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为先: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历程、现状与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程民生

1937年,岁在丁丑。

在多灾多难的河南,在古色古香的开封,在底蕴深厚的河南大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可以归纳为:出了本书,抓了个学生。事主,都是一位来自福建的热血青年。

那么,这有何稀奇呢?出书在大学不算大事,军警抓人也是家常便饭,热血青年更是遍布校园内外,所以在狼烟四起的当时动静不大。但是,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是时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即,饥荒蔓延,积贫积弱的中国内忧外患,危在旦夕。广大知识分子前所未有地忧国忧民,因手无寸铁又无缚鸡之力,大多只能发挥专长,写书发扬传统文化。有一名为邓云特的河南大学经济系学生激愤难捺,才华迸发,用了将近一年的工夫,在这年的六月写成一部专著《中国救荒史》。仅此,远不足以排遣其爱国的满腔热忱,同时他还奋不顾身地投入救亡运动,在开封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总队长。书刚完成不久,该组织遭到国民党特务的破坏,邓云特也在河南大学七号楼刚刚结束期末考试、走出考场从北门下楼时被捕。至今,这里立有石碑纪念此事。好在很快就爆发了七七事变,政治风向转变,又有多方营救,邓云特被释放,遂奔赴抗日前线,从此走向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他就是后来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的邓拓。当年十一月,《中国救荒史》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第一部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中国灾荒史,它是具有奠基性的扛鼎之作,从此开启了现代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序幕。该书“首次完整勾勒了中国上古至民国时期的灾情、历代救荒思想和政策的演变状况,是一部具有中国灾害通史性质的著作。该书的出现,既立足于此前灾害史研究的基础之上,又全面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视角,是民国年间灾害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社会知名度至今不衰” 朱浒《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历程、取向及走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尘埃落定的80余年后,学术界有如此评价,足见其学术史地位。

悲惨的灾害史是冰冷的史实、凄凉的学问,这就要求研究者充满热情,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富于悲悯的人文情怀。邓拓早已成为历史,中国灾害史研究却已折桂成林,蔚为大观,有必要对中国灾害史研究做一学术史的回顾,仍然需要额外的人文情怀。本书主编者以邓拓《中国救荒史》出版80年为契机,筹措经费,带队辗转数地,费时一年,采访了当今中国灾害史研究界10位著名学者,通过他们的学术经历与思考,反映学科研究的历程与理念,希望能构建中国灾害史研究的新框架,从而为学界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有“重回首”与“再出发”的意思。

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学术史,窃以为有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另辟蹊径的研究思路,其中附录的《中国灾害史研究著作年表》尤为新颖。这是对河南大学学术传承的担当,也是对中国灾害史学界的担当。当今之世,能有如此担当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弥足珍贵,令人钦佩。80年的时光两端,是先贤筚路蓝缕,是才俊接轨继武,河南大学幸哉!邓拓先生在天之灵有知,岂不慰哉快哉?

民生与祥鹏教授的办公室同在一楼,经常碰面,虽单位不同,学界有异,年龄差距更大,接触不多,但其沉潜诚挚,一看就是做学问的好料。事实上他已经成果累累,实为学界新秀。今承蒙不弃,邀为作序,与有荣焉。还要感谢祥鹏教授的是,使我有了一次了解、学习中国灾害史学科、学界的机会,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理论探讨、概念体系、科学方法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视野之开阔、思路之敏捷,以及经世致用的传统,更使我受益匪浅。

相信本书的学术价值以及学术之外的价值会使更多人受益,相信祥鹏教授的学术征途会更上层楼,相信中国学术界终将金声玉振。是为祷,是为序。

2019年10月16日于河南大学


[1] 朱浒《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历程、取向及走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