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自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补充01.王朝难过三百年大关

前言:主要的三个问题,一是资源承载力有上限,二是既得利益阶层,三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问***,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回答说:行,这就是民主。那为什么少有寿命超过300年的王朝呢?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这一点有些像现在的智能手机,使用时间很难超过三年。时间一长,垃圾积累得多了,各种硬件也跟不上时代了。用的时候,各种毛病就都出现了。同样,一个王朝时间长了之后,人口增多,人地矛盾增大,各种利益阶层固化、盘根错节,也会让王朝被历史淘汰。

具体说来,首先是资源承载力的问题。在中国的版图内,宋朝以前,人口极盛时,大致也就是五六千万人口。每当此时,内部往往就会爆发各种天灾人祸。毕竟人口压力大了,无立锥之地的人就越来越多了。而中国古代又是传统的农业社会,除了农业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产业能够吸收这么多的人口。

此时,资源的承载能力已经到了极限,人与自然的矛盾一触即发。于是当旱灾、洪涝、蝗灾等自然灾害爆发之后,这些没有恒产的人,便会立刻面临死亡的威胁。于是在野心家或是雄心壮志者的带领下,他们便会掀起一波造反狂潮,加剧灾害的影响范围与程度。比如明朝崇祯皇帝在位时期就是这样,以陕西为代表的北方地区,遭遇了连续十多年的天灾,使农民起义一波接着一波。

这和当政的统治者是否英明,关系不是很大,毕竟明君在位,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不得不说,明君要靠文治武功来加冕,无法力挽狂澜,开创中兴之治的皇帝,自然与“圣君明主”的称号无缘。所以有时便给我们一种错觉,好像一个王朝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皇帝昏庸。可是如果把责任推到了一个人身上,情绪有了发泄的出口,便会忽视制度上的问题。尤其是一个新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最容易疏忽大意。

资源与人口的矛盾这一问题,处理起来,时间长、见效慢,特别费神。在能处理的时候,大家感觉没到那个地步,时机不好,犯不上改革。等到大多数人都觉得需要改革的时候,改革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

其次,是既得利益阶层问题。每当提到既得利益阶层的时候,都感觉这是一个贬义词,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但这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现实。的确,当手中的枪杆子够硬的时候,可以将这群人通通消灭,但是随后自己内部的战友也会发生分化,占据这些位置。汉高祖手下的老弟兄们,出身贫寒,但在推翻秦国贵族之后,也成了大汉朝的新贵。

明太祖农家出身,推翻了骑在汉人身上,作威作福的蒙古人。但他的子孙,老战友的子孙,他的儿子朱棣手下靖难功臣的子孙,却不复先祖之勇,成了欺压百姓的明朝宗王、勋贵子弟。曾经占据这些位置的人被消灭了,但这些位置依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王朝更替,更像是孙悟空所说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姓刘的地主,打败了姓嬴、姓项的地主,但大多数人还是以前的佃农身份。老瓶装新酒,里面的酒还是旧形状。

当国家财政出现严重问题,急需改革之时,这把刀砍向哪里呢?往往是那些没有发言权的穷人。但从这些人身上是收不到多少税的,无法改善财政环境,只能苟延残喘。即便这样,也会让很多贫苦百姓走上绝路。所以如果不在开国之时,就限制这个阶层的力量,到了王朝的中后期就很难改善了。毕竟,砸碎旧秩序后的重建,比推倒自家房子盖新居,要容易一些。

第三,国家内部各个地区,参政议政的权力,与科举考试的成绩密切相关。在文教兴盛的江浙地区,一个县的进士人数,多过北方一府,甚至一省的人数,都是有可能的。如此一来,无法在中央朝廷发声的贫穷落后地区,不仅与好处无缘,还要承担更加繁重的赋役。如此一来,一方面容易让地方与中央离心,另一方面也容易将矛盾,在局部地区集中化,将该地变成一点就着的火药桶。

以上就是主要的三个问题,一是资源承载力有上限,二是既得利益阶层,三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