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技术—环境壁垒的概念界定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对技术—环境壁垒的定义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因此,不同的学者基于自己所设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的需要对其做出各种不同的解释。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学术界有关技术—环境壁垒的概念主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
2.1.1 从政策工具的属性和形式来界定技术—环境壁垒
R. Baldwin(1970)认为,技术—环境壁垒是一系列与人类的健康、安全或者与人类所关注的其他一些重要的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技术和管理法规,而这些技术和管理法规往往会成为阻碍贸易发展的障碍。因此,Baldwin实际上是将技术—环境壁垒界定为非关税壁垒的一种表现形式。
Hillman(1991)则以英国的疯牛病引发的英法贸易摩擦为例对技术—环境壁垒措施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技术—环境壁垒措施是除传统的关税壁垒之外,一国用来限制农产品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一种贸易保护政策工具。因此,Hillman认为,技术—环境壁垒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检验检疫标准和技术法规。
Sykes(1995)明确指出,用来规范产品在国内市场进行销售的各种标准和法规是技术—环境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阻碍国际间货物自由流动的可能来源。
Deardorff & Stern(1998)进一步扩大了技术—环境壁垒的表现形式,他认为技术—环境壁垒的表现形式不仅包括健康和卫生标准,而且还包括产品的质量标准、安全标准以及包装和标签要求,甚至包括产品进行广告宣传和传媒推广的相关规定等。
国内学者主要是根据WTO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的相关规定对技术—环境壁垒进行界定的。夏友富(2001)将技术—环境壁垒定义为: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而这些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构成了其他国家的产品自由进入该进口国市场的主要障碍。
2.1.2 从政策目标的角度来界定技术—环境壁垒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1997)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措施、环境贸易措施以及质量标准等,而这些措施具有社会法规的特性,通过实施这些贸易措施可以防止或限制不符合标准和法规要求的外国产品进入进口国市场,从而实现维护人类健康、保障人类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社会公共利益的目标。
Roberts & DeRemer(1997),Hillman(1991)与Thilmany & Barrett(1997)的观点与OECD基本相似,他们也认为技术—环境壁垒是一国为了实现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法规。
Hooker & Caswell(1999)主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阐述技术—环境壁垒所要达到的目标,他认为,技术—环境壁垒是一系列与农业和食品安全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其主要目的是让生产商能够提供与其产品特性相一致的信息,并依此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2.1.3 从经济外部性的角度来界定技术—环境壁垒
Roberts, Josling & Orden(1999)从经济外部性的角度来界定技术—环境壁垒,他们认为技术—环境壁垒是一国用来限制外国的进口产品在其国内市场销售的各种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其目的在于矫正进口产品在生产、销售和消费等环节存在的外部性所产生的市场非效率。该定义强调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完全纠正外部性所带来的市场非效率,因此,必须借助技术—环境壁垒这个政策工具来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