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信息——不好对付的“小个头”
在所有机关应用文中,信息是典型的“小个头”,多则几百上千字,少则几十字,寥寥数行,相对于调研文章、领导讲话等“身高马大”的“大块头”,简直毫不起眼。所以,编写信息这活儿一般都是由年轻新手们干的。但是,如果你认为这活儿是“小菜一碟”,那就大错特错了。小个头,大能量,若不下点功夫,还很难对付呢!
一、信息的种类和作用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效益经济,同时也是信息经济,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工作的自主权大大增加,在此情况下,领导者要准确决策、生产经营者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就不能不重视信息。信息可以使人耳聪目明,可以带来机遇和效益;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及时,就越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一位成功人士说过:“我全部的诀窍就是比别人快半步,快一步不行,怕出轨,风险也太大;和别人齐步走也不行,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只有快半步才恰到好处,既稳当,又能抢得先机。”这种“快半步”靠的就是信息灵、反应快,要不然他想快也快不了。
信息按作用分,有决策信息、技术信息、动态信息、经验信息、理论信息、学术信息等;按领域分,有党务信息、政务信息、部门信息、市场信息、企业信息等;按传播方式分,有纸质信息、声像信息、网络信息等。这里只讨论党政机关和部门的文字信息。
信息,是以其见事快、篇幅短、时效性强的特点而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有时它是“千里眼”“顺风耳”,通过它能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情况,通晓全局;有时它是“晴雨表”“温度计”,通过它能观察时势变化、政事得失,掌握社情民意;有时它是“喉舌”“传声筒”,通过它把上级的决策部署和领导的指示精神及时传达给基层;有时它是“桥梁”和“纽带”,通过它沟通上下左右的联系,交流情况,反映工作成效和经验;有时它还是“啄木鸟”,通过反映和揭露问题,引起人们重视并着手解决。
信息的诸多作用中,当首推对于决策的辅助作用。如今各级党政和部门都有专门的信息刊物,有关重要信息还会以“信息摘要”“信息专报”“今日要情”等形式及时摆放在领导同志案头。很多领导同志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这些信息浏览一遍。这是因为,领导决策离不开信息,信息量越大,反映的情况越及时、越全面、越准确,对决策的辅助作用就越大。也的确有不少信息帮了领导的大忙,比如反映群体事件苗头的信息,可以让领导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防范;反映典型经验的信息,可以让领导引起重视并予以总结推广;反映发展机遇的信息,可以让领导及时决策、赢得主动。
二、信息的选题
信息的价值首先在于选题。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成为有用的信息,要经过精心筛选才行。怎样筛选?总体上说,就是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的分析研判,选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领导决策所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编写和反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事,即对领导决策和全局工作有着重要影响的事情,比如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重大发展机遇、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上级决策部署的制定及落实情况、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社会重要动向等;
(2)好事,即能让领导层高兴或感兴趣的事,如本地本单位出现某方面的先进典型、某种具有推广意义的成功经验,某个难题被破解、某项工作获得上级表彰、某个重要工作目标得以实现、某项重大技术难关得以突破等;
(3)坏事,即需要引起领导重视并迅速处理的事,如干部腐败案件、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群体上访、天灾人祸、重要设施被毁坏等突发性事件;
(4)难事,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环保与发展的矛盾问题、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等;
(5)新鲜事,即实践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如一个有争议的典型、一项带有试验和探索意义的改革举措、一条有创意的决策建议等;
(6)敏感事,即根据分析或预测可能发生的事,如某种重大隐患、某个带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某种政策走向、某种发展趋势等。
总之,只要对领导决策有帮助、对推动工作有价值,都是信息的筛选对象。
这里就涉及如何拓宽信息源的问题。坦率地说,现在不少领导机关的信息源太窄,掌握的信息太少,仅凭下级机关报来的信息和其他材料编来编去,还能编出多少值得领导重视的信息来?连信息工作者自己都耳目闭塞,还搞什么信息?应当明确,信息工作为领导服务、为实践服务,绝不仅仅是编信息和报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到有价值的信息。下级机关报送的材料固然是一条重要渠道,但还有其他一些渠道可以运用,比如实地调查、开会座谈、个别走访、网络查询等。
实践证明,明察暗访是掌握重要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基层很多真实情况都是办公室里听不到、材料上看不到的,只有下到第一线去、到群众中去搞调查,才能掌握得到。当年毛主席他老人家每天看的材料、听的汇报还会少吗?但他还嫌不够,每逢身边的工作人员回乡探亲,他都要交代他们搞点调查研究,如实反映基层情况。还有,有的领导喜欢“微服私访”,有的媒体记者经常搞“暗访”,为的也是“真实”二字。当然,我们提倡明察暗访,并不是不相信基层干部,有意找他们的“岔子”,而是为了掌握生动、丰富、实在的第一手资料,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素材。
三、“垃圾信息”没人喜欢看
“垃圾信息”指没用的信息。有人评价说:这类信息通常只有两个半人会看:一个是作者自己,一个是当事人,还有半个是打字员,因为她只管打字而不往心里去,所以是半个。这话说得有点刻薄和夸张,但又像是那么回事。辛辛苦苦编写出来的信息没人喜欢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问题出在哪儿呢?
