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与量的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逻辑关联:一幅完整的“大画面”

许多读过我的书、上过我的课的人,这时可能会生出一些疑问:这里的 “20字诀”与哈默的 “未来管理”、零缺陷的 “品质哲学”以及 “品质文化变革过程”,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事实上,当它们连接在一起时,便产生出一幅未来品质 “行动纲领”图(见下图)——它通过三大关键行动(价值整合、教育赋能、行动契合)而有效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展示了一幅完整的 “大画面”。

价值整合。未来品质的关键,就在于外在商业价值引领与内在精神价值驱动、创造客户价值、分享企业价值;是一个发现、创造和分享价值的过程,也是一个识别、确定、传递、创造与满足客户需求的 “端到端”过程。这就是在创造一种机会——赋予那些既懂客户、又懂供应商、同时还懂业务过程的品质团队一种新的职责和定位,这就是在进行企业价值整合。换句话说,用价值引领,去修补灵魂;用随需应变,去释放潜能;用人人担责,去促进变革;用环环相扣,去平衡资源;用文化制胜,去重塑思想。

当然,要想真正把变革的核心策略落实到行动中去,就必须进行教育赋能。

教育赋能。我们一直认为,教育是管头脑的,而培训是管手脚的。对于文化变革来说,尤其是对于公司里面的决策者与高级管理干部来说,思想的共识,精神的准备,是怎么重视都不过分的。这就是为什么克劳士比先生在创立克劳士比中国学院之初,就明确地定义了我们是一家企业医院,而且是心脑专科医院,因为企业这台 “主机”病了,“芯片”出了问题,所以特别强调进行教育,尤其是品质哲学的教育。这种心智的教育或王阳明所谓的 “心上的工夫”,就是:用“一个中心”,赋予组织以灵魂;用“两个基本点”,去释放组织的潜能;用“三个代表”,去平衡组织的资源;用“四项基本原则”,去重塑组织的思想(具体内容见 “品质智慧之‘四性说’”)。

由此,便可能有效地将 “行动纲领”“核心策略”与 “品质哲学”进行有机的统一和融合。而这一切的责任的主体,毋庸置疑,目前依然还是最高层管理者,或者叫干部队伍。毛泽东的话依然是至理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行动契合。再次认真看图,就会发现:它其实是在应用一种结果倒推式的逻辑去展开整个过程——也就是说,“变革过程”是需要 “品质哲学”作指导的,否则难以产生有契合度的行动;而如果不能用 “品质哲学”对人员进行有效的心智教育与思维训练,则 “核心策略”基本上就会落空,成为纸上谈兵;而最终,一定要通过 “价值的整合”方可把所有的东西都通过 “行动纲领”加以落实,融入日常工作,并产生出实效来。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 “变革过程”中缺乏支撑架构和流程,就不会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如果缺乏 “品质哲学”的教育作驱动,缺乏明确的使命和目标,就会迷失方向,产生混乱;而如果 “核心策略”不能产生应有的动力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技能,就会缺少带头人,使人们产生抵触情绪,产生焦虑和挫折感。而如果不能进行价值的整合,开展有效的价值评估,推动组织中所有的人参与到变革之中,就不可能使人们产生归属感,从而得到最后想要的结果,也就会使得 “行动纲领”沦为一纸空文。

由此,我们又展开并得到了一幅有关 “行动纲领”中的四个关键要素的评估与验证图。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