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猜灯谜
元宵节里,猜灯谜亦是常见的一种文娱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和表示自己的高雅,在游说各国君主时,往往采用隐喻手法,巧妙影射,寓以深意,收到了良好效果,这种“隐语”便是谜语的最初阶段。三国时,猜谜盛行。到了南宋谜语开始变成元宵节里的游戏方式。人们将迷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上,供人猜测,于是灯谜开始流行。
猜谜变成灯谜,传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有个财主,姓胡,他横行乡里,嫌贫爱富,看人行事,人们称之为“笑面虎”。他见了比他穿得好的人,拼命巴结;见穿粗衣破衫的人,则想置之死地。一天,有一穿戴华丽的李才来到胡家,开口要借银10两,胡财主立即给与。接着有一穿着较旧的王少,向胡财主索借粮食。但被财主赶出了大门。王少决定教训一番“笑面虎”,便在元宵之夜扎了一个又大又亮的花灯,信步提着来到财主门前,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两眼圆睁,忙呼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堆着笑脸说:你犯疑了,我的四句诗是一个谜语,谜底是“针”,气得笑面虎直瞪白眼。这事传开后,不少人从此就把谜语写在灯上了。
灯谜多用成语或诗句,如“人在人情在”(打一诗经句)——“逝不相好”。又如“草船借箭”(打一成语)——“众矢之的”。
灯谜写好,应在谜面上注明用什么格,以提示猜谜者。如千秋格(谜底限两字)、卷帘格(谜底三字以上)、谐音格等等。
猜灯谜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善于联想,巧思巧辩,所以善猜灯谜也就成了聪明智慧的标志,《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个制谜猜谜的高手,她的天资聪慧,就在猜谜的一颦一笑间显露无遗了。
不过,象《红楼梦》中那样众人围坐于火炉边,猜谜行令,喝酒取乐,如此闲趣在现代人已经是越来越难得了,就算是元宵节闹花灯,大家也不太有闲心去冥思苦想一则灯谜,何况人也太多,灯会只能随着拥挤的人流看看热闹,就是有猜谜的地方,也容不得你停下来,慢慢的猜,后面的人早就把你踩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