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宁蒙河段冰凌成因及预报方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黄河宁蒙河段凌情特征分析

4.1 黄河宁蒙河段概况

4.1.1 区域位置

黄河宁蒙河段处在黄河上游的下段,位于长城以北,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沙漠之间,流经河套平原。具体地理位置为北纬37o26'~40o50',东经104o59'~111o10'之间,即宁夏的下河沿至内蒙古的河口镇,全长990km,流域面积132000 km2,落差246m,比降约0.25‰,大于1000km2的一级支流左岸有三条,右岸有7条(钱意颖等,1993)。这一河段黄河流经宁蒙冲积平原,仅石嘴山至河拐子河道较窄,长126km;磴口至河口镇为平原宽谷河道,长546km;平原南北宽约50km,流域面积7.6 万km2(图4-1)。

图4-1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

4.1.2 地质地貌特征

青铜峡以东为中朝准地台,它形成于17亿年以前的中条运动时期,以西为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1989)。黄河上游水系主要受北部的阴山—天山和南部的秦岭—昆仑两大纬向构造的控制,西部位于青藏高原“歹”字构造的首部,中间受“祁、吕、贺”山字形构造体系控制,东部受新华夏构造体系影响(钱意颖,1993),中间即为黄河河套平原。

黄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中卫的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托克托的河口镇,长达990km,最宽处达80km,包括宁夏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包括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银川平原位于贺兰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海拔1100~1200m,包括黄河冲积平原和贺兰山山前冲积倾斜平原。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坡降约为1/4000,黄河贯穿其间,平原内沟渠纵横,湖沼繁多,土地肥沃,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称。贺兰山山前倾斜平原,呈南宽北窄的长条状,自贺兰山各沟口向外可分为三个带:扇顶,地面坡度5o~7o,土层浅薄,草木罕见;中部,地面坡度3o左右,沟汊发育,砂砾混杂,现为荒漠草原;前缘,以砂质土为主,地形平坦,现大部分已垦为农田(谢新民,2002)。

内蒙古河套平原位于阴山山脉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海拔900~1100m,是一个典型的断陷盆地。盆地西起狼山山麓,东至呼和浩特以东,东西长约480km,南北宽约40~80km。乌拉特前旗西山咀以西为后套平原,西山咀以东称为前套平原(包括中套平原)。后套平原地面向东北倾斜,地势愈向东愈平缓,临河以西坡降大于l/6000,临河五原间1/6000~1/8000,五原以东小于1/8000,海拔1054~1020m,东西坡降1/6000~l/8000,南北坡降1/6600。北岸宽40~75km,南岸2~8km,组成物为砂壤、粉砂、细砂。其中粉砂壤居多,黏土多见于局部洼地与乌加河沿岸,常呈交错透镜体。由于黄河河道多变与灌溉的影响,组成物相互混合,表层结构不清。前套平原又叫土默特平原,因近似三角形,又常称呼和浩特三角平原,坡降约l/7000,海拔1040m左右,包头—察素齐之间,宽20~75km,向南倾斜,坡降1/7000至1/9000,海拔1030~1050m。察素齐以东,宽70~120km,向西南倾斜,坡降1/7000~1/9000,海拔1040~l100m,组成物质以粉砂、砂为主,这些沉积物来源于大黑河。

内蒙古河套盆地北面的阴山山脉包括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和狼山,它们与河套平原之间由活动大断裂控制,山麓线平直,局部有断层三角面遗迹。洪积、冲洪积台地主要分布于北部的阴山山脉,山脉南麓普遍发育三级台地,以大青山、乌拉山的山前地带最为明显,系由一连串并联的洪积扇组成,在平面上可见相叠的串珠状扇形地(尤惠川,1985)。大青山南麓的洪积阶地,海拔1030~1080m,宽2~4km,最宽9km,3级洪积阶地的相对高度T1为7~12m、T2 高出T1 20~30m、T3 高出T2 30~40m。色尔腾山和狼山三级台地高出低一级台地的相对高度分别为10~15m、15~20m、20~30m(吴卫民,1996)。黄河的阶地主要发育在南岸,受鄂尔多斯高原隆起的影响,阶地发育,如达拉特旗展旦召附近有三级阶地,其中较高的两级上有风成沙丘覆盖。位于内蒙古河套之南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界长城,面积约13万km2(包括高原中部内流区4.23万km2),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高原,海拔高度一般在1500m左右,地势平缓起伏,以东胜一带为中心,由此向北呈阶梯状递降,直到海拔1000m左右的黄河冲积平原。它与河套平原之间虽然起伏较小,并以小台阶过渡,但主要台阶仍由断裂控制。高原风沙地貌发育,北部的库布齐沙漠,大部分为流沙或固定状态的沙丘组成。

黄河河套平原沉积相可分为冲积、洪积和湖积相。宁夏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为冲积相,宁夏平原沉积厚度最厚达1600~2400m。内蒙河套平原渐新世以来后套平原长期沉降,渐新世至全新世沉积了厚度达5000~15000m的中、晚新生代地层,岩性主要为紫褐、棕红、灰绿、灰黄、灰黑及灰白色泥岩、粉细砂岩、砂砾岩,为湖相和冲、洪积相交替沉积物(杨发,1988)。贺兰山和阴山的山前地带为洪积平原,沉积物由砾石等组成;贺兰山和阴山山前河谷平原为冲积洪积相沉积;宁夏平原和毛乌素沙地之间的洼地为冲积湖积物(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1989)。

