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游女
在《汉广》一诗中,“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与“南有乔木 不可休思”二句有着相同的形式;“不可求思”指与神树不可碰触一样,游女无法被人求到。据朱子注,则江汉之地有女子喜好出游之俗,此后尚有《大堤之曲》(六朝、唐代的歌谣曲名)等歌咏此俗。而周之德化波及此地,游女亦皆有端庄之风,不复淫猥者云云。这便将游女做出类似江口之君的解释。
游,动也。“游”通“”字,是以持旗人的样子为要素的字。在古代,离开本地外出旅行之时,人们都会挥举自己氏族的旗帜而行;这与军事行动中的行为一样,都被称为“游击”。《汉广》诗中的游女经常游动,所以被说成是不可接近的女神。在祭祀水神之时,祭神乃是乘舟驾临祭祀场所。祭仪的形式,是思慕女神,追寻她们所乘之舟。汉水上游是秦之地,秦亦有水神祭祀的习俗。《秦风·蒹葭》即是其诗:
蒹葭1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2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3从之 宛4在水中央 第一章
1.芦苇,水边的草木。意指其繁茂的晚秋时分。 2.沿河水上溯而行。 3.沿江水顺流而下。 4.宛若。犹言“快得来不及看”。
这首诗的诗意历来不甚明了,在目加田的译注当中,也只是称其为“思念在水彼岸之人的美妙诗歌”之类。葛兰言认为应是近似“主题:在河岸和河中寻找恋人”②之类的解释。朱子认为,此为求访在水边隐居之贤人的诗。其实,这首诗里没有恋爱的感情,也没有思慕贤哲的表现。它本来是祭祀水神之诗。
此诗采用了三章叠咏的形式。三章均歌咏的是追踪不及的感叹。在这里,游女被称为“所谓伊人”,是一种非常婉转的称呼方式。时值晚秋,白露凝结成霜之时,正是农事完结,人们含着感谢之意进行祭礼的季节。游女从水的一方出现,人们从岸上和水中,尝试追寻她的踪迹。这追寻正是思慕的表现。但是本以为追寻到了,她的身姿却消失于远方河水的中央。就在如此的思慕与追寻之中,祭礼进行下去。
女神难以寻见,盖因神人殊途;在祭祀之中的女神,是为了嫁给男神才会出游的。人们的愿望不得实现,只好徒然追踪其后,咏之叹之。这便是此一祭仪原本的形式。以水神结婚为主题的祭仪,在战国末年楚歌谣《楚辞·九歌》中,歌为《湘君》《湘夫人》之诗。旧说,从前舜南巡没于苍梧之野,他的二妃娥皇、女英为追随舜而至洞庭湖之滨,溺死于湘水之中,成为湘水之神。此二诗被认为是祭祀二妃之歌,但显然歌咏的是二神神婚的祭仪。
首先是男神歌咏:
……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 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 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 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 荪桡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 横大江兮扬灵
……
捐余玦兮江中 遗余佩兮醴浦
……
时不可兮再得 聊逍遥兮容与
接着是女神歌咏对男神的爱慕相求之意: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 与佳期兮夕张
……
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湲
……
闻佳人兮召予 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 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 播芳椒兮成堂
……
九嶷缤兮并迎 灵之来兮如云
揖余袂兮江中 遗余褋兮澧浦
……
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与
神婚的场所是在水中。袅袅的秋风吹拂,吹起了洞庭之波,祭礼便这样举行。神祇乘舟而来,闪烁着灵光逐渐靠近,相互追求。有时或在夜里,在茫茫夜色之中举行水上祭礼。小舟摇摇,载着神灵的身姿,但人们却无法靠近。《蒹葭》之中,也有祭祀者追寻神祇这样的形式。可是水神最终去追求她的男神,“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就是对远去女神身姿的歌咏。
《汉广》之诗若这样去理解的话,各章末尾叠咏的意思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汉之广矣 不可沐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当人们咏叹之时,女神的身姿顺着水流远逝。人们出于对女神的思慕,才发出了这样的叠咏。
《汉广》是具有神婚性质的祭礼之歌。由此而言,第二章以下都采用结婚之歌的形式。翘翘错薪,是将其秀枝伐下为柴,作为赠予神祇之物。载着这样束薪的女神,是因为神婚才出现的;人们为其出发送行,为马匹准备秣草,是对神婚的祝福。神与人之间实难相近,人们只能怀着叹息,在此咨嗟咏叹中与女神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