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蓄能电站施工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6 溧阳主坝坝体填筑原材料及施工质量控制要求

2.6.1 特殊垫层区

特殊垫层区位于周边缝下游侧垫层区内,该区料由下水库明挖的微风化~新鲜石料轧制而成,Dmax≤40mm,D90≤20mm,D15=0.5mm,小于5mm颗粒含量大于45%。压实层厚0.2m,干密度不小于2.25g/cm3。小型振动碾碾压6~8遍,洒水量不大于5%。

2.6.2 垫层区

垫层区位于主坝面板下部,水平宽度3.0m,采用下水库微风化~新鲜凝灰岩制成,采用连续级配,设计最大控制粒径为100mm,垫层粒径小于5mm的含量控制在22%~40%。粒径小于0.075mm的含量应小于5%。垫层区压实层厚0.4m,渗透系数:1×10-3cm/s<k<1×10-2cm/s,孔隙率n<17%。25t自行式振动碾碾压6遍,洒水量5%~7%。

2.6.3 过渡区

过渡区水平宽度5m,利用工程开挖的洞挖料或下水库新鲜凝灰岩开挖料,采用连续级配,设计控制最大粒径300mm,小于5mm的含量小于20%,小于0.075mm的含量以不大于5%控制,同时满足反滤要求,并具有自由排水性能。压实层厚0.4m,渗透系数ki×10-2cm/s(i=1~9),孔隙率n<19%。25t自行式振动碾碾压8遍,洒水量8%~10%。

2.6.4 主堆石区

主堆石区采用下水库库盆开挖的弱风化~新鲜的凝灰岩、安山岩填筑。上水库石英砂岩含量超过70%的石料可用于主坝主堆石区填筑。主堆石区料最大粒径不应超过压实层厚度,粒径小于5mm的含量控制在20%以内,小于0.075mm粒径含量不大于5%。压实层厚0.8m,孔隙率n<19%,渗透系数k>1×10-2cm/s;25t自行式振动碾碾压8遍,洒水量不小于10%。

坝肩与两岸坡接触带,用最大粒径小于300mm的过渡料作接坡料,宽度为2m,以防岸坡部位出现架空现象。

2.6.5 下游堆石区

下游堆石区下部(高程185.00~200.00m)采用下水库库盆开挖的弱风化、新鲜石料填筑,上水库石英砂岩含量超过70%的石料可用于主坝下游堆石区填筑。堆石的最大粒径800mm,粒径小于5mm的含量不大于20%,小于0.075mm粒径含量不大于5%。压实层厚0.8m,渗透系数ki×10-2cm/s;孔隙率n<19%。25t自行式振动碾碾压8遍,洒水量不小于10%。

下游堆石区上部(高程200.00~265.80m)采用下水库开挖强风化下部石料和上水库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填筑,堆石的最大粒径800mm,粒径小于5mm的含量控制在20%,小于0.075mm粒径含量不大于5%。压实层厚0.8m,孔隙率n<20%。25t自行式振动碾碾压8遍,洒水量不小于10%。

2.6.6 增模区

为减小坝体不均匀沉降和满足抗震性能要求,在坝体高程185.00m以下和高程265.80~284.50m处设置增模区。采用下水库库盆开挖的弱风化~新鲜石料填筑,上水库库岸开挖的石英砂岩含量超过70%的石料可用于主坝增模区填筑。堆石的最大粒径600mm,粒径小于5mm的含量不大于20%,小于0.075mm粒径含量不大于5%。增模区压实层厚0.6m,孔隙率n<18%,渗透系数k>1×10-2cm/s;25t自行式振动碾碾压8遍,洒水量不小于10%。

2.6.7 排水区

坝基覆盖的冲沟沟底和坝脚堆渣体基础清基至建基面后,基础面以上先填10~15m厚坝基排水料,再填相应区域坝体堆石料或坝脚堆渣。排水料采用软化系数较大的新鲜岩石,要求有较高的压缩模量、较低的压缩变形、较高的饱和抗压强度、遇水不易软化或不软化。

排水区料最大粒径800mm,粒径小于5mm的含量不大于10%。压实层厚0.8m,设计孔隙率:坝基(坝基内)n<21%,坝后(坝基外)n<23%,渗透系数k>1×10-1cm/s;25t自行式振动碾碾压8遍,洒水量不小于10%。

2.6.8 反滤料

设置在主坝上游堆石区与库底回填石渣体之间、主坝下游堆石区坝面与坝脚渣体之间、库底级配砂与过渡料之间。反滤料由下水库明挖的新鲜、微风化石料轧制而成,最大粒径20mm。反滤料压实层厚0.2m,孔隙率n<17%,小型振动碾碾压6~8遍,洒水量3%~5%,渗透系数k>1×10-3cm/s。

