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区自然环境演变、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丝绸之路与楼兰古国兴衰

古代丝绸之路分为三段:①汉长安(今西安市西北郊)至敦煌郡玉门关(今敦煌市西北大方盘城)、阳关(今敦煌市西南小方盘城)为东段。②玉门关、阳关西到葱岭为中段。③葱岭以西经中亚、西亚至欧洲为西段。而各段中又分为南道、中道和北道。楼兰位于中段的中道,是丝绸之路三条支线中最短的一条,又处于西域咽喉,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分界点,走丝绸之路必经楼兰(图34)。《史记·大宛列传》称楼兰“当空道”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楼兰作为商人在沙漠中的一个补给站,对于丝绸之路的畅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中原政权控制西域的重要支柱。

1.楼兰古国的发展水平

楼兰古国是西汉西域36国之一,实际上当时的古国有50多个。史书记载其疆域曾西至且末,但其主要聚居地位于古罗布泊的西岸。最新研究显示近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泊西岸地区是完整的楼兰古国遗址,并不仅限于过去已发现的楼兰古城、方城、海头、土垠及周边的几处遗址,这里存在着大量的未发掘遗迹,有众多的城池、村庄和古墓、大面积的耕地、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完善的运渠、完整健全的防洪堤坝和码头等遗迹,是世界上仅有的保存完好、未被后期人类活动大量破坏、距今1500多年前的完整古国遗址(图35)。

楼兰的耕地遗迹表面覆盖石膏结壳层,是土壤B层内的石膏淀积层,属于土壤A层的耕作层已大多被风蚀殆尽。耕地石膏结壳层内发现富含表征农作物的禾本科大孢粉,而非耕地地点采集的表土中就没有类似大孢粉(图36),证明了耕地的真实性。初步研究显示楼兰的耕地总面积至少在5000hm2以上,堪比现在的尉犁绿洲,虽然这些耕地可能开垦于不同时间,但仍然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农业文化;水利工程发达完善,干、支渠构成的灌渠系统是迄今为止中国早期、保留原始状态最完好的灌渠运河系统,沟通不同水系的调水渠道(或运河)系统比东部隋唐大运河还早数百年,除了风蚀破坏外,没有受后来人类活动的大规模破坏,是难得的古代水利工程遗迹。沿古河道河岸分布的防洪堤坝完整、连续,证实了木简记载的镇军堤、乘堤等堤坝的存在。大型疑似码头遗址有的沿河流修建,有的沿湖滨修建。楼兰还有世界上最古老、独一无二的疑似双行道路,由两条各宽3~4m的凹槽构成,如同双向行驶的现代道路(图35e),甚至还有现代石油勘探道路借用其中一支,说明其某些地段现在还具有通行能力。这里还有众多以前从未发现的疑似古城、村落和建筑物遗址,如在小河墓地西北6km处,新发现一座掩埋在沙漠中的北魏时代古城,约200m×200m,城墙由柳条和夯土交替累叠而成,在古城西侧沙漠中散布着大量陶器碎片、动物骨骼、石器等古人生活遗迹;在楼兰古城东南方向还有一处疑似古城遗址,约465m×505m,比已知的楼兰古城还大,有专门的运河从西北直达古城西门,然后向北绕城而过,古城周边还有很多疑似道路、渠道和耕地等人类活动的生活遗迹。此外还有建在湖区内的疑似古城遗迹,可能是古代水城,也可能是湖滨古城后来被上涨的湖水荡平后留下的残迹。这些疑似古城村落无疑对于了解古楼兰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证实、发掘这些古城村落对于解剖楼兰古国的生存状况有着重要意义。归纳起来,楼兰古国遗迹显示了以下特点。

img
img
img

1)遗迹分布规模大,面积广,集中度高。各种遗迹集中分布面积在8000km2以上。

2)灌溉农业高度发达,耕地面积大、类型多,灌渠密集、纵横交错。耕地表土的孢粉分析显示这时已有葡萄种植。

3)水利工程完善、水利设施完备、技术水平高。不仅有湖岸码头、防洪堤坝、湖区疑似“水城”,还有连接两条天然河流的跨流域疑似运河或渠道存在,反映存在发达的渔业或水路运输业。

