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诀:悟——善“悟”者方成大器
悟,即悟性。按规范的解释,悟性就是对事物的理解力和认知能力。其实这也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在佛教中,尤其是禅宗,特别讲究顿悟,禅师一般很少跟人讲法,而是给你显示一个动作,或者只说一句禅语,这就是考察你的悟性是高还是低。悟性高就是闻一知百、触类旁通,可以很快理解、感悟某一抽象的道理。传说,印度龙树菩萨就是一个悟性极高的奇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佛法,他只用三个月时间就学习圆满了。换成别人,恐怕几辈子还学不完、悟不透呢!
清代秦笃辉所著《平书·文艺下》有云:“读书作文,以领悟为上。无所领悟,虽十年八年归于无益;有所领悟,虽一刻两刻可以有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毫无疑问,较强的写作能力离不开较强的悟性,具体表现为这样几方面:
接受新生事物快,吸收知识的能力强,学到的东西能及时消化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如果学而不用,食而不化,就是悟性不强。
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响鼓不用重锤敲,稍加点拨就能心领神会,并能触类旁通。如果反应迟钝,指一下动一下,甚至三番四次还弄不明白,就是悟性不强。
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经验得以不断发扬和完善,教训亦能转化为正确的先导,每一次写作都较过去有新的提高。如果没有进步,水平依旧,甚至一再重犯过去的失误,就是悟性不强。
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把上级大政方针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把贯彻领导意图与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提出切合实际、富有创意的思路和办法。如果墨守成规,拘谨刻板,只知依葫芦画瓢,就是悟性不强。
举个例子来说。某领导交代写作意图时提出:要积极探索精准帮扶城镇困难群众的新路子。这里的核心是“精准”二字。那么在构思时就要想清楚:什么叫“精准”呢?顺着领导的思路想下去,他针对的当然是帮扶工作中存在的一般号召、无的放矢、效果不显等“不精准”的问题,要做到“精准”就必须精准摸底、精准施策,解决好帮谁、谁帮、帮什么、怎么帮等实际问题,使帮扶工作达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效果。能够想到这一层,就是悟性强的表现,写出来的稿子就能符合领导要求。
可见,悟性并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东西,关键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努力适应,素心培养,悟性就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当然,也有少数同志虽然从事秘书工作多年,但悟性仍然不太强,写出来的东西总是缺乏一种灵性和活气,如果排除用心不专的原因,那就与个人的素质有关了。不过这也并不奇怪,十个手指尚有长短,我们不可能强求所有秘书的悟性都达到同一个水平,而应允许有些人“悟”得快一些、深一些,有些人“悟”得慢一些、浅一些。基于这种差别,在布置写作任务时就可因人而异:让悟性强一些的人去写难度较大、需要发挥和创造的材料,让悟性差一点的人去写难度较小、属于总结和汇报之类的材料,这也叫量才而用吧。同时也要看到,悟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中庸》所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不怕暂时悟性低,只要勤于磨炼,早晚终能成就。同时,秘书部门负责人对这些同志要多压担子,多加指点,把他们的悟性充分发掘和利用起来。如果对他们另眼相看,总是抱着一种“稀泥糊不上壁”“榆木脑瓜不开窍”的成见,就会使他们的悟性和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