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技术—环境壁垒的形成机制
从技术—环境壁垒的表现形式来看,无论是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还是卫生检疫措施,就这些措施本身而言,它们具有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采用和实施这些贸易措施不仅能够维护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而且能够使市场交易更加便利化。那么,这些贸易措施究竟是如何成为技术—环境壁垒的呢?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3.1 经济技术差距说
Sykes(1995)最早涉及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问题,他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各国间存在不同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以及重复而昂贵的合格评定。但对于这些差异是如何导致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Sykes并没有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Henson(1998)则具体研究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他指出,由于受经济发展状况、技术水平、文化传统、历史习惯、地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在制定技术性贸易措施时,其制定标准的范围和手段、对产品所制定的具体标准要求以及合格评定程序等都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出口国企业为了满足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的要求而产生额外的附加成本,从而使其竞争力下降。因此,这些技术性贸易措施能够起到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作用,从而形成事实上的贸易壁垒。
2.3.2 政府干预说
Thornsbury(1998)利用美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调查数据,通过构建政治经济模型从政府干预市场的角度来解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他认为,一国政府的政策决策过程其实是理性的经济个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一方面,政府在政策决策过程中极易受到其内部强大的利益集团的游说,从而对其决策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人,政府本身也有其自身的利益和偏好。当这些强大的利益集团的利益与政府自身的利益和偏好达到某种均衡状态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水平也就被内生地决定了。
2.3.3 经济技术差距与政府干预说
张海东(2004)则综合了上述两种观点,从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差异和政府干预两个角度对技术—环境壁垒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张海东认为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差异会导致出口国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出口竞争力下降甚至退出进口国市场,从而形成事实上的技术—环境壁垒;同时,她还认为一国技术—环境壁垒的形成是其内部的政治力量与经济力量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杨波(2007)则利用博弈论和经验检验的方法分析了技术—环境壁垒的形成原因。他认为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是导致各国之间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内在原因,而政府干预仅仅是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外在因素。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方面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因此,其更倾向于主动采用技术性贸易措施来对本国的市场和产业进行保护,而发展中国家则因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而不得不采取亦步亦趋的跟从策略。
王焕曦、孙炳娜(2010)从博弈论、政府干预以及技术水平差异等多角度探讨了技术—环境壁垒的形成机制。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在WTO有关技术性贸易措施被许可的情况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国家都会倾向于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来对本国的产业和市场进行保护;从政府干预的角度来看,一国政府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动机来采取与其他国家不一致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技术性贸易措施:一是经济因素,二是政治因素。因此,一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是其内部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技术差距的角度来看,由于各国在技术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差异,那么,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往往会率先研发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生产工艺,这样便形成了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差距。正是这种技术差距使技术领先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享受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带来的比较优势,也享有了制定技术标准的话语权,从而构成对技术落后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江凌(2012)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通过构建国家间博弈模型分析了技术—环境壁垒的形成原因。她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各国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与政府和市场主体为了克服市场失灵以及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手段的主观需求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
2.3.4 公共利益说
鲍晓华(2006)在假设政府具有两种不同的行为目标的前提下,利用“公共利益理论”和“俘获理论”分析了具有双重属性的技术—环境壁垒的形成机制。针对“基于市场失灵的合理保护”属性,鲍晓华利用“公共利益理论”来解释,根据“公共利益理论”,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制定技术法规是为了满足公众对克服市场的低效率或者市场失灵的需求,因而,技术—环境壁垒是基于市场失灵的合理保护;针对“基于经济利益的保护”属性,根据“俘获理论”,政府作为一个以最大化其自身利益为目标的特殊“经济人”,制定技术法规是为了满足强大的利益集团对法规的需求,因而技术—环境壁垒也是“基于经济利益的保护”。
2.3.5 网络外部性说
Barrett & Yang(2001)利用网络外部性来分析技术—环境壁垒的形成机制。网络外部性是新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由Rohlfs(1974)提出的。网络之所以具有外部经济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自身的系统性、网络内部信息流的交互性以及网络基础设施长期的垄断性。Barrett & Yang从网络外部性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和企业针对国际产品标准化的动机。他们认为,在网络外部性条件下,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有意愿选择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的本国现有技术标准,而减少采用国际标准的动机。其原因在于,进口国的现有技术标准已经拥有庞大的网络规模,如果采用国际标准,那就意味着必须更新本国现有的技术标准,而更新技术标准必然会增加额外的重新设计成本和网络转换成本,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政府都不会有动力去采取与本国现有技术标准不同的国际标准,也就是说,企业和政府在选择技术标准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一项技术,虽然它并不是市场上最先进的技术,但是,它在市场上早已存在,并且拥有一定的网络规模,那么,企业在制定产品的技术标准时,都倾向于采用本国现有的技术标准而非执行国际标准;同样地,政府在制定本国的技术法规时,也会倾向于以本国现有的技术标准作为基础。这就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在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构成事实上的技术—环境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