4)道路交通发达。不仅陆地有大量的疑似“双行道路”,而且湖岸和河岸的疑似码头还显示了水路运输的存在。

5)疑似村落和城池多。虽然很多遗迹有待证实,并可能形成于楼兰400年历史的不同时代,但至少反映了古国当时繁茂的发展状况。

6)人为破坏程度相对较小。随着人类生存条件恶化、楼兰被遗弃荒废,罗布泊西岸地区人类的大规模活动急剧减少,这里长期沦为无人之地,尽管这里开始在强烈风蚀作用下发育了最新一期雅丹地貌,各种遗迹受到了强烈的风蚀破坏,但古国留下的各种遗迹却因此没有遭受后人大规模活动的人为破坏,基本保留了当时的原始状态。这里的任何一件人类遗物基本都是古代楼兰人生产、生活的遗迹。

与当时西域其他国家相比,楼兰无疑是最为发达的,是汉魏时期中原政权控制西域的桥头堡和最重要的补给基地。

2.楼兰消亡的时间

根据文献资料,有关楼兰、鄯善国灭亡时间有以下几种认识。

1)据楼兰出土汉文木简与中文史籍记载,楼兰从公元330年之后逐渐消失。

2)据《魏书》所载,公元448年,鄯善国灭亡。

3)鄯善国在史籍中最终消失是在唐初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之后,而楼兰人的外迁大约从公元5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

4)在楼兰城中间三间房取模样作14C测定的结果为1865±80年(从1950年算起)应是公元85年,即东汉章帝时期,表明东汉时期这里还住有居民,丝绸之路还通过这里。斯文·赫定在楼兰发现了咸熙、泰始、永嘉年号文书。咸熙为曹魏末年年号,泰始为晋武帝年号,说明从曹魏末年到西晋末年楼兰仍驻有官府,楼兰的最后废弃估计在公元4世纪中后期。

5)公元645年唐朝玄奘和尚去印度取经时路过楼兰时,这里已道路崎岖,显示最新一期雅丹地貌已开始发育,说明这里已被荒废。

综合以上各种资料,可以大致推测楼兰最后废弃估计在公元4世纪中后期。

3.楼兰消亡原因的各种推测

由于史书始终没有明确记载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和经过,故使其成为千古之谜,也一直是国内外考古、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关于楼兰古国与丝绸之路兴衰曾有许多假说和观点。例如,气候干旱、冰川萎缩、河流变迁、人类活动、瘟疫、风暴、堰塞湖、洪水、丝绸之路改道、食物短缺、战争等。

1)“气候干旱”观点认为,第四纪以来塔里木盆地气候趋于干旱,因为气候的变化引起地理环境变化。美国人享廷顿提出,罗布泊原来是面积很大的内陆海,由于气候变干,罗布泊渐渐缩小。他还根据澳大利亚的资料,创立气候变迁与人口迁移关系的理论,提出雨量降低35%,养羊数量降低超过80%,气候变干燥,对人口的压迫逐渐增加,最后造成大迁徙。

2)“冰川萎缩”观点认为,塔里木盆地古城的衰落与气候降水无关,而是高山冰川萎缩,河流水量减少所造成的。

3)“河流变迁”观点认为,干旱荒漠地区水系和湖泊不稳定,侵蚀和堆积交替作用,水系呈周期性的变化。陈宗器提出“交替湖”理论,认为河流变迁,水量减少,水中含盐也在地上日积愈甚,而不适于耕种,所以居民迁徙,古城废弃。

4)“人类活动”观点认为,人类活动是造成罗布泊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罗布泊历次的变迁,尤其是近代的变迁,绝不是自然原因,也不是自然和人为并重的原因,而主要是人为原因。

另外还有瘟疫说、构造说、塔里木河中游改道说、风暴说、堰塞湖说、洪水说、丝绸之路人为改道说、食物短缺说、战争说等,以上诸说,多强调某一种因素的作用。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能完全被广泛接受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