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知识管理是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科学[1]。这是美国知识研究所(Knowledge Research Institute,Inc.,简称KRII)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Karl M.Wiig在长期从事知识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观点。事实确实如此。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知识管理的活动几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原始社会钻木取火方法的延续,还是中国古代家族秘方“传男不传女(或是传女不传男)”的继承,无论是13世纪手工业行会以及“从学徒到熟练工继而修炼成师傅”的“传帮带”知识学习模式,还是现代咨询公司依赖大型的知识库系统来实现对业务的支撑,凡此种种都是基于知识管理这一重要理念的。
然而,知识管理概念的出现却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知识管理一词的正式产生应该从1989年开始算起。这一年,为了给知识的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技术基础,美国一家公司联合会实行了一项管理知识资产的试验项目,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文章开始见诸一些著名的学术刊物。1991年,随着Tom Stewart的划时代文章《脑力》在《财富》杂志上发表,知识管理的概念开始广为人知,而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和普及贡献最大的则是Ikujiro Nonaka和Hirotaka Takeuchi出版于1995年的名著《知识创造型公司:日本公司如何建立创新动力机制》,因此这本著作的出版也被认为是知识管理产生的标志[2]。
实际上,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人类创造和积累财富的方式始终是围绕着商品市场的竞争来展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逐步进入复苏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的日益丰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20世纪50~60年代,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以成本为主的竞争,70年代提升为以品质为主的竞争,80年代转而向以全球化和快速进入市场为主的竞争发展,90年代以后表现为以创新为主的竞争,进入21世纪,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表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我们面临的竞争逐步转向以知识为主的竞争[3],而这正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
Alvin Toffler在《力量转移》一书中写道:“知识的变化是引起大规模力量转移的原因或部分原因。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的崛起,这种体系不再是以肌肉(体力)为基础,而是以头脑(脑力)为基础。”这便是知识经济的含义所在。在这里,知识经济是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来定义的。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以产业结构划分经济形态,可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社会,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社会,现在正进入的就是知识社会。一般来说,传统经济(包括传统农业和工业)主要依靠人的直接劳动创造价值与使用价值,而知识经济(包括知识本身的生产和运用知识进行的物质产品的生产)则主要依靠知识创造价值与使用价值[4]。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5],企业所拥有和创造的知识将逐步提升知识本身的地位,并将超越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乃至渐渐演变为企业生产的最终形式[6]。未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知识,而所有的有形产品都是知识的物化形式[7]。企业出售的是知识产品,其他物化形式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是其中所蕴涵的知识的价值。因此,市场将成为一种知识交换的制度,而企业则成为知识生产的制度形式。企业与市场的区别在于,企业由零散的知识要素组合创新形成新的知识,因此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作为创新知识的形式而存在的,目的是销售其创新的知识以赢得利润[8]。
这就是说,企业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创新知识,并使得知识整合后可以以多种形式出售,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为知识创新的能力,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行为也逐渐从有形资产竞争向无形资产竞争演变[9][10]。美国MIT斯隆管理学院Eric von Hippel教授对企业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当代企业的利润增长中,知识与技术创新因素占40%,资源因素占20%,人均资本的增加因素占15%,规模经济的因素占13%,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占1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创新已成为企业赢利的主要手段。有鉴于此,著名的管理大师Peter F.Drucker认为:“目前真正的控制性资源和生产决定性因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力,而是知识。”[11]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一个国家到一个产业,从一个产业中的某个企业再到企业中的一个职员,无论是在哪一个层面,愈是知识密集和复杂程度高的生产(服务)单元,其所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就高。这就是知识带来的力量,也是知识经济赋予知识的良好机遇。
在2005年北京全球财富论坛上,成思危先生谈到知识经济问题时说:“我刚刚从美国回来,一位参议院的人士说,所有从中国来的船都是满的,而所有去中国的船都是空的。我想这是正常的,我们出口的商品是必须用船来运输的,但是你们卖给我们的金融、法律服务、软件等等,你们不用船运,而是由专业人士坐飞机带到中国来的。在未来可能会有两类国家:一类是知识的创造者,他们创造知识并且出口知识,还有一类是进口知识的国家。当然中国不想仅仅是进口知识……所以我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怎样缩短中国和其他国家在知识上的鸿沟。”
知识经济的来临凸显出知识在各领域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一个国家成败的关键因素将是它所拥有知识的先进性,而国家竞争力的来源则是企业在知识创造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决定一个企业未来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是它的知识创新能力。而这正是许多企业近年来大力推行知识管理并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2]的出发点,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实施和发展知识管理可以帮助它们填补和跨越与其他知识领先企业的知识鸿沟,打造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无论采取何种竞争战略,其核心竞争力总是来源于它所拥有和发展的某一领域的知识。Bill Gates认为:“在达尔文式的商业社会中,机构的知识管理质量帮助决定它感知变化和迅速响应的能力,因此决定了孰死、孰生或孰兴旺。”有鉴于此,迅速开展知识管理,将企业变成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家的共识。来自IDG的报告显示,在世界排名500强的企业中,已经有90%以上实施了知识管理。
然而,由于不同的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是不尽相同的,它们自身的发展方向、管理模式和知识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合本企业需要的知识管理就成为每个企业所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研究知识管理的学者普遍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问题,实施过程非常复杂。目前,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可谓洋洋大观,而在如何指导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实践方面的著作则相对很少。本书是作者在对知识管理理论文献和企业知识管理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自身在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的经验而写成的,旨在为企业提供一套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论,并通过对一些经典实施模式的介绍对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进行具体的指导。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宏观入手,介绍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目的是使读者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定义、作用、概念框架以及知识管理与知识工作者的关系等方面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法论。这个方法论是在全面系统干预元方法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知识管理系统方法论,主要包括需求调研与分析、知识管理战略、策略与目标设定、知识管理方案制定与实施以及实施评估与改进等四个阶段;第三部分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知识管理实施模式,主要包括实践社区、标杆学习、事后回顾和最佳实践等几种经典模式。
企业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本书所介绍的知识管理方法与模式是笔者综合知识管理领域内诸多学者的著作和经验,融合笔者在企业中的实际知识管理实践而写成的。由于水平所限,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以期使本书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
联系人:江文年
电子邮件:jiangwennian@hotmail.com。
江文年、孙丽娟、张敏、华宏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