陆续回乡定居,急需建设大量的保障房来解决新型市民的居住问题。可以预见,未来保障房建设必定会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因此,及时进行适应中、小城市的保障房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具有未雨绸缪的作用。
1.2.3 豫西南地区气候与文化,使研究具有普遍的地域代表性
豫西南地区处在我国河南、陕西、湖北三省交界处,包含南阳、信阳、驻马店、平顶山、许昌、漯河6个地市,其面积占河南省18个地市总面积的44.67%。2012年,该地区人均纯收入为20442.62元,在我国城市中属中等偏下水平。2010年常住人口3451万,占河南省18地市总人口的36.75%。该地区在我国热工区划图中位于夏热冬冷地区与寒冷地区的过渡带上,夏季气温与同处于夏热冬冷地区的武汉、上海相似,却不具备调节微气候的大面积水域;冬季气温比武汉、上海低2~3℃,接近相邻的划归寒冷地区开封、郑州,却因空气湿度大,加之地处黄河以南,属非采暖区域,使室内环境更加恶劣。对于低收入家庭,居住舒适度根本无从谈起。
在全国上下贯彻节能减排的今天,该地区建设主管部门也在施工图审查阶段要求住宅节能一律达到65%的要求。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针对保障房的操作细则,设计人员不论是采用天正还是PKPM节能软件计算,都是以采暖空调时期耗电百分比来判断节能效果的;而当地的生活习惯是常年开窗通风,保温措施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社会资源和个人财产的巨大浪费。再者,入住保障房的低收入家庭基本不用采暖空调设备,耗电指标根本无法判断,使保障房的节能推广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绿色建筑的评价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居住质量和最小限度的消耗资源为出发点的。在该地区,如果按照夏热冬冷地区的节能标准来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则无法真正满足住户对空间舒适度的要求;如果按照寒冷地区的节能标准来做,带来的是建筑能耗的提升和建房成本的增加。因此,研究该地区保障房的绿色设计,探寻一套利用地域资源特点的、经济易行的本地化应用技术,有助于解决我国不同热工区域建筑能耗严重倾斜的问题。
我国多数城市,具有与豫西南地区相似的地域性:经济欠发达,居民生态意识不高,由于地域、文化和气候的特殊性,发达城市保障房建设成功的模式无法复制应用。急需研究一套针对该地域特点的,尊重和保持当地的民俗民风和生活模式,继承地方传统营造方式的保障房绿色建筑适宜技术,以提高中小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由于地处我国中原经济区的中心位置,在地域、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本书选取豫西南地区作为研究的典型案例,对于减少城市化进程中建筑能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