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外交史:1815—1914(华文全球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正如本杰明·迪斯雷利本杰明·迪斯雷利(1804—1881),英国政治家、小说家,托利党首领,1867年到1868年和1874年到1880年两度任英国首相。——译者注(以下如无特殊说明,均为译者注。)所说:既然英国外交只是英国内政的对外部分,英国公民就有责任认识和反思英国外交。即使是表面看似与外交政策无关的事,也应该从英国外交关系及其内部形势加以考察。英国公民不仅要了解英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关系,还必须知道欧洲与世界各国间的交往。因为各国事务息息相关,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能够独立生存片刻。

本书的初衷是对政治教育有所贡献。笔者试图用更通俗的形式对斯特拉斯堡大学克里斯托夫·威廉·冯·科赫克里斯托夫·威廉·冯·科赫(1737—1813)阿尔萨斯外交家、政治家、图书管理员和作家。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时教授宪法和历史课程,其学生有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马西米兰·冯·蒙盖拉斯、克莱门斯·冯·梅特涅和路易-纪尧姆·奥托。的名著《和约简史》做进一步补充,因为这本著作只包括17、18世纪的外交史。英国有爱德华·赫特莱特爵士收集的大量没有评论和描述的条约和地图,但这些资料主要供学者使用。法兰西历史学家埃米尔·布儒瓦的《外交政策史手册》和安托南·德比杜尔的《外交史》向公众展现了他们长期研究与广泛观察形成的观点。笔者想为英国公民呈现几百年来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大国间的外交关系,让他们了解每天发生在眼前的历史事件的脉络,并对此做出正确判断。

在牛津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历史学家有理由宣称他们的写作不带任何好恶和偏见,即“既不心怀愤懑,也不意存偏袒”原文“sine ira et studio”拉丁语,意为“无忿无偏”,出自塔西佗《编年史》。。如果作者仍然相信自己的国家是有荣耀和尊严的,那必是其观察和研究所致。外交的目的是达成和平与友好的伙伴关系,外交家通常令人尊敬。无论从欧洲大陆还是英国的外交来看,总体而言确实如此。英国历史上重要时期的外交实践经验都证明一条结论,即在处理国际事务和私人事件时,英国公务人员、政治家、外交家和其他行政人员都坚持同样的准则。但只有当人民相信这些人是诚实的,并诚恳地支持他们时,他们才能继续工作,维护他们的准则。笔者相信,从本书中,这是应该得到的观点。

罗伯特·巴尔曼·莫厄特

于牛津大学圣礼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