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诉年迈老臣开缺 诛敌寇义士殒身
庚子巨变,列强攻破北京,两宫鼠窜,急命李鸿章议和,列强要求将已革山西巡抚毓贤处死,电文到时,毓贤与已革山西布政使李廷箫发配新疆,正行至兰州,李廷箫自知难免一死,从容饮鸩自杀,死前畅游兰州,行至左文襄公祠,泪如雨下,写下长联,慨然曰倘有左公,岂能让群丑辱国,今借其联,再观左公之伟业:
经济足匡时,筹楚饷、克杭城、平粤寇、底定关陇回疆,尽瘁江闽,先幕后官,遍历艰苦成铁汉;
诗书能报国,精天文、熟地理、详水利、谙练吏才兵略,兼通洋务,出将入相,不求温饱是真儒。
光绪廿六年四月廿六日,诏命谭钟麟留京当差,赐紫禁城骑马,实授李鸿章为两广总督,谭公随即搬入湖湘会馆暂居,亲见京城已是乱象纷纷,载漪、载勋、载濂、刚毅、崇绮、启秀、英年、徐桐、李秉衡、张汝梅、毓贤等宗亲、勋贵以及满汉重臣皆鼓吹借义和团抵御西洋,以为可以获胜,许景澄、袁昶等大臣则持反对意见。原来义和团起源于山东冠县梨园屯,该处早在同治年间就因教堂与玉皇庙争地而屡起事端,光绪廿三年威县赵三多率各地梅花拳民三千余人齐集梨园屯,攻打教堂,遭官府弹压,赵三多遂成立义和拳,竖起“替天行道,扶清灭洋”的旗帜,集结梅花拳、红拳、大刀会、红灯照、金钟罩、铁布衫等组织,崇关圣、赵子龙,广招徒众,练拳习武,贫困无业者多有加入,一时声势大张,当时山东巡抚李秉衡出身清流,因甲午威海战役不利,痛恨洋人,遂默许之,曹、单二县闹教杀人事件后,虽出兵弹压,但仍主张惩首解从,继任者张汝梅更是同意毓贤提出的“化私会为公拳,改拳勇为民团”的主张,试图招抚义和拳,也就有了义和团的称谓,彼时德军强占胶州湾之事更使矛盾激化,毓贤则从光绪五年即为官山东,二十余年,自同知直至接任张汝梅出任巡抚(期间曾短暂改任他省),自称熟知当地民情,大呼民心可用,有意助涨拳民声势。上年底,清廷迫于各国交涉,命强硬派袁世凯取代毓贤镇压义和团,团民奔出山东,沿直隶北上,蔓延京城,遂成燎原之势。
转眼已是五月初四,这日慈禧太后于颐和园召见,一番官样俗礼自不可免,赐了座,又赏端午节备下的点心来尝,谭公吃了两只小的,便漱了口,连连夸赞,只听太后叹道:
“这洋点心吃着蓬松可口,真是好东西,你说他们做做这些,弄弄电灯电报的,同咱们大清好好生意,和和气气的有什么不好,非要来传什么洋教,弄得现今家门儿口都乌烟瘴气的,他们又讨着什么便宜了么?”
“回太后,老臣听说洋人控制印度、爪哇等国,就是凭着传教,故而他们每次与我大清立约,都书传教之权,我天朝百姓不愿受其控制,必有抗争也,而今拳民兴起,就是为此也。”
朝廷略尽绵薄之力,此次也是运气不坏,武卫右军于开战前进驻德州,未与洋人接战,否则以左、中、前、后四军战绩,右军恐亦难免矣。”
“慰廷以为我军何以不堪一击?果是器具不够精良乎?”
“也不尽然,各军枪炮购自西洋,多是新产,并不落后,然据愚侄所知,彼等毫无战法可言,士兵疏于训练,只知托平乱打,更有甚者,有些兵士宁肯带竹烟枪、油纸伞、扇子等物都不肯多携武器弹药,故而一触即溃,溃不成军也。”
“老夫常听众人夸赞慰廷所练新军,武卫右军定不致如此也。”
“愚侄不敢夸口,但于军纪战阵方面,还是略有心得,接阵绝不致如此。”
“那与洋人堪为一战否?”
“倘兵员相差不大,有的一战,但武卫右军总才一万人,洋人四倍于我,故而彼时接战,绝无胜机也。”
谭公点头道:
“老夫觉得,慰廷日后定要更为朝廷倚重,以多练新军也!”
一年多后,李鸿章病逝,袁世凯果然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编练六镇,最终演变成北洋军阀,左右了清末民初中国十数年之进程,史书备载,亦不多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