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上的香港:1950's-1990's游乐时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CHAPTER ONE

說到五十至九十年代的香港島,你最懷念的是可堪回味的殖民地色彩建築,還是當時進入填海發展年代的嶄新地標?

北角‧一九六○年代

英皇道向來都是此區最繁盛之處,區內住了很多上海人,有「小上海」之稱。畫面中間的「皇后飯店」是著名食店。當年這一帶是住宅區,如今商場、寫字樓、工業大廈林立;位於同一街道的華豐國貨、新都城百貨分別於六十及七十年代開業,至今位置不變。

天后‧一九六○年代

從興發街向西邊遠眺維多利亞公園、銅鑼灣百德新街和避風塘一帶。中間的白色建築物是銅鑼灣裁判司署,大樓內有裁判法院和多個政府部門,一九八七年初拆卸,並在一九八九年重建為現在的栢景台。

大坑‧一九八○年代

胡文虎花園(又名「虎豹別墅」)位處大坑半山,是香港早期的旅遊景點,對本地人和遊客都很有吸引力。特色是園內有大量與中國傳說有關的建築和景觀,當中以虎塔和「十八層地獄」壁雕最著名。壁雕描繪了落油鑊、勾脷筋等場景,宣揚惡有惡報的觀念。現時花園只餘下最左方的建築物,其餘已拆卸並改建為豪宅「名門」。昔日維多利亞公園只是一片空曠的草地,視野廣闊;園內只設置了長椅和涼亭,並不像今天有許多設施。左方為百德新街,八十年代推出「食街」,各式各樣的食店開設其中,非常熱鬧。六十年代大丸在此營業,是香港第一間日資百貨公司。

此紀念相片套裝把黑白照片以人手上色,是當年的旅遊產品。幾十年後重看,別有一番風味。

銅鑼灣‧一九六○年代

昔日維多利亞公園只是一片空曠的草地,視野廣闊;園內只設置了長椅和涼亭,並不像今天有許多設施。左方為百德新街,八十年代推出「食街」,各式各樣的食店開設其中,非常熱鬧。六十年代大丸在此營業,是香港第一間日資百貨公司。

銅鑼灣食街的火柴盒,印有多間餐館的電話。

日資百貨公司大丸於一九六○年開業,一九九八年結業。

銅鑼灣‧一九五○年代

維多利亞公園游泳池於一九五七年啟用,是香港首座公共游泳池。游泳池設有主池和兒童池,除了開放給市民游泳、消閒,也用作舉辦游泳、跳水、水球等比賽的場地。當時游泳池周邊沒有其他設施,只有一望無際的草地。

銅鑼灣‧一九五○年代

銅鑼灣怡和街的電車迴旋處。畫面左邊是鳳城酒樓,中間最高的建築物是豪華戲院(現在鼎泰豐的位置),右邊是樂聲戲院。銅鑼灣當時有六七間戲院,現在只餘下總統戲院(迷你型)。

昔日的戲票和戲橋(故事大綱)

看電影是當年非常普及的娛樂,怡和街兩面有樂聲戲院和豪華戲院。

銅鑼灣‧一九五○年代

銅鑼灣怡和街。左邊的紐約戲院是當時的首輪戲院,專門放映大片和新上映電影,亦是銅鑼灣的地標,原址位於現在的銅鑼灣廣場一期。當年的美國水兵每逢放假都會選香港為度假地,鄰近的灣仔為著名紅燈區,吸引水兵前往。妓院一般設於樓上,為了方便辨識和避免客人誤闖民居,會特意把門牌號碼(number)寫得很大,因此當時人們把接待洋客的妓女居所稱為「大冧巴」。

銅鑼灣‧一九六○年代

交通繁忙的高士威道,馬路上單層巴士、汽車、電車熙來攘往。右邊綠色圍牆內就是維多利亞公園。從畫面可見,當時山上的房屋不多。

銅鑼灣‧一九七○年代

銅鑼灣怡和街,半世紀以來都是時尚消費地標的所在地。畫面左邊是興建中的三越百貨,現時已改建為這區最新落成的希慎廣場;右邊是昔日著名的紐約戲院。

銅鑼灣‧一九七○年代

銅鑼灣避風塘一帶的景色,中間可見海底隧道港島出口。隧道於一九七二年通車,但這裏仍然感覺悠閒,交通也不算繁忙。海底隧道拉近了港島和九龍的距離,以前人們會以夜深渡輪停航作為不歸家的理由,自從有了隧道及隨之投入服務的通宵巴士和小巴,人們便再不能以此為不歸家的理由。

銅鑼灣‧一九七○年代

銅鑼灣避風塘是遊艇和漁船停泊之處。這裏有提供飲食的船艇,入夜後食客可在此享受「避風塘炒蟹」和艇仔粥。一九五○年避風塘被填平,建成維多利亞公園,新的避風塘遷往維園道對開的現址。

跑馬地‧一九六○年代

沿着跑馬地山光道直上,會看到寶覺學校(左)和東蓮覺院(右),它們都在一九三五年建成。東蓮覺院由何東夫人張蓮覺出資興建,名稱由夫婦二人的名字組合而成。它是香港島首間佛教寺院,屬於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灣仔‧一九六○年代

