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乡情:正在消失的民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春节

春节曾经是中国人生活中最华丽的篇章,男人们走亲访友,聚宴豪饮,酒席从初一一直摆到十五,街上就天天可以见到醉汉,东倒西歪唱歌,手舞足蹈骂人。平时深居简出的女人们也走出深闺,浓妆淡抹,插红戴绿,招惹得蜂浪蝶狂。更有那些天性好热闹的孩子们,刚进腊月门,就一天到晚地放鞭炮,把节日的光景渲染得淋漓尽致!

甚至连民俗学家也已无法考证春节的来源,但可以肯定,春节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农夫野老,择地而居,顺天而作,春耕秋收,夏舒冬敛,自然的轮回就决定了他生命的节律。节日,就是这种节律的体现。

农人靠天吃饭,适宜耕种的时间有限,最后的收成更是有限,所以时时处在饥饿的恐惧之中。节俭,就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美德。

但人生而有欲,追求口腹声色之乐,既为人情所不可免,也是生活延续的必要,年节之日的放纵和狂欢,正是对匮乏与节制的苦日子的补偿。一般的中国家庭,平时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过一个丰衣足食的春节。即使穷困如杨白劳,大年三十也要给喜儿扯上二尺红头绳,那过年的日子因此也仿佛被扎上了红头绳,打上了美丽的记号。因为有了春节,一年三百六十日才不再是无尽的劳役和绝望的轮回,平淡的岁月才有了秾艳的意味。在古文字中,“年”字象征沉甸甸的禾穗。

春节既然与匮乏经济密不可分,那么,当我们的经济终于进入过剩时代,春节,也就丧失其存在的基础了。童谣唱道:“新年好,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噼里啪啦放鞭炮。”但当人们天天都能穿新衣戴新帽了,鞭炮也被视为陈规陋习而遭到革除,过年,还有什么好处能让人牵肠挂肚的呢?

我们终于可以天天像过年了,却突然发现,节日的缺失,让生活进入另外一种匮乏:不再有祈盼与等待,铺垫与盼望,高潮与结局,岁月成了冗长单调的平铺直叙。这也就是“后现代”吧——没有中心也没有界限,没有了轮回,没有了命运,没有了时间感和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