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医写给全家人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动静结合好防病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养?是很多年来人们热论的话题。《黄帝内经》早在几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人体的筋骨肌肉需要锻炼,“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只有适当的运动,才能使身体强壮。而对于人弥足珍贵的神来讲,却需要静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静养能保养和提升人的内在生命力。

“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防止早衰。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人的寿命和身体健康状况受遗传、基因条件,及疾病、意外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影响,都是通过身体能耗情况和心脏跳动频率来起作用的。野生动物,相对于家养动物,有更强健的体格和灵敏的反映,但几乎任何一种动物在人工圈养状态下的寿命都比在自然野生环境下要长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养生方法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

1.动以养形

中国古人认为人的内部气血及各种器官组织都处于恒动状态,采用运动方法和手段促进这种内在运动状态的发展,就能求得养生健身的效果。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所以,《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古代名医张子和强调“惟以血气流通为贵”。适当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等形体组织,还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促进食物消化输布。

华佗云:“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故健康长寿。经常运动锻炼,可以使肺脏弹性大大增加,呼吸肌力量也增大,从而增强卫外功能,适应气候变化,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中医认为肾主骨,不少中老年人通过运动使新陈代谢旺盛,使肾脏机能得到很大锻炼,促进了代谢废物的排泄。体育运动可促使脑血循环,改善大脑细胞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延缓中枢神经细胞的衰老过程,提高其工作效率。尤其是轻松的运动,可以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收到释发压力及镇静的效果,对神经官能症、情绪抑郁、失眠、高血压等,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近年来神经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已经证明,肌肉紧张与人的情绪状态有着密切关系。不愉快的情绪通常和骨骼肌肉及内脏肌肉绷紧的现象同时产生,而体育运动,能使肌肉在一张一弛的条件下逐渐放松,有利于解除肌肉的紧张状态,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

2.静以养神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道学的影响,清静养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主流地位。古人认为“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神”易动难静,故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黄帝内经》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老子说“无欲以静,无下将自定”,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但心底清净,并非不用。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赋于“静神”新的内容。他说:“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曹氏认为“静神”实指精神专一,屏除杂念及神用不过。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会大有益处。但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则可引起脏腑和机体病变。

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科学研究统计发现,长寿的人大都从事清静的职业,生命活动和生活内容并没有过多的运动、波动与激动,精神没有任意消耗。

动静适度有诀窍

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日常生活中可尝试小劳,要多走楼梯,少乘电梯;多争取机会走路,少乘汽车;看电视时,可在广告时间做一些伸展运动,如弯腰、踢脚等;与朋友做定期运动,如慢跑、打羽毛球、游泳等,并培养自己对个别运动的兴趣,养成有规律的运动习惯。

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和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没有恒心是不行的。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如果因为工作忙,难以按原计划时间坚持,每天挤出10分钟,8分钟进行短时间的锻炼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场锻炼,在院内、室内、楼道内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广播操、太极拳也可以。不能一时兴起,拼命练习,兴奋过后,又恢复原状。

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昏头痛,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这样的锻炼对身体是有害无益。一般来说,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适宜;也有人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若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而对于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至120次为宜。

为健康而进行的锻炼,应当是轻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提出,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正确的锻炼方法是运动量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以跑步为例,刚开始练跑时要跑得慢些、距离短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再逐渐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离。

一般来说,早晨的空气相对较新鲜,而室内的氧气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增多,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运动锻炼,即可把积聚在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吸进更多的氧气,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对于老年人和有慢性疾患的人来说,由于肌肉力量减退,神经系统反应较慢,协调能力差,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能使肌肉协调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动的运动,像步行、太极拳、慢跑等。而对于年轻力壮、身体又好的人,可选择运动稍大、身体可以耐受的锻炼项目,如长跑、打篮球、踢足球等。售货员、理发员、厨师等工作性质的人需要长时间站立,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在运动时不要多跑多跳,应仰卧抬腿;经常伏案工作者,要选择一些扩胸、伸腰、仰头的运动项目,又由于用眼较多,还应开展望远活动。

动中取静这样做

1.静坐

静坐时,重要的不是坐的姿势,而是要反省自己,精神凝聚,人我两忘。

2.听音乐

要求音乐低回高昂,舒缓旷远。好的音乐会让人自然地宁静下来。当一个人夜深人静,把如泣如诉的“小夜曲”调得很低很低,人生的疲劳和收获、快乐和忧伤仿佛在细细滤清,非常宁静;有时眼泪不晓得怎么会流下来,这眼泪不是悲伤也不是喜悦,那是意境。感觉身体每一部分自然打开了,心里的烦恼什么都没有了。那是寂寞的享受,宁静的享受。不是钱能买得到的,更不是靠药能吃出来的。

3.钓鱼

垂钓时需要心情平静。在静的环境下垂钓,人的心脏搏动有规律,血压也较稳定。通过钓鱼、静坐,不少高血压患者通过自身的调节,血压也逐渐趋于正常。还有些人常为失眠所苦,大多是由用脑过度、精神高度紧张造成的,经过垂钓静坐,精神放松后病情就能有所好转。

4.冥想

冥想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为全身组织器官输送大量氧气和营养,减轻焦虑,也是放松思想的一种运动体操。冥想时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想象绮丽的风光、美妙的鸟语、灿烂的星光、壮丽的山川……这些对健脑提神大有好处。

秋季进行户外运动,为什么容易感冒

秋季阳收阴长,气温不断下降。秋季运动量过大,易耗伤元气,从而导致人体卫外功能失调,抵抗力下降。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气温下降会反射性地引起人体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这样运动出汗后,容易引起感冒。所以秋季应参加一些轻松平缓、活动量小的运动,同时注意水分的补充,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益身体,提高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