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低谷心态:永远不要下牌桌

常识:低谷时,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反常识:低谷时,止损和坚持到底都可以,核心原则是永远不要下牌桌。

我们回头看小时候那些觉得过不去的坎,会觉得非常可爱甚至幼稚可笑,就像林语堂先生说的那样:“人之所以伤心,是因为看得不够远。”可是我们又无法跳脱当下的视野局限性,所以人在每个阶段都会遇到过不去的坎,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这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走上管理岗位以后就变得不一样了。有位前辈跟我说,人一辈子有3次蜕变的机会:结婚、生子、当上领导。因为这3次身份变化都会让你承担起不那么容易摆脱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当你走上管理岗位时,再遇到觉得过不去的坎,进入低谷期的时候,该如何面对呢?在你想放弃或者需要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的时候,你该如何说服自己面对那些追随你的下属或对你期待很高的领导呢?

低谷了,该怎么办

我们在走上管理岗位以后,经常会遇到一时无法逾越的挑战,让我们进入低谷状态。而且这个挑战来源十分广泛,不仅有业务或技能上的,还有各种外部情况,比如团队里遇到管不住的刺头,换了个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的领导,行业大衰退公司进入下行通道,还有近几年逐渐开始流行的年龄歧视——35岁现象,甚至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长期积累下来也可能形成心理的顽疾。就像伏尔泰说的:“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面对各种低谷的时候,时间确实会解决很多问题,熬着熬着就熬过去了,就像我们从小接触的那句俗语:“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但无数案例的证明,“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个常识就是一个幸存者偏差的歪理,那些成功故事的逻辑问题在于,他们成功了所以他们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可是坚持却没意义的悲惨故事往往更多。稍微想一下那个金字塔甚至是迪拜塔结构的人才梯度曲线,还有那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商场搏杀,你就会明白这个常识有多么荒谬。在现实中,打光最后一发子弹、没有资源,没法从头再来,只好遗憾放弃的故事太多了。

坚持到底之外。还有一个与之对应的选择——止损。

止损也是个很重要的策略,但在走上管理岗位以后,“止损”也会变得不太一样。因为此时如果没有处理好上下级感情和时间成本的损失,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不只是在职业发展方面,还有个人信用和自信心层面。

当我们遇到一个岔路口,选A和B都不好,最终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这类选择中,“坚持到底”或“止损”,终究只是一个抉择的结果,而不是抉择的核心原则和逻辑。

那什么才是选择的原则呢?

其实管理者的成长过程非常像一局德州扑克比赛,你有很多次输赢的机会,有限但足够用的资本,还有很多聪明的竞争对手。所以当你面对至暗时刻的时候,面对一场困难非凡的牌局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冒险投注,博一把大的(坚持到底),也可以选择放弃这手牌(阶段性止损),等下一次更有把握的冒险,但你永远不应该考虑放弃比赛直接下牌桌。你可以更好地控制筹码,更小心地观察对手和下注,甚至可以多准备些筹码,但永远不要下牌桌。

所以面对低谷的时候,各位管理者,你做选择的原则应该是:

永远不要下牌桌。

原来我是“工具人”

关于低谷中让人纠结的选择,讲个我自己的故事。

之前我在银行工作时,因做项目从分行被调到了总行。新的直属领导是个脾气很臭、加班多得恐怖的人,而我工位的位置很奇葩——明明跟她隔了好多个级别,却跟她一起坐在工位区最后一排,背靠背坐邻桌,而这原本应该是候补主管的座位。这个距离下,每次她暴怒发脾气的时候都让我吓一跳,浑身冒冷汗,感觉她的怒气能扫死我。

坚持了3个月以后,有一天她又突然发火,狂骂别人,我的情绪一下子崩溃了。当时这种压抑恐怖的氛围就是我的“天花板”,是我心里承受能力的极限。

我是军人家庭出身的,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忠诚和服从命令,但当时我真的瞬间做了这个对我超级艰难的决定:我要下牌桌,不干了。于是我直接冲到部门老总办公室跟他说:“我不干了,太恐怖了,我要回分行。”

老总听完以后问了句:“你知道为什么让你坐在那个位置吗?”