一类是夸夸其谈的“思路信息”。每逢班子换届、干部履新、新年开局,谈思路、谈打算方面的信息就比较多。信息当然可以而且应该反映工作思路,好的思路可以供人学习借鉴,但有些思路档次不高,比如:有的热衷于编数字,什么千百万计划、34689行动,让人眼花缭乱;有的喜欢喊口号,动不动就是几大工程、几大战役、几大决战,貌似气魄很大,实则文字游戏;有的明显是说大话空话,什么翻番、超越、50年不落后等,牛皮哄哄的,问题是实现不了。老把这种东西塞进信息刊物去,谁看?
一类是报喜不报忧的“政绩信息”。今天是这个地方粮食增了产,明天是那个地方财政增了收,后天又是哪个地方搞了个什么工程,反正是“到处莺歌燕舞”。同样的,信息应该反映各地各部门的工作成绩,但是,第一,要有所选择,不能不分轻重大小,一概照登;第二,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把信息刊物办成了“政绩簿”。因为有的基层干部的确存在这样的思想:出了问题生怕上面会知道,做出点成绩又生怕上面不知道,于是天天上报的信息都是“形势大好”,简直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如果你老不采用人家的信息,人家还可能派专人来“拜访”你呢!好了,你用多了这个地方的“喜信息”,其他地方的同志心里平衡得了吗?于是也天天给你报“喜信息”,也派人来“拜访”,于是你的信息就变成“政绩簿”了。所以千万别小看了你编出来的信息刊物,在一些同志看来,其作用兴许不亚于组织部的干部考察材料呢!
一类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赞歌信息”。一会儿某书记轻车简从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一会儿某市长在某个会议上发表了非常重要非常正确非常有指导意义的讲话,一会儿又是某主任亲切看望农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信息反映领导活动当然也是需要的,但要看是哪种活动,是不是带导向性的、有重大意义的活动,一般动态性的活动就不宜过多反映,更不宜带着颂扬、奉承的语调去反映。
一类是编写质量不高的“劣质信息”,这里可能存在多种情况:或者是材料一般化,缺乏普遍指导意义;或者是内容过于庞杂,重点不突出;或者是标题平淡,吸引不了读者的注意力;或者是叙述方法不当,言不达意、拖沓冗长、层次混乱,等等。
出现上述情况,既有思想观念上的原因,也有选题、立意、结构、表述等写作方法上的原因。要通过勤于磨炼、不断改进,尽量减少“垃圾信息”,力求每一篇信息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给信息安一个好题目
制作信息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大题目、难题目,可以说,没有哪种文章的题目像它这么难做,这么让人费心劳神。为什么呢?第一,它的概括性要强,让人一看就明白下面要说什么内容,甚至题目本身就说明了一切;第二,它的吸引力要强,让人一看就会被“抓”住,不得不接着往下看;第三,它的技巧性要强,角度要选准,文字要节约,语言要朴实,意思要明确。由此可见,题目做得好,这条信息也就成功了一大半;题目做得不好,下边写得再好也是枉然。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题目就像女人的脸蛋,脸蛋漂亮才会招人喜欢。具体要掌握新、精、巧、实等几个要领:
新,指的是角度要新。同样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去做题目,效果肯定不一样,这同新闻记者找视角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同一项工作的信息去年也报,今年也报,甚至一年还报好几次,题目怎么做呢?比如反映企业改革情况,你总不能老是在《××市把企业改革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市举全市之力推进企业改革》这样几个题目上打转转吧?实践本身就是日新月异的,我们做题目还愁找不到新的角度?关键还是要向实践找角度,新的思路、新的侧重点也就是新的角度。比如《××市“组大建强”走活企业改革一盘棋》《××县通过外资嫁接使一批企业起死回生》,这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出了“新”。还有一种情况是,下面报送的工作情况平铺直叙,没有反映出独特的东西来,这就要靠我们帮他找角度。比如材料中包含了改革、管理、技改等多项内容,我们就要分析一下:哪方面的内容更具体、更有特色、更有利用价值?如果是技改,那就抓住这方面来做题目。
精,即精炼。精炼不仅仅指句子简短,还包括概括性要强,能把下面的内容“拎”起来,否则句子再简短也没用。比如这样的题目《××县狠抓林产加工业、钨钼制品加工业、绿色食品工业和电力工业促进工业经济大发展》,句子太拖沓,而且不必这样具体,显然没有达到简短的要求。如果把它改成《××县力促工业经济大发展》,句子是短了,但又显得太笼统,把它改成《××县主攻四大支柱力促工业经济大发展》,这样才符合精炼的要求。这里就涉及怎么概括的问题,概括就是把内容中的重点、精华浓缩到题目上,但内容不展开,只是一种提示。
