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资产管理:财富传承的成功哲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993年,“下海”深圳平安

为什么会决定下海?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全国掀起了市场经济的新高潮,我也被这股热潮所深深吸引。深圳成为年轻人最向往的城市。

我希望自己投身于更具成长性的事业,而不是在大机构里一眼望穿自己的人生。当时我以为这是自己主观能动性的选择,但回溯思考人生路径时,却更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综合了时代的背景、家族的影响、个人先天特质以及人性的需求。

对我而言,工作好比游戏。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游戏的设计原理,你会发现很有意思。一般刚开始都是让你不停“打怪”,等你战胜了该阶段所有的困难和对手之后,就会给你一些金币和装备,此时如果让你再来一遍,一而再、再而三,你或许就觉乏味且不愿意继续了。所以游戏给你的最大奖赏是“升级”。什么是升级?或者说升级的内涵又是什么?升级意味着你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游戏环境,迎接更大的挑战,且难度一定比上一级更高。同理,工作也需要不断“打怪”和“升级”,难度愈高、压力愈大,激发内在能动性的要求就会愈高,成功的快感也会愈强。每次工作项目结束的时候,我们得到的回报是赚了多少钱或因此得到了什么荣誉;但多年以后回想往事,记忆最深的往往是工作过程中的点滴,以及过程中的人和事。

如果选择继续待在中国银行,5年以后会怎样?10年以后会怎样?20年以后会怎样?只要按部就班不出大差错,大概什么岗位、薪资、职级早就都一目了然,比如到了一定阶段有可能被外派至海外工作(纽约分行或者悉尼分行),然后回国之后可能会升职为某副处长,运气好的话再往上蹿一蹿成为处长……总之,未来的一切基本都能够想象。这或许是很多人所期望的稳定,但是至少对我来讲,这样的当下和未来少了些许意思。我希望看到更大更远的未来,即使这个未来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各种可能。

所以伴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市场经济的浪潮,我决定“下海”。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想去一个更有空间的舞台努力,毕竟“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时我已经在杭州成家立业,暂时去不了深圳这座城市,于是选择先去一家总部在深圳的公司,既可以赚更多的钱,又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今天再回看过去,创造的过程最为快乐。我在过去30年里多次历任大机构的高管,但是工作一段时间有所成绩之后,都会选择去迎接下一个新挑战。虽然其间每天都过得很忙碌,会面临很多未知的困难,要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但是也很能彰显自己的价值。我发现最开心的时候往往都是最忙碌的时候,一旦公司进入规范运营阶段,就意味着我有机会开始享受之前努力奋斗的成果了,只是“坐”久了就会觉得很空虚,好像离现实社会越来越远,好像正在消耗自己的生命。

一纸申请批文,平安浙江办事处开始筹建,我踏入平安近10年

1993年,平安集团浙江办事处筹建负责人葛总带了一纸申请批文只身前往杭州,而身处杭州的年轻的我就拥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在社会大众对保险基本毫无认知的情况下,在整个行业发展的最初阶段,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实现了从业务员到部门经理,再到杭州地区总经理的发展。

为什么说当时保险行业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桩趣事。记得我刚进入中国银行工作时,一位亲戚关心我:“毕业后去了哪里?”我答道:“中国银行。”“去银行不错,中国的哪家银行?”“这家银行的名字就叫‘中国银行’……”一番解释下来,我这位同样生活在东部沿海省城的亲戚才搞明白,原来还有一个叫“中国银行”的银行。这件事侧面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保险行业的稚嫩,因为即使是金融业中大众接触最多的银行,人们都还处于懵懂了解的层面。

在大众概念里,保险就是保险公司,且都不太清楚保险公司还有人保(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保(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平保(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家,而保险品种和保险需求基本没人知晓,更遑论关注了。至于平安(指平安集团浙江办事处)?真的不认识!

1993年,平安浙江只有财产险。我入职后主要做国际业务,即中国出口到海外或者海外出口到中国时,所需要的海上货运保险、仓储保险、运输保险等一系列业务。

当时中国只有14家外贸公司,如果想做好国际业务,就一定要跟另外13家外贸公司打好交道。我后来跟这些外贸公司都“混”得很熟,特别是储运部。不过刚开始彼此都不认识,完全靠陌生拜访,所以我算是“中国市场第一批做‘陌拜’的金融服务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当时有个规则,凡是新入员工都有6个月试用期,在试用期内必须完成70万元的业务。因为是初入保险行业,所以我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做事原则:试用期期间不动用任何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中行资源、家庭资源,如果在既定原则下完成了70万元业务指标,那么相信自己在这个行业能够生存下来,如果依靠关系和资源完成了70万元业务指标,那么业务的可持续性和后续生存能力就无法评估了。我每天出去见完全陌生的人,尽管最初也不太会跟人沟通甚至傻乎乎的,但坚持下来了且最后的结果也不错,4个月时间完成了80万元的业务。我开始对自己充满信心,也预判自己可以在这个新行业里立足了。

第一年自己跑业务,第二年带领一个部门跑业务,第三年成为杭州地区总经理,并在七县一市建立办公室,招兵买马跑业务……其间工作范围在拓展,业务品类也在拓展。我开始负责国内财产险业务,主要包括企业的财产保险、机器损坏保险等,争强好胜地占据了全省业务的六成。有时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一晃一年就过去了,有时又觉得似乎经历的许多事已经过去了很久。

其间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彼时平安高速成长,我记得董事长马明哲先生来杭州考察,和团队交流时分享道,他此前去台湾考察,发现台湾的一家保险公司发行股票并在上市后涨了一万倍,因此鼓励大家也购买平安的股票。当时平安股票是1.76元/股,公司内部员工都可以参与。以后即使卖不上万倍,卖个千倍百倍,对大家而言也是一个跟随公司成长的很好的财富增长机会。可惜当时似乎没有多少人对此有预期,对股票的购买也不是很踊跃,而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平安股每年都有百分之十几的分红,中间还有过两次拆股,等到上市后确实实现了千倍的增长。

回顾我在平安的前半段经历,平安正处在第一个10年期,公司整体呈现“草莽英雄式”的特征。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保险市场,人保一直是背靠国家的“老大”,太保的背后则是交通银行,而平安就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混合股份制保险公司,各地完全依靠自己的团队市场化地拓展业务,过程很艰苦,每一单都不容易。

有一次参加保险同业协会会议的情景,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与会的平安业务员都是和我类似的一群人,学历专业不错,大多是大学毕业工作了两三年的年纪,一眼望去,无论男女,个个精神。虽然既没有特别背景也没有特别关系,但整个队伍往那一站还是挺显眼的,朝气蓬勃。不得不说,这一时期平安独有的“竞争、激励、淘汰”的机制和文化,使得整个平安上下都充盈着努力上进的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