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试验性蓄水的保障工作
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175m,枢纽工程、移民迁安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水环境保护工程、电力送出工程等都要接受正常蓄水位的考验,要进行大量的监测、试验、考核、检查和研究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安全问题尤其重要。为此,在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相关部委、省(直辖市)、流域机构、电力企业和设计单位大力协同,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气象
根据蓄水期气象服务需求,中国气象局建立了三峡库区局地气候监测系统,纳入常规业务运行。库区增加了自动观测站监测和酸雨、雷暴、电导率要素的监测,并且开展2次三峡立体剖面气象观测。在宜昌、重庆、万州等地建立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提高了库区灾害性、突发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在易出现强降水的时段(4—10月),以《三峡气象保障服务专报》向三峡工程梯调中心提供长、中、短期3种时效的气象预报服务。此外,针对试验性蓄水期间出现的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组织专家进行分析和模拟研究,并通过新闻发布会、电视访谈等多种形式,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上对三峡大坝诱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质疑。
(二)卫生
卫生部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湖北省卫生厅、重庆市卫生局为试验性蓄水提供卫生保障。在重庆和湖北选取9个区、县作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病媒生物的监测点,选取4个区、县的消落带作为病媒生物和生活饮用水的监测点,开展卫生安全监测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库区初步建立了乙脑、疟疾、钩体病、出血热和鼠疫等5种传染病的潜在流行风险指标体系。连续3年在库区进行巡察,排查卫生安全隐患。
(三)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部加大了对《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实施的监管力度,逐年对相关省市进行年度考核,重点考核断面水质和规划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在支流回水区和干流库湾共布设77个监测断面,开展库区水华预警和应急监测。2009年“三峡水库水污染防治与水华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科技重大专项启动,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地质灾害防治
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10月编制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其实施进度计划是与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的“分期蓄水”安排相一致的。蓄水175m水位从原定的2013年提前至2008年实施,是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严峻考验。为保障试验性蓄水安全,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湖北省和重庆市于2008年9月试验性蓄水前抢出了175m水位以下的治理工程。截至试验性蓄水前,库区二期、三期(应急)已建治理工程536处(段),其中移民迁建区崩塌滑坡治理工程309处,库岸227段156.24km,共保护约120万人和82个城集镇、复建公路、桥梁、码头、学校、医院等;2009年三期治理工程完成并于2011年全部通过最终验收。规划安排的二期、三期共计搬迁646处69965人,截至试验性蓄水前,已迁317处(占57.4%)、30463人(占43.5%);对于尚未实施搬迁的崩塌滑坡上的居民点实施风险管理,落实地质灾害应急专项预案。建立了覆盖全库区的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对3113处崩塌滑坡库岸实施了监测预警,一旦发现险情,立即实施搬迁或应急转移,确保崩滑体上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五)库区
库区的湖北省和重庆市,高度重视试验性蓄水的各项保障工作。湖北省成立了由副省长任组长的水库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和落实了应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县(区)成立了抢险救灾分队。2008年11月22日的秭归县4.1级地震,无人员伤亡。地质灾害监测实行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相结合,蓄水期间共发生地质灾害126起,转移群众4689人,无一伤亡事故。针对部分桥梁、码头出现险情,增设6处义渡码头,保证了交通畅通。积极开展库底固废清理和水面清漂工作,清理库底固废225万t,打捞处理漂浮物近13万t。开展以消落带环境治理等7个方面的试点示范工作;实施小造纸等“九小”专项治理,关闭污染企业89家;取缔网箱1059只。重庆市制订了无重特大灾害事故、无人员伤亡、无疫情发生、长江航道畅通、库区社会稳定的“三无一畅一稳”的工作目标,建立了部门间的水库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制订了地质灾害防治、卫生安全等各类应急处置预案,成立了军地、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抢险队。地质灾害防治建立了区县、乡镇、村组和隐患点的4级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并有近20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常驻库区指导。持续开展水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建成污水处理厂58座、垃圾处理场41座,实现了县城以上的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全覆盖,沿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6%和96%;取缔关闭58家、停产整治45家重金属排放企业;取缔网箱16585只,清理水面漂浮物113.63万t。加快库周交通建设,新建码头渡口362座,新增渡船239艘,解决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六)航运
在交通运输部的组织下,长江航务管理局确立了“畅通、安全、平稳、有序”的工作目标,成立了三峡坝区现场工作组,强化蓄水通航保障的组织领导。提前制订航标搬迁调整、航道维护、水上安全监管及搜救、坝区通航、治安消防等各项工作预案并逐项落实。在坝区和库区分别设置6个和36个巡航救助执法点;主要港口落实150余艘“川江人道救生船”,使船舶飘移等险情及时得到救助。区分汛期、消落期、枯水期的不同水情和库尾变动回水区、三峡—葛洲坝两坝间等不同水域,有针对性地强化各项安全监管、航道维护等措施,妥善处置了发生在两坝间的2009年“8·10”集装箱落水、2010年“9·10”船队倾覆等事故。
(七)电网
国家电网公司总部会同华东、华中分部以及相关省公司,积极制定和落实各项保障措施。2008年第一次蓄水前,即针对不同的水情和控制水位测算了50余套方案。每年汛期,将保证三峡电能可靠送出和全额消纳作为迎峰度夏的重点来抓。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统筹“三华”电网的电力电量平衡,优化电网检修和发电计划,每年举行联合反事故演习,滚动更新事故处置预案,不断提高故障应急处置能力,不但实现了三峡发电调度“零”弃水和“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目标,2012年丰水期实现32台机组满发,而且保证了三峡近区电网和互联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与有关各方密切沟通协调,优化水库蓄水期和消落期的发电计划,经济调度效益显著。
(八)水利
水利部根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部署,分别于2008年8月、2009年9月和2011年9月,组织验收组对枢纽三期工程蓄水至175m的条件进行了检查、验收及地下电站厂房工程与首批机组启动的验收。根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的要求,水利部牵头组织《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的编制工作,200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实施。试验性蓄水期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先后共10次批复了三峡工程的年度汛期调度运用方案和试验性蓄水实施计划。目前正在积极组织正常运行期的《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梯级调度规程》的编制和审查工作。长江水利委员会作为流域管理机构、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单位,高度重视试验性蓄水的水库调度工作:根据水情预报,逐年编制并组织审核年度蓄水实施计划,上报国家防总审批;根据国家防总批准的蓄水实施计划,依据水雨情预测预报及实时监测水文数据滚动会商,制定调度方案,对水库实时蓄水实施科学调度,有效地保障了水库试验性蓄水顺利进行。
(九)枢纽工程
为保障试验性蓄水的安全、有序进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在试验性蓄水开始前,即按照设计单位提出的《试验性蓄水期间枢纽建筑物监测大纲》的要求,详细制订了枢纽各建筑物的安全监测实施计划;按照相关规程规范和合同规定要求,制订了机组和双线五级船闸等的试验考核计划。水情遥测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牵头建立信息沟通机制。逐年编制了枢纽工程安全度汛计划和各类应急预案,及时组织防汛和反事故演练。实践证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在试验性蓄水期间对枢纽工程进行了统一、精细的管理,为试验性蓄水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综上所述,参与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的各个单位和省(直辖市),在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大力协同,保障有力,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国务院的“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要求,保证了试验性蓄水有序、高效地进行,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