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是甜的
2005年金秋,初到意大利伦巴第的首府,也是意大利西北最大的城市——米兰。
提起米兰,无论去过或没去过的人都会马上想到它是世界时尚之都。如果说巴黎是古老的时尚之都,那么米兰就是新兴的时尚之都,可以说,今天一半以上的国际著名品牌都在这里设有总部。虽然2015年的世界博览会在米兰举行,但实际上它常年都在举办着世界博览会,作为世界八大都市之一,米兰一直都是当今时尚的晴雨表,是观光豪华消费的橱窗。历史上的米兰起码有着五百多年的辉煌,非常可惜的是,从1943—1945年“二战”结束,米兰遭到了盟军地毯式的轰炸,原来的城市几乎荡然无存。今天的米兰可以说是战后重建的,虽然它是意大利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但对我来说,却没有什么诱惑力。因此,以这样先入为主的印象,我对米兰没有过多的希冀与企盼。
从法国进入米兰市区是在晨曦之中,因为夜里睡得不太好,凌晨反而昏昏欲睡,在朦胧中看到的第一个城市标志竟是法国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的青铜塑像。比才是法国人,受到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G. Rossini)的很大影响,当时法国作曲家到意大利去学习歌剧得到了法国许多基金会的赞助,成为一时风尚,但他的《卡门》和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尔第(G. Verdi)的《茶花女》一样,也受到意大利人的喜爱,至今经久不衰。欧洲文化与艺术的互通是没有国界的,但我看到米兰街头的比才铜像时,回荡在耳际的却是他那首《阿莱城的姑娘》的管弦乐,那是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乐曲。他为都德的《阿莱城的姑娘》所谱的二十七首管弦乐比后来齐烈亚的歌剧《阿莱城的姑娘》要早了二十年呢。直到此时,我才猛然想起米兰还有歌剧、绘画和那幸存的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可以说是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从十四世纪文艺复兴时开始,到十九世纪末建成,几乎历经了五百年时间的持续修建,但是它从一而终,一直保持了装饰性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其实,也包容了新古典式和新哥特式的风格。所谓的新哥特式也就是我们知道得更多的巴洛克式,是可以归属到哥特式一大类的。此前,我也见到过不少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但能让我受到如此震撼的哥特式的恢宏却是前所未有。米兰大教堂可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就是在建筑规模上也算世界第三,仅次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大教堂。当你站在杜莫广场(米兰大教堂也称杜莫主教堂,所以教堂前的广场就叫作杜莫广场)上仰视它的时候,你会怦然心动,不能自已。与其说是对神的敬畏,毋宁说是对人文的崇拜——米兰大教堂不仅是米兰的象征,也是人类文化的象征。
盘桓在杜莫广场良久,然后穿过伊曼纽拱廊可以走到它的另一端,那里有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那是世界声乐艺术家梦寐以求的舞台。剧院前的广场也叫斯卡拉广场,矗立着达·芬奇的青铜塑像,达·芬奇曾在1482—1499年间生活在米兰,这也是米兰的骄傲。从杜莫广场到斯卡拉广场之间连接的纽带,以两组不同的艺术形式坐落在拱廊的两端,你会沐浴在文艺复兴人文之美的熏风之中。
伊曼纽拱廊又称维多利奥·伊曼纽二世拱廊,呈十字形交叉,向四个方向延伸,是米兰最具特色的拱廊。这里有古典而又奢华的购物区,其实,更准确地说是观光购物区,尽管这里名牌店鳞次栉比,但它的观光价值却远胜于购物。我观察那些豪华的店面生意并不太好,倒是拱廊两端的咖啡馆和点心店却要好得多。
透过很大的玻璃窗就能看到这里五光十色的甜点,可以说是集中了世界上最丰富的色彩和造型。我们当时已经在巴黎待了不太短的时间,无论是卢森堡公园附近的著名老店达拉优(Dalayu),还是马德莲娜教堂旁边极有名的富颂(Fauchon),其规模和品种都远没有拱廊两端的点心店丰富,首先这种视觉的冲击就已经先声夺人了。
许多女人喜欢逛珠宝店,她们并不一定是要去选购几件珠宝,只是被那些晶莹宝石的光芒所吸引,忍不住移步向前,然后流连忘返,进而也许会买下一件,我们走进一家家甜品点心店或许就是这种心态。