巧,即巧妙,运用多种方法把题目做出特色。这有点像搞产品包装,货是一样的,但不同的包装可以导致不同的销售效果。巧,说得直白点就是搞点文字技巧,包括句式、用词、风格等方面都有窍门可找。这里列举几种方法:(1)比喻法,如《××市农业产业化巧打“特色牌”》,打牌是一种比喻,这就比《××市农业产业化力创特色》更具形象感;(2)修饰法,如《县出狠招治理环境污染》,“狠”是形容词,用以修饰“招”的程度,这就比《县认真治理环境污染》显得更有动感和力度感;(3)悬念法,如《××系统治理公款吃喝顽症有良方》,什么良方?吸引读者往下看,这就比《××系统狠刹公款吃喝风》更有吸引力;(4)渲染法,如《电子游戏室坑害青少年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时候了》,一看题目读者就会紧张起来,这又比《电子游戏室坑害青少年应予整治》更有鼓动性和紧迫感。除此四种,还有什么方法?聪明的你,一定可以想到更多。
实,即朴实、实在。我们强调题目要讲究技巧,绝不意味着可以堆砌辞藻、故弄玄虚。对于信息来说,最通俗、最自然的题目往往也是最精彩的题目,虽然它包含了技巧,但要不着痕迹;同时,由于信息一般没有专门的导语(开头语),很多情况下题目本身就承担了导语的任务,所以必须朴实自然、明白易懂才行。比如这样的题目《市大张旗鼓破釜沉舟搞改革成绩斐然》,很漂亮,很有气魄,但太虚,光是堆砌形容词,还不如《××市大刀阔斧搞改革成效显著》更实在些;又如《××县委一班人以“三严三实”学习教育为动力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谋发展》,同样是华而不实,看样子县委一班人为了发展连命都不要了,还不如《××县委一班人以“三严三实”学习教育为动力专心致志谋发展》更可信。也许你的水平很高,有满肚子的华章丽句用不完,但千万别在信息头上打主意,否则就是浪费表情。
五、信息的结构和语言
正因为信息“个头”小,所以结构和语言也有相当的难度。
先说结构。信息的结构包括题目和主体,没有结尾。题目已在前面说过了,需要探讨的是主体部分。首先一个问题:怎样开头?当然不能像其他文稿那样也搞个“帽子”部分,“帽子”一戴就没有“身体”的位置了。必须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常见的方法有:(1)不用开头,即连接题目的意思,直接展开内容。这种情况下,题目本身就相当于导语。如题目是《××市采取三大举措加大主攻工业力度》,紧接着就是内容:“一是制定了36条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二是建立领导和科技人员挂钩帮扶企业制度,对120家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三是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引导基金,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这时如果在题目后面又搞个导语,就显得多余了。(2)铺垫式开头,即题目的导语作用不明显,需要铺垫一下再展开。如《××市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开头一句话作铺垫:“今年在各区县推行‘一站式’办公审批”,把时间、范围、方法交代清楚了,它对于题目是具体化,对于后面的具体内容是导语。(3)归纳式开头,即在题目不具导语作用的情况下,用开头一句话“拎”起后面的内容。如《××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硬环境》,开头一句话是“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六大工程”。(4)过渡式开头,即用一句话把题目和内容连接起来,使语气和意思相连贯。如《××县实施培养年轻干部“五个一批”计划》,接着以“具体做法是”带起具体内容。
第二个问题:怎样摆布具体内容?依据内容表达需要,可以用纵向式、横向式、归纳式等多种摆布方法,只要能把事情说清楚就行。由于信息的结构空间很小,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最重要的是遵循紧凑的原则。整体不紧凑,就会把篇幅拉得太长;部分不紧凑,就会挤占其他部分的空间。所谓紧凑,就是做到内容与题目“咬”得紧、层次与层次之间“粘”得紧、句子与句子之间“跟”得紧,词与词之间“勾”得紧,容不得半点松散和前后颠倒重复。如这样一条短信息,题目是《××县××中学发生厕所坍塌事故》,正文是“时间为今日13:20分,已造成7名学生伤亡。县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人员已赴现场处理。原因正在调查之中”。这样就显得既紧凑,又明白。
