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我们 (十)
逄丽走后不久,母亲和父亲正式办完离婚,弟弟跟着父亲。这是龚研华来电话亲口告诉她的,离婚后,她在单伯伯的协助下,已经辞掉老师的工作,调到包头日报社做起记者。逄丽听得出也想得到,她挺开心的样子。龚研华刚刚启动人生的新里程,逄丽还能说什么呢?父亲是个可怜人,命运对他不济。有时候她也会假设,如果父亲没有意外坐牢,他的性格跟母亲也一样合不来,可能他们这个家还是同样的结局,他们当初结合就是个错误的开始,她和弟弟是这个错误无法挽回的成果。逄元庆会给她写信,他的字还不错。收到父亲的来信时,她感到没有原来那样排斥他了,眼下的孤单让她更多地联想到父亲孤单与艰难。她特意算了算,自己今年十九岁,而父亲跟母亲结婚又入狱的那个时候,也不过二十出头,与自己同样的年龄、同样的迷茫和无知,同样会产生恐慌,想到这里,又放下许多对父亲的成见。姥姥说得对,毕竟,是咱们家的错。
龚研华在日报社当了一段时间记者后,又转去做业务。她凭着多年做老师练就的好口才,做得如鱼得水,能力越来越强,业务提成也多起来。单伯伯当上文化馆的馆长,两个人在业务上相互配合很多。龚研华想早点把他俩人的关系公开合法,可是单伯伯的老婆还是那个态度,她咒骂老单“老不正经的东西,想瞎了心啦,尽早出门让车碰死你们俩!”她就干脆跟老单光明正大地过起来。
逄丽在老家的时候,算是比较温柔内敛的女孩,相比更加温柔内敛的江浙女孩而言,逄丽就显得十分豪爽外放。逄丽的出现,让学校里的男生耳目一新,他们对漂亮又豪爽的女孩逄丽产生不可抗拒的好感,似乎每个人都不愿浪费跟逄丽相处的机会,或者刻意制造些特殊的相遇,她像新奇的土特产一样,特别地受关注。
确实,地域差异随着时间和生命的迭代可能会刻印到基因里,就像同一株植物在北方就长得硕大,在南方就纤小。在北方可能长成一颗树,在南方就被归纳到草类。逄丽小时候跟龚老师去草原,见到过上海知青遗留在草原上的后代,那男人已经三十多岁,竟然具备着蒙古族男人所有的体貌特征,头发粗硬浓密,扁平的脸庞,面颊宽大,厚厚的上眼睑下闪动着细小的褐色眼珠,完全看不出跟他的汉族父母有任何相象的地方,也完全不会说汉语,父母找到他的时候,他拒绝跟他们回上海。她对这事印象很深,环境竟然能改变人的相貌,何况性情。“或许,多年后,我也会变换模样。”逄丽想到自己。
尽管受到关注,但她依然孤独。逄丽认为,处理感情方面的事情,自己还是比较果断的,从不拖泥带水,她觉得这是自己的优点。当然,她也很明白,外表的爽朗和处事的果决无法填补内心的缺口,她自小就害怕孤独,可孤独如影随形,像幽灵一样围绕着她,她必须寻找些支撑来贴补这个缺口。更因为,她忽然意识到,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如果她有一天意外消失,可能不会有任何人知道,她需要尽快交往一些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