米兰伊曼纽拱廊四周的甜品点心店真是太美了,每一种蛋糕都是一件艺术品,无论是奶油蛋糕、忌司蛋糕、咭叻Jelly)蛋糕、水果蛋糕,还是各种用料不同的派,都是色泽鲜明,造型各异,仅仅是看,也会让你垂涎欲滴。进到店里,两面都是弧形的大玻璃柜台,里面的蛋糕竟有几十种,每样却只有几块,为的是保持新鲜,随卖随添。据说每种蛋糕从做好到出售,保留不超过八个小时,而且,每个甜点店都是自己制作,各有特色,就是同样的品种,味道也略有差异。意大利的提拉米苏是非常著名的,我在国内也尝过许多,但这里的提拉米苏却有几十种,很多是叫不上名字的,就是从外形上看,也能体味到它的娇嫩与松软,其新鲜程度可想而知。派的品种更多,有草莓、蓝莓、红莓、苹果、桑葚、蜜桃、杏子、无花果和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当地水果做的,上面浇上同样质地和色泽的糖浆,是那样的亮丽鲜艳,也令人眼花缭乱。
彼时我和内子都刚刚在国内查出是II型糖尿病,心有余悸,还不敢十分放肆,不像现在都打着胰岛素,百无禁忌。面对如此美轮美奂的蛋糕甜点,欲尝又止,踟蹰流连,浏览徜徉于每个店铺和柜台前,最后,还是忍不住分别在不同的店里买一块草莓派和一块提拉米苏,两个人分着吃一种,不至于吃得太多。那草莓派真好,草莓极鲜美,个头不大,不像现在的大棚养殖草莓,却很像小时候吃的那种河北满城的草莓,浓香适口。草莓上浇的草莓原汁恰到好处,既没有喧宾夺主,也不过分甜腻。早听说意大利甜点非常甜,可是这种草莓派却不是太过分,而且草莓之香浓郁。尤其是派的坯子做得极好,松软而绵润,远远超过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咖啡馆的那种中间软、周边很硬的出品。提拉米苏更好,是巧克力和奶油相间的,看着很有弹性,却入口即化,吃到嘴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提拉米苏也不是太甜,我们互相说着“啊,不算太甜”,聊以自慰。由于摄入量的限制,我们只能在众多的诱惑中选择其一,这样就不免发生争执,难以取舍,最后只能一方做出让步,以择其一。忌司蛋糕却始终没敢买了吃,一是太腻,二是会影响后面的食欲。
时届中午,日光满洒在杜莫主教堂的哥特式尖顶上,整个教堂沐浴在日光下,是那样的洁白壮观。从广场走向相反的方向,会看到很多各种肤色的游客络绎不绝,很多人会手里举着块比萨在大嚼,旁若无人。街角上有为流浪猫狗募捐的,内子颇感兴趣,也为它们做了稍许贡献。我却趁此溜进一家小店,偷偷买了一份金枪鱼汁的沙拉。内子嫌腥(其实一点不腥,这也是米兰的特色)不尝,我大概是为中和一下刚才甜点的味道,一个人狼吞虎咽地将沙拉吃完,觉得非常落胃,真的中和了甜点的感觉,反而更想再吃些甜的东西了。
米兰的糖果店也不少,虽然意大利的巧克力并不出名,但造型却也精美,很多软糖和蜜饯糖果大抵类似法国,五颜六色,也能给人以视觉效应。这类糖果店我们是望而却步的,只是透过橱窗瞧瞧,不过有一点看来很传统,那就是他们是像我们二十年前一样,糖果是论块儿卖或论镑称的,大多也没有十分豪华的包装,不像现在国内的糖果蜜饯都是装在盒子里或塑料食品袋中,让人没有了食欲,美其名曰卫生,却是大煞风景。这令我回想起几十年前的东安市场,无论十字街还是北门稻香春,糖果和蜜饯都可以这样零卖,那种诱惑绝不是豪华包装能取代的。
最能撩人食欲的,要数米兰的冰激淋。
近十几年来,在国内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像哈根达斯、美国三十一种和所谓的意大利冰激淋已不鲜见,但口感和味道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所谓的意大利冰激淋,由于是标准化生产,品种永远不变,花色也不多。而米兰的冰激淋店却像那些甜点店一样,大多是自己加工,口味和甜度乃至于品种都有所不同。每个店几乎都有二三十个品种或更多。他们还能在上面浇各种各样的汁儿,如蓝莓、草莓、巧克力、黑咖啡等,最好吃的是浇朗姆酒的,别具特色,吃起来非常香。大概还有浇白兰地和杜松子酒的,根据客人不同的要求,都能做到,非常个性化。后来我们在罗马的万神庙附近,也就是因奥黛莉·赫本拍《罗马假日》在那里吃过冰激淋而出名的冰激淋店,所吃到的都远不如在米兰的冰激淋好。我不太喜欢掺有硬壳果的冰激淋,所以选择了桑葚冰激淋加朗姆酒的,里面有整个的桑葚,而内子选了有榛子仁的一种。
如果与点心相比,意大利的冰激淋确实是过于甜了,甚至超过了哈根达斯,不过比美国街头卖的甜度要低些。我还记得美国街头和超市卖的那些冰激淋,球很大,很甜,价钱也便宜,就是哈根达斯也便宜,却远没有意大利的精致。虽然粗糙,他们也会一次吃很多,好像吃不出什么味道来,美国人的没文化也大抵如此。
米兰不但店里的冰激淋好,就是街头小贩的也令人回味无穷。我们曾在史佛萨古堡大门前买过推车小贩的冰激淋,感觉竟然比店里的还要好,不那么甜,却很爽,价钱也便宜。
从史佛萨古堡的吊桥上回望杜莫主教堂,我突然有一个奇怪的感觉,那高耸云霄的白色哥特式建筑群就像一座白色巧克力糖做的模型,美的如此之甜,在日光的照射下,真的怕它会化了。
如果有人问我对米兰的印象,那么我会告诉他:米兰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