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感思考力:直击本质、解决问题的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失去“个性思维”的四个原因

人们将他们独有的“妄想”转化为项目、业务和艺术作品时下意识采用的思维方法(即愿景思维),所得的产物,就是地下世界的“愿景工坊”。接下来,让我们从地下空间的顶部俯瞰整个工坊。

图1-6向我们展示了愿景思维的基本循环。“工坊”所采取的四个步骤,总结了造成我们无法在“自己模式”下思考的四个典型原因。

反言之,为了恢复思考的“自己模式”,我们必须将下面这四个缺失的环节补充完整。

①缺乏内在动机——妄想(Drive)。

②信息输入有限——感知(Input)。

③缺乏个性——重组(Jump)。

④产出能力低下——表达(Output)。

无法以“自己模式”思考的原因①缺乏内在动机

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因为必须做,所以不得不做”的事情。反过来说,“因为想做所以才做”的事情到底占多少呢?显然,这个百分比应该很小。更进一步地说,有些人甚至连“想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以及自己正在做某件事的“原因”都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根本不会想要以“自己模式”进行思考,也就是说,根本不会产生内在动机。

图1-6 愿景思维循环中的四个步骤

无法以“自己模式”思考的原因②信息输入有限

在这个时代,如果只是想单纯获取信息,几乎可以说是要多少有多少。因为新闻网站的内容推荐算法越来越精准,人们什么都不用做,“想知道的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获得信息这件事,一点难度也没有。然而,这些经过筛选后被送到你手上的信息,其实仅仅是“像你这样的人”想要的信息。这听起来可能很矛盾,但事实如此。你接受“为你定制的信息”的次数越多,你的思维与“其他人”同化的程度也就越高。

无法以“自己模式”思考的原因③缺乏个性

比如说,在社交网络世界,“点赞”这个功能可以将来自于他人的评价可视化。于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倾向于在社交网络上发表容易获得他人点赞的内容,因此网上的内容多是千篇一律。在新闻网站的评论栏中,多数评论者即便打算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最终还是发表为“好像已经有人说过的观点”。分享和转发是如此的容易,以至于我们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应该如何处理自己接收的信息。

无法以“自己模式”思考的原因④产出能力低下

这是最容易令人碰壁的原因了吧。在现代,如果人们只关注信息的输入量,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其增长,除了上文提到的新闻App和社交网络等工具,也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培训、参加研讨会等。但是,如果没有机会将学到的知识外化,“个性化的观点”就永远不会产生。我们缺少的是,能让我们向他人展示和发表自己所学知识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