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设计与研究丛书: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研究与处理措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4 坝址区基本地质条件

3.4.1 地形地貌

坝址区所在河谷近南北向,坝址为不对称“V”形谷。河底高程2744.00m,河宽120m;左岸坡顶高程2835.30m,高差91.3m,斜坡至陡地形,坡度20°~40°;右岸坡顶高程2813.30m,高差69.3m,缓坡地形,坡度10°~20°。

紧靠右坝肩下游78~135m处有一冲沟,走向近东西向,与主河道交角近于垂直;冲沟断面呈“V”形,沟深5~8m,底宽2~3m,岸坡30°~45°,局部为陡坎;冲沟内有常年性流水,由于下切强烈,冲沟两侧蠕变塌陷严重,冲沟口形成中等规模的洪积扇。该冲沟直接影响溢洪道出口段安全。

3.4.2 地层岩性

(1)基岩。坝址区的基岩主要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组灰黑色(表层风化后呈黄褐色)致密块状、杏仁状玄武岩()和紫红色、暗紫红色凝灰岩()。

凝灰岩厚2~3m,坝址区共揭露3层,第一层见于左岸坡输水涵洞出口底板,厚2.0m,埋深30.0~32.7m(高程2773.50~2770.80m),右岸部分已被剥蚀;第二层出露于右岸下游冲沟,并被钻孔ZK5、ZK6揭露,厚2.5~2.7m,钻孔ZK5揭露埋深19.9~22.4m(高程2757.50~2760.00m),钻孔ZK6揭露埋深30.0~32.7m(高程2770.80~2773.50m);第三层仅被钻孔ZK6揭露,厚度3.9m,埋深50.1~54.0m(高程2749.50~2753.40m)。

(2)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坝址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主要为库盆淤积层()、冲洪积层()、残坡积层()和人工堆积层()。

1)库盆淤积层()位于坝址区上游库盆内,由含砂、砾石黏土及淤泥质黏土组成,为成库后近期淤积物,最厚为13.1m,一般4~8m。

2)冲洪积层()位于坝址区上游库盆淤积层下部及下游河床内,由砂、砾石及砂、砾质黏土组成,厚0.5~8.6m。

3)残坡积层()分布于坝址区两岸山坡,由褐红色黏土、砂质黏土夹碎砾石、块石组成,厚0.5~6m。

4)人工堆积层()主要为坝身填土,由砂质黏土夹碎石、砾石组成,厚0~28m。

3.4.3 地质构造

坝址区的岩层为单斜构造,产状为N30°~40°E,倾向SE,倾角8°~15°。坝址区未见其他断层及褶皱形迹,但节理裂隙较为发育;主要节理有两组,产状为:①N40°~50°W,SW∠73°~88°;②N46°~80°E,NW∠67°~84°。

3.4.4 水文地质条件

坝址区的含水岩层主要为玄武岩及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地下水属松散岩类孔隙水及玄武岩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于沟谷或低凹处出露为泉。

右坝肩地下水活动强烈,高程2781.50m见泉水点,流量1.0L/s;下游高程2760.00~2765.00m大面积浸湿渗水,主要出水点3个,流量分别为0.4L/s、0.6L/s、0.8L/s;上游冲沟内高程2779.00m大面积浸湿渗水,主要泉水点流量0.9L/s。另外,雨季自坝上游冲沟至大坝高程2774.00~2779.00m间见长约220m线状浸湿。上述泉水与右岸古滑坡有直接的关联。

3.4.5 物理地质现象

坝址区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冲沟、滑坡、风化及卸荷。

(1)冲沟:坝址左岸冲沟3条,对大坝有影响的仅1条,表现为季节性冲沟水直接冲刷坝体;右岸见冲沟2条,一条位于上游约210m,于高程2779.00m出露泉水;另一条位于下游约78m,冲沟内有常年性流水,冲沟两侧蠕变塌陷严重,冲沟口形成中等规模的洪积扇。

(2)滑坡:右岸玄武岩风化剧烈,全风化下限达33m;岩层产状:N30°~40°E,SE∠8°~15°,为顺层坡,发育两组高角度节理。钻孔揭露第二层凝灰岩厚2.5~2.7m,埋深19.9~30m;第三层凝灰岩厚3.9m,埋深50.1;凝灰岩易风化、泥化,浸水后力学性质差,属顺层的软弱结构面;同时,地下水活动强烈,高程2761.00~2781.50m见泉水点5个,泉水流量0.2~1.0L/s,由上述地质原因及地震综合作用形成了右岸滑坡体;滑坡的前缘高程2760.00~2775.00m,宽度自坝上游冲沟至坝下游冲沟间,后缘至高程2820.00m,面积约0.12km2;滑面大致以第二层凝灰岩为底界,滑面倾角15°;物质包含地表土及部分全至强风化玄武岩,深度16~30m,滑向SE;1974年4月发生地震,滑体中部产生两条宽5~20cm地裂缝。

(3)风化:坝址区岩石风化深度随地形变化,顶部风化程度较深,近河床部位及陡崖地带风化程度较浅,坝址区岩石风化较为均一,根据钻孔揭示(见表3.4-1),全风化带最大厚度(强风化带顶界最大埋深)为33.0m,弱风化带顶界最大埋深55.0m。

(4)卸荷:坝址区河床部位两岸陡岸处见有少量的卸荷裂隙,坝址右岸下游150m左右,由于受与坝线方向大致平行的冲沟切蚀,山坡中见有多条卸荷裂隙,卸荷带最大宽度达80cm,卸荷裂隙张开宽达 1~2.5cm不等,深度多大于5m,除此外两岸缓坡地带未发现其他卸荷裂隙。

表3.4-1 钻孔情况统计表 单位: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