大坝基础断层或蚀变带部位的反滤料、以及下游坝脚渣体与排水料之间由下水库明挖的新鲜、微风化石料(排水料)筛余50mm料而成,最大粒径50mm。反滤料压实层厚0.2m,设计干密度不小于2.20g/cm3,小型振动碾碾压6~8遍,洒水量3%~4%,渗透系数k>1×10-2cm/s。

2.6.9 堆石排水棱体

堆石排水棱体设置在坝脚堆渣体下游底部,上游面与堆渣体底部排水区相接,之间设反滤层,以顺畅排走坝体渗漏水。堆石排水棱体石料采用下水库爆破开挖的新鲜石料,最大粒径1000mm。

2.6.10 主坝施工的难点与控制措施

2.6.10.1 大坝不均匀变形控制难度大

为减少坝体不均匀沉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改良坝基地形条件。对中部山梁凸起部位进行削坡开挖,形成高程185m平台,减少坝体在平行坝轴线方向的不均匀沉降,舌形山梁开挖降低高程也有利于减小由于地形形成的河谷效应。同时,结合坝基开挖,对中部山梁陡峻基岩坡面进行台阶开挖,在高程170m形成宽10m平台,减少堆石体沿基岩面的下滑力。

(2)设置增模区。为减小坝体不均匀沉降和抗震性能要求,在坝体高程185.00m以下和高程265.80~284.50m处设置增模区,减少“W”地形和斜坡地形对坝体不均匀变形的影响。

(3)合理安排预留沉降周期,尽量减少坝体后期沉降。大坝面板的施工条件采用双控制:即大坝填筑完成后至少经过6个月的沉降期且沉降速率不大于5mm/月后才能施工。库底防渗土工膜必须在库底填筑完成,经至少3个月的沉降且沉降速率不大于5mm/月后才能施工。

(4)采用堆饼法铺料,严格控制铺料厚度。铺料时,每隔15~20m间距卸一车料制作堆饼,采用实时动态差分法(RTK)对堆饼顶部高程进行控制,以堆饼作为填筑高程、层厚控制面,确保了每层铺料的厚度和坝面填筑平整度。

(5)采用大坝GPS质量监控系统,加强施工控制,确保填筑质量。由于大坝填筑分区多、填筑料源特性复杂,大坝填筑高度达200m,填筑过程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因此,工程施工阶段,引进了目前已经成熟且技术先进的堆石坝施工质量实时控制技术(GPS数字大坝系统),主要对坝体填筑的碾压遍数、铺层厚度、行车速度、激振力、上坝车辆分区卸料准确性等相关参数进行监控,进而达到控制大坝施工质量的目的,确保填筑质量。

(6)根据大坝施工期监测成果,调整大坝与库底预留沉降超高。招标设计阶段,根据大坝三维有限元计算成果,主坝坝顶和库底回填区预留沉降超高0~1m,施工阶段根据大坝施工期监测成果,调整大坝与库底预留沉降超高。

(7)重点控制关键工序和关键部位。重点控制关键工序和关键部位的施工质量,如:重点强化坝基边坡清理、松铺厚度、上坝料加水、反滤料和垫层料加工、接坡部位、库底Ⅰ期和Ⅱ期接触部位及主坝和库底接触部位填筑碾压等方面的质量控制,确保填筑施工质量。

(8)重点做好复杂料源条件下的现场爆破和碾压试验。针对料源比较复杂的情况,由监理牵头组织各单位成立料源管理小组,重点做好料源开挖的现场料源质量鉴定,开挖爆破、碾压试验、料源开采规划,以提高有用料的利用率和填筑的施工质量。

(9)加强料源管理,防止不合格料上坝和坝料混淆。监理在每周一、三定期组织业主、设计、施工单位进行料源管理活动,现场判定拟上坝料源是否满足上坝填筑要求,对目测可判断P5mm与P0.075mm含量超标的爆破渣料严禁上坝,确保上坝料源质量;对已经运输上坝的不合格料,监理现场旁站监督施工单位清除至坝后永久渣场。

为了防止上坝车辆将承载的不同坝料运输至坝面后混淆,对上坝运输车辆安装自动定位设备和自动监测卸料装置,从而可实现上坝运输车辆从料场到坝面的全程监控,通过安装的GPS系统对上坝车辆进行有效的监控,有效防止了各区填筑料混淆。

2.6.10.2 土石方平衡难度大

工程总开挖量2909.98万m3,可利用量为1973万m3,总填筑量2138.5万m3,考虑各种损耗和换算系数后需要开挖自然方约1967万m3,工程开挖利用料与填筑需要量基本持平(未考虑任何储备系数)。因此,本工程料源十分紧张,若考虑工程其他部位(包括护坡、挡墙、排水沟等)对石料的需求,可能存在料源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较好的弱风化料可能存在缺口。

另外,因转存料场容量不足(不到招标文件确定的一半),导致开挖不能正常施工,也给工程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增大了土石方平衡和料源管理难度。上述问题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加强土石方平衡管理。