再说语言。同样因为信息“个头”小,所以说出来的话要力求精短,短到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用一个字,力图用最简约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句式也力求简练,多用短句、单句,少用长句、复合句。比如你说“××县委县政府全体领导成员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到了它笔下可能变成“××县党政班子力促精神文明建设上台阶”;你说“之所以派出干部到基层去挂职锻炼,是因为他们长期待在机关,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它说的可能是“派机关干部下去挂职,以积累基层工作经验”。长话短说,干净利落,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它说话习惯于抓重点,说一句像一句,句句说到点子上。道理很简单:篇幅不允许它面面俱到什么都说,它的作用也不允许它唠唠叨叨净说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比如反映某个系统重视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它不会从摆正位置到加强领导、从工作内容到具体方式方法全过程反映,而只会抓住关键性的措施和重点解决的问题来说,比如关键性措施是因人施教、寓教于乐,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爱岗敬业精神不强、纪律涣散、个人主义严重等,它说到这些就可以了。
第三,它说话力求准确、直接,不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这是因为,凡写进信息的东西,必须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东西。如果是反映事件,时间、地点、人物要清楚;如果是反映工作情况,或成绩,或问题,或经验,或教训,都要明白清楚,准确无误;如果是判定某事物的性质或程度,要力求精确,不宜使用模糊语言。
第四,它说话朴实无华,不事雕饰。信息的根本任务就是客观反映事实,不需议论,不能掺杂个人感情色彩,不宜使用文学语言。
六、坚持说真话、报实况
这既是提高信息上稿率的最有效方法,更是信息工作的基本原则。不说真话、报实况,那还要信息干什么?但大家都明白:话好说,要做到却难,难就难在“喜”信息想上不容易上,“忧”信息好上又不敢随便上。情况是明摆着的:作为上级信息部门来说,当然很看重“忧”信息,因为它有利于领导掌握真实情况,同时也能增强信息的可读性;但作为下级信息部门,对“忧”信息的感觉就像“猴子捡到一片姜”,想吃又怕辣,想丢又觉得可惜,惟恐报多了“忧”信息会让领导不高兴。于是,有的文秘人员宁可放弃上稿率,编写一些连自己都觉得意义不大的“喜”信息,也不敢在“忧”信息方面打主意。这种看法其实是片面的:第一,有些“忧”信息并不涉及领导人的“形象”和本地本部门的影响问题,如天灾人祸、刑事案件、由外部环境导致的问题等;第二,领导同志也并不是全都喜欢报“喜”而不准报“忧”,有不少领导还是注重实事求是的,他们只是埋头做好自己的工作,对外界怎么评价并不是太在乎;第三,报“忧”信息还有个方法问题,不同的方法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
编写“忧”信息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收集情况要全、要准。由于“忧”信息太重要也太敏感,所以一定要把事实搞得准而又准,认定确凿无误后再编写。道听途说,偏听偏信,肯定要惹出大麻烦。
二是表述要力求严谨、准确。比起编写其他信息来,编写“忧”信息尤应做到斟词酌句,一丝不苟,字字句句经得起推敲,不能马虎。一句话说错,可能以偏概全;一个词、一个字用错,可能失之千里。
三是要注重“忧”信息的社会效应,把握好“度”。报“忧”信息绝不是单纯为了上稿率,更不能单纯为了猎奇、制造轰动效应,根本的目的还是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偏离了这个目的,难免要出问题。所以在构思和编写“忧”信息的时候,眼光不能局限于问题本身,有时还要反映它的前因后果;有些重大突发事件的上报有时限要求,那么在上报之后,还要续报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怕的只是就问题写问题,今天是问题明天又是问题后天还是问题,换上你是领导,你会高兴吗?
四是要建立健全报“忧”信息的审查把关制度。上报之前一定要按程序进行核稿审查,重要的还需经党政领导同意,以防出现偏差。另外,当相关职能部门同时上报某“忧”信息时,事先要通气商量,核准事实,防止各说一套,造成信息失真。
【写作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