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预应力高强度钢筋混凝土管桩地基施工工艺
一、施工工艺流程
适用于变电站换流站建(构)筑物的预应力高强度钢筋混凝土管桩(简称PHC桩)施工工艺流程见图3-7-1。
二、施工准备
1.场地清理平整
为满足打桩机及管桩运输车辆的通行,场内道路采用毛石铺筑并压实,打桩范围采用石砂路基料填筑,现场设置排水沟。
2.桩材验收
(1)验收供货方提供的桩材合格证。
(2)按照Q/GDW183—2008的第5.4.16条的成品桩质量要求,对管桩外观质量和几何尺寸进行检查验收。
3.技术准备
(1)图纸会检: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简称《导则》)的要求做好图纸会检工作。
图3-7-1 钢筋混凝土管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2)技术交底:应按照《导则》规定,每个分项工程必须分级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内容要充实,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全体参加施工的人员都要参加交底并签名,形成书面交底记录。
(3)根据设计图或其他条件确定采用打入法或静压法施工。
4.确定合理的打桩顺序
(1)根据桩的密集程度,打桩可采用自中间向两个方向对称进行、自中间向四周进行、自一侧向单一方向进行。
(2)根据基础的设计标高,宜先深后浅。
(3)根据桩的规格,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
5.桩的堆放
桩的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不得产生不均匀沉陷,堆放时吊点下面应放置垫木,上下层搁点垫木应在同一垂线上。桩的堆放层数不宜超过四层,不同规格的桩要分别堆放。桩应堆放在打桩架附设的起重吊钩工作半径范围内,并考虑到起吊方向,避免转向。
三、测放桩位和桩机就位
1.测放桩位
按照桩位布置图测量定位,设置标高控制点和轴线控制网。将桩的准确位置测设到地面,每一个桩位打一个小木桩,并用白灰在小木桩附近地面上画上一个圆心与小木桩重合、直径与管桩相等的圆圈,以便插桩对中,保持桩位正确。
2.桩机就位
选择合理的打桩施工顺序,并采取相应措施,每台打桩机配路基箱若干块,打桩机(静压机)作业时就位于路基箱上。
四、沉桩
(1)为了减少桩锤对桩的瞬时冲击应力,使桩顶受力均匀,在桩头与桩顶之用2~3层纸垫保护桩头,并及时更换损坏的纸垫。
(2)开始沉桩应起锤轻压并轻击数锤,观察桩身、桩架、桩锤等在同一线上,且与桩架平行,方可转入正常沉桩;在桩入土过程中,随时用两台经纬仪成90°夹角对桩身垂直度进行观测,桩打入时桩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
(3)压桩过程中要认真记录桩入土深度和压力表读数关系,以判断桩的质量及承载力。
五、电焊接桩
(1)PHC管桩接头是整个桩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焊接工艺通过试验确定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工艺或手工电弧焊接工艺,其焊缝级别由设计确定。
(2)接桩时,应确保上、下节桩接口的间隙和对接符合规范要求,同时保证两节桩处于同一中心线。端板焊接处用钢丝刷清理污垢、油脂及泥土等杂物。
(3)焊接时先用电焊在坡口圆周上均匀对称点焊4~6点,待上下节桩固定后,再正式由两名焊工在桩两侧对称、分层、均匀,连续的施焊,一般焊接层数不少于2层,焊缝应饱满连续,待焊缝自然冷却后,始可继续压桩。若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必须采取有效的防雨挡风措施。
六、送桩
若桩顶标高较低,用专用送桩器送桩,其长度应超过要求送桩的深度,送桩器内须加纸垫,严禁送桩器与桩头直接接触。
七、主要质量控制点和施工质量验收
1.主要质量控制点
(1)桩位检测:对桩位坚持插桩前复测、打桩过程中监测和打桩后实测的原则,保证沉桩桩位准确。
(2)垂直度控制:桩的垂直度用成90°夹角的两台经纬仪监测。先校正桩架垂直,然后校正桩垂直并保持桩与桩架相平行。
(3)施工过程中测量记录包括:桩对位偏差,桩垂直偏差,桩入土每米锤击数、总锤击数,桩最后三振贯入度,桩顶偏差(送桩前),桩顶标高及与设计值的差值。
2.质量验收
按照Q/GDW183—2008的第5.4.16条要求进行检查,主要检查项目如下:
(1)桩的地基承载力。
(2)桩位的偏差。
(3)桩顶标高:±50mm。
(4)停锤标准。
(5)焊缝检查、探伤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