4.1.3 气候及水文特征

黄河流经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边缘,气候干燥,是黄河流域降水最少的地区,处在东亚季风的边缘,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它在中国自然地理分区上属于暖温带半干旱草原带,年均降雨量150~363mm,由东向西递减,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内蒙古杭锦旗至临河一带;区域内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大,其变率大于30%,多雨年与少雨年可以相差3~4倍;降雨的年内分布也极不均匀,大约有75%以上的降雨是集中在7-9月,其他各月的降雨量都非常少,表现出终年干旱少雨的特征。宁蒙地区降雨CV值可达0.4以上,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地区。由于其中的宁蒙河段处于黄河流域最北端,冬季气温在0℃以下的时间可持续4~5个月,是黄河流域稳定的封河河段,每年3月冰凌解冻,上游来水和区间河槽蓄水从上向下推进形成冰凌洪水。该区蒸发量大,年均水面蒸量为1938~3482mm,为降雨量的10~12倍。终年干旱多风,年均风速约2.7~4.8m/s,尤其是春季多沙尘暴,年均大风日10~32d,沙尘暴日19~22d。

黄河流域水循环具有垂向运动的特征,年降水量的81.6%被蒸发,河川径流仅占18.4%。黄河流域用水结构中农业灌溉用水占用水总量的91%左右,而这部分水大多通过蒸发耗散(刘昌明,2003)。而黄河宁蒙河段所处区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带,蒸发量更大,河川径流更少,天然水资源匮乏,无论是单位面积的产水量,还是人均占有水资源量都是极其少的,是一个无灌溉便无农业的地区。尽管这一区域自产水量很少,但过境径流量则不少,得益于黄河上游丰富的来水,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灌溉农业区。黄河上游汛期径流主要由降水形成,非汛期径流主要由流域地下水退水形成。唐乃亥以下径流由于龙、刘水库运用,受水库调节影响大,特别在冬半年兰州以下受水库调节影响更大。唐乃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32亿m3,年径流系数0.33,其以上地区是我国高值产流区,也是黄河上游径流的主要来源地(刘玉林,2002)。

4.1.4 社会经济概况

宁蒙河段所在区域是我国回族和蒙古族聚居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国土面积5.18万km2,2000年耕地面积128万hm2,总人口5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0万人,人口密度108人/km2,国内生产总值265亿元。黄河在宁夏河段穿越12个市、县(区),流程397km。宁夏河套引黄灌区,土地辽阔,地势平坦,是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的精华所在。1998年灌区总人口296.8万,粮食产量20.93亿kg,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农业总产值56亿元,分别占全宁夏的55%、75%、93%和76.7%。也就是说,宁夏75%以上的粮食产量和90%以上的工业产值来源于黄河两岸的引黄灌区,黄河的防洪安全直接关系到宁夏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当黄河洪水超过4000m3/s时,开始淹滩漫路,顶托排水,危及沿河农田、村庄等基础设施的安全。若堤防一旦决口,淹没范围内有耕地135万多亩,人口70多万人,且淹没范围内尚有许多工矿企业、水利及交通、通讯和供电设施,损失巨大。

黄河从宁夏进入内蒙古后,流经乌海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6个盟市的17个旗县区,流域面积15.1万km2,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约1/5,河长830km,占黄河总长约1/6。该河段区域内共计人口280万人,人口密度18.5人/km2;耕地69.33万hm2;工农业总产值约219亿元。黄河在该段沿河两岸防洪防凌工程保护范围内,有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河套灌区、土默特川灌区、黄河南岸灌区;有连通华北、西北交通大动脉包兰铁路、110国道、京—呼—银—兰通信光缆、西北电网高压输电线路;有包头钢铁集团公司、包头铝厂、达拉特电厂等重要工矿企业。汛期的洪水、凌期的卡冰结坝,极易造成灾害,直接影响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冯国华,2002)。

4.1.5 主要水文站点位置说明

本研究的研究区间是黄河从宁夏的下河沿到内蒙古头道拐河段,区间主要水文站位置见图4-1,其坐标、变动情况和资料年限见表4-1。这些水文站中,石嘴山和头道拐为参证站,其余为重要控制站。参证站测验控制条件好,测量设施配备标准高,测量成果质量较高;重要控制站分布面广,资料使用多,也是水沙量平衡对照的依据站(方季生等,1997)。区间的主要支流为清水河、苦水河、都思兔河、内蒙古十大孔兑和昆都仑河等,区间还有许多引水和退水口。巴彦高勒在巴彦高勒镇拦河闸下400m,其水沙资料系列1950—1972年为渡口堂(二),1972—2000年为巴彦高勒;昭君坟(四)站的测流断面历年有变化,1966—1968年为基本水尺断面,1970—1971年在基下220m,1972年在基下105m,1973-2000在基下650m;河口镇与头道拐之间有大黑河汇入,1958年以后头道拐代替河口镇时水沙量未作相应修正,但两站水沙量的差值较小。

表4-1 研究河段干流主要水文站位置和资料年限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