我瞬间被戳中痛点,心想你也知道这个位置恐怖啊!但我确实不知道原因,就摇摇头。

他很淡定地说:“她是个非常有才华而且优秀的主管,就是脾气太火爆,我发现你能很快理解她的思路,而且性格也比较对路讨喜,你来以后她发脾气的次数变少了。所以调你坐在那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你是那个能跟她配合很好的人。我还是希望你能坚持下来,以后会越来越好的,加油哦。”

那一刻我又遭遇一次打击:原来我的定位不是产品经理,而是个“工具人”、灭火器啊。

刚开始知道我是个灭火器以后,我虽然失落,但也确实淡定了很多。后续的一段时间,我一方面重新找自己的价值,除了继续在产品经理的业务上精进,对待她发脾气的态度也从恐惧和逃避慢慢转变为随时待命,准备灭火。另一方面,我也确实不喜欢这种压抑和恐怖的气氛,开始另谋出路,打算跳槽到互联网公司去。

本来按这个计划,我可以顺利完成一次牌桌的切换,但在腾讯终面的时候,因为圈子很小,面试官和我的主管是认识的,于是我们聊了一会儿她的臭脾气后,他用半开玩笑的语气问我:“你来我很欢迎,但你得回答我最后一个问题。今天你被她的臭脾气气跑了,如果你来我这儿也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办呢?”

我在现场没有办法回答得很好,因为我没有把握答到点上,而且他们是熟人,这个问题答得不好,圈子里影响也不好,我就申请回去想想。

在思考的过程中,这个问题确实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仔细思考后我意识到如果这次我过不了这一关,未来在职业发展中也必将要补这一课。于是我就放弃了跳槽,安安心心与她磨合,一起研究业务和职业成长,一直到离开创业。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是她的最佳拍档和最好门徒。

在不断成长中,我逐渐明白了下牌桌是多么自欺欺人的做法。我们在一条路上被挑战、被揍得不行了,于是想换一条路走,期待不再挨揍。可是换条路需要面对的挑战一个没少,可能只是调换了一下顺序罢了。如果没有改变自己能力不够的现实,那在这条路上挨过的揍,换条路不还是得被揍一次吗?而且这次遇到坎了没锻炼出能力来就换路,下次也许会摔得更狠呢。

比如行业不好公司倒闭了,这很正常,如果这样就低谷的话,那再走背运赶上行业或经济不景气呢?这样永远换下去,35岁危机的时候,谁还会给你机会呢?

所以,“永远不要下牌桌”不是说不要跳槽,而是说对没解决的问题,换一个环境只是推迟了挑战到来的时机,到头来还是得面对。

哪怕只有一点胜算,你也应该在有机会挑战这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多接几招,把自己磨炼得更上一层楼才行。吃亏最好的时机是10年前,其次就是此时此刻。

坚持不下牌桌后,应该怎么做

心态上坚定了不下牌桌是第一步,然后就是行动。行动的关键点是:

面对低谷先不要聚焦于提升能力,而是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改变自己的认知。

职业初期靠的是能力,中期靠的是认知,后期靠的是机遇。刚才的故事里我改变了自己的定位,在没有调整能力模型的情况下,就改变了不利的局面。等我上了一层楼以后回头再看,很可能发现原来采用的计策都是错的。

我之前有个在大厂做技术的朋友,上一级的架构师和CTO(首席技术官)都比他年纪小,导致他的上升通道卡死,于是他很焦虑地想要创业,可是我跟他交流时,他总说“我3年前就想到共享单车了,如果那时候……”“我5年前就想到云计算了,如果那时候……”。

经过好几次交流,我确信,真正卡住他的瓶颈不是年龄和职位的尴尬处境,而是他以前的职业成长并不需要魄力。他只需要坚持到底,在牌桌上一路下注就可以走到今天。现在到了他需要魄力的时候了,他不应该再过于关注创业、技术提升或职场斗争,而是补上锻炼魄力这一关。

所以,他是个很优秀的候选人,但是不适合创业,我思考再三以后跟他说明了这个想法,也建议他回去尝试在内部做些改变,做些突破自己、体现魄力的事情。他回去以后进行了半年的心理建设,申请了产品委员会的新职位,又经过了一年之后他告诉我,他已升任架构师了。原计划是外聘,他知道以后主动申请,顺利地通过了。后来才知道,公司是看重他丰富的经验以及寻求突破的激情和韧性。

遇到瓶颈期的时候,你得停一下,静静地慢慢地重新审视局面,调整定位、训练新技能之后再出发,而不是立刻原地蹲起、练力量,也不是训练那些已经千锤百炼的技能,却希望这些东西能带来新突破。

管理上升的道路不是短跑,甚至也不是长跑或马拉松,星辰大海才是终极目标,这是一辈子的修行。

当我们成为管理者时,我们就将承担起以前不会面对的责任与义务。这些附加的东西会让我们在进入至暗时刻想要放弃的时候,不能像以前一样,要么选“坚持到底”,要么选“止损”那么简单,而是要再往上一层,思考决策的原则和依据。我们得先坚持住:永远不要下牌桌

在这个原则的指引下,你可以慢下来停一停,认真重新定位一下自己的角色,用更高层次的格局指导自己提升能力模型。这样,之前的大多数挑战就不再会烦恼到你了,机会也不会轻易离你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