1.突出料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充分认识本工程料源储量极端紧张的严峻局面,坚持保证生态环境不破坏和不增加工程投资的原则,参建各方(包括各作业队)对此要高度重视,料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严格做好,充分做好协调与动态控制,原则上立足工程填筑料全部利用开挖料,不另开料源,同时优先保证满足大坝填筑需要,上水库库岸开挖料尽量优先多上坝,库底回填料若有欠缺,可另想办法(如用少量土石混合料甚至相对较好的弃渣料等)。

(2)根据目前下水库已揭露的地质情况,认真做好开采规划设计。可用料范围内难以机械剔除的少量断层、蚀变岩直接利用,但应满足质量控制要求。

(3)中转料场容量偏小,上水库在主渣场顶部适当区域划定临时中转场,堆存部分下库强风化下限开挖料,作为主坝干燥区调节料源。

(4)及时开展料场复查和规划工作,掌握有用料的储量,核实坝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做好筑坝材料的爆破试验和碾压试验,确定坝料开采的爆破参数及坝体填筑的碾压参数。

2.加强料源规划,采取合理的分区开采措施,加强转存料管理

根据料源开采前期强风化软岩比重大的特点,将下水库开挖区分为3个区,解决大坝填筑下部需要弱风化以下岩石、而开挖区上部弱风化以下岩石偏少的矛盾。对于后期填筑于次堆区的强风化料则转存至①中转料场,并加强管理。

3.大坝合理分区,充分利用建筑物开挖料

设计进行大坝分区局部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现场坝料具体情况,主要为:

(1)由于大坝料源复杂,存在安山岩和花岗岩岩脉、强风化岩石等软岩,为有效降低坝体浸润线,在坝基底部和过渡区下游设置10~15m厚排水料,排水料采用压缩模量较高、饱和抗压强度较高、软化系数较小的新鲜岩石。

(2)为充分利用工程开挖强风化料,尽量做到挖填平衡,根据料源和坝体填筑时空分布情况,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将大坝下游次堆石区填筑高程由210.00m调整至200.00m,以提高强风化下限料的利用率,并提前利用强风化料,减少中转压力。

(3)将主堆石区与下游堆石区的分界线坡比由1∶0.4调整为1∶0.2,扩大干燥区填筑范围。

4.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做好挖填动态监控

建立料源开挖和大坝填筑实时台账,实时分析已开挖量、剩余可利用量、已填筑量、剩余填筑量,做好挖填动态监控。基本上每季度进行一次料源平衡动态分析和小结,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预案。

截至2013年3月25日,溧阳工程共进行土石方平衡分析10次,通过历次土石平衡的分析和讨论,及时发现了整个溧阳工程的开挖及填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调配。

2012年9月开始,根据前期土石平衡分析结果,确定了下水库及上水库大坝标C1、上水库库盆C2标各自平衡的原则,并将原堆存于弃渣场顶部的右坝头开挖料和堆存于1中转料场的筹建期进厂交通洞L4、安全通风洞L5标开挖洞挖料纳入有用料进行土石平衡。

2013年3月,C1标对1、2中转料场、主弃渣场顶部右坝头开挖料等进行了仔细的实地测量收方,采用上述测量结果对C1标进行了再次土石平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C2标尚未足额提供上坝料(差额43.49万m3)、预留30万m3骨料场的情况下,C1标强风化缺口42.18万m3,弱风化料缺口1.60万m3。若不考虑预留30万m3骨料场的情况下,有用料缺口不足需求量的1%,基本可以实现料源平衡。

5.成立料源管理小组,加强料源管理

针对填筑工程量大、坝料料源复杂、挖填平衡及料源质量控制难度大,成立了四方参与的料源领导小组,加强对料源的监督检查,收集各参建单位对料源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料源管理工作方法,提高开挖料的利用率,杜绝有用料的流失和浪费。对料源及时鉴定,减少料源浪费,控制上坝料质量。

料源领导小组组织制定料源管理制度,对本工程开挖料严格实行一车一鉴定,对下水库开挖料实施料源开挖→开采→运输→上坝→填筑碾压进行全方位管理。监理人员每天巡视弃渣场、转料场,检查有用料、无用料堆放情况;领导小组每周对现场管理、内业资料、料源管理台账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针对现场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6.加强有用料管理,提高利用率

通过加强有用料的管理,提高洞挖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提高直接上坝率(不低于90%),减少石料爆破、堆存、运输、填筑等各工序损耗,同时在下水库岩脉、断层开挖时尽量少带走好料,控制剔除率,最终提高有用料的利用率。

7.料源平衡控制效果

2013年12月底上水库库盆、库岸开挖、库底填筑完成,上水库主坝主堆石填筑完成,至此料源控制取得了很好效果。主坝填筑由开工初期的120万m3缺口和上水库供应主坝缺口43万m3的条件下,通过动态土石方开挖平衡与料源质量等综合控制手段,实现了土石方平衡,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