禧廬位於半山司徒拔道,約建於一九三七年,一九七八年改名為景賢里,是一座古意盎然的嶺南大宅。它的建築風格糅合中西特色,「無綫」劇集《京華春夢》曾在此取景。

灣仔‧一九五○年代

海軍俱樂部(China Fleet Club)位於灣仔海旁,一九三四年建成,前身是皇家海軍駐港餐廳(Royal Naval Canteen),當時許多皇家海軍水兵上岸後會前去消遣。俱樂部鄰近軍器廠街灣仔警署,右下方的白色圓形建築物便是警署的站崗。俱樂部現址已改建成高二十六層的大廈,最初曾命名為海軍大廈,二○○○年改名為美國萬通大廈。

灣仔‧一九七○年代

前身為香港大舞台的合和中心於一九七六年落成,當時是全港最高的建築物,連地庫和地面共有六十六層。排名第二的是一九七二年落成的康樂大廈,高五十二層。合和中心呈圓柱型,建築很有特色,升降機位於大廈中間,商店和寫字樓都圍繞着升降機分佈。

灣仔‧一九七○年代

合和中心第六十二層設有旋轉餐廳,與富麗華酒店、胡社生大廈為香港三大旋轉餐廳。當時灣仔一帶仍未發展,旋轉餐廳景觀十分開揚,客人可以一邊用餐,一邊欣賞維港的美景。雖然消費很高,卻是一種特別的體驗。

灣仔‧一九七○年代

灣仔海旁一帶的景觀。長期以來灣仔只有一條大路,就是畫面左方的告士打道。這一帶後來不斷填海,新填地尚未發展,只有電訊大廈屹立在此,於是政府暫時把空地撥作工展會的場地。後來工展會遷往添馬艦、維多利亞公園等地舉辦。電訊大廈位於香港藝術中心旁邊,周邊的空地已建成稅務大樓、新鴻基中心、華潤大廈、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和金紫荊廣場,今天已是繁華的商業區。

灣仔‧一九九○年代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和鷹君中心一帶。一九八九年「會展」第一期開幕,英國皇儲查理斯王子和王妃戴安娜蒞臨剪綵。有見於展覽及會議場地需求龐大,政府於是陸續擴建「會展」第二期和第三期;外型有如飛鳥展翅的「會展」第二期於一九九七年開幕,是香港的地標之一,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參觀。

中環‧一九六○年代

今時今日被名店和新式地標環繞的皇后像廣場,六十年代尚保存着富殖民地色彩的建築物,如最右邊的太子行(太子大廈的前身)和中間的立法會大樓(從高等法院、立法會大樓到終審庭,經歷了不少變遷)。畫面亦可見三間發鈔銀行,左起為中國銀行(建於一九五○年)、匯豐銀行(建於一九三五年)和渣打銀行(建於一九六○年)。左上角為興建中的希爾頓酒店(現在的長江中心)。

中環‧一九六○年代

一九六三年落成的希爾頓酒店,一九九五年拆卸,現在已經變成長江集團中心矗立之地。這裏當年有不少明星入住,也有很多歌星和外國樂隊曾在酒店二十七樓的「鷹巢廳」表演,吸引不少名流巨賈到來。

中環‧一九六○年代

中環干諾道中。遠處是位於中環心臟地帶的文華酒店(一九六三年落成),在六十年代已非常著名,酒店環境氣派不凡,消費高昂,是下午茶勝地。在它左邊的是第二代的香港會所,旁邊的是水星大廈(大東電報局所在);而在它右邊的是一九六二年落成的大會堂。

中環‧一九六○年代

中環遮打道。右邊的是第二代香港會所(第一代建於一八四六年,位於皇后大道中,即現在的娛樂行),於一八九七年遷往此處,規模擴大了不少,它是專為歐陸人士而設的高級會所,入會審查十分嚴格,需要原有會員的推薦。其以石材建成的典型英式建築風格,與左邊於一九六二年落成的香港大會堂(第二代),形成強烈的新舊對比。

中環‧一九六○年代

大會堂內有市政局轄下的設施,如婚姻登記處、圖書館、展覽館等。當時的城市規劃很有系統,大會堂高座(演奏廳、展覽館等)和低座(音樂廳及劇院)位於天星碼頭附近,旁邊有配套的停車場,以及紀念二次大戰期間為國捐軀的軍民的紀念花園。香港藝術節多年來都在這裏舉行,後來因人數太多,部分活動移師香港文化中心舉行。

中環‧一九五○年代

中環海旁一帶。畫面中是昔日的卜公碼頭。一九六五年因填海而被拆卸,其鋼篷頂先移往黃大仙摩士公園用作涼亭的上蓋;二○○五年再重置於赤柱,命名為赤柱卜公碼頭。

中環‧一九八○年代

不知有多少人會記得這個臨時噴水池和休憩區?它們位於交易廣場對開的填海地區,八十年代末已不存在。現時國際金融中心前方的中西區海濱長廊,當時還未興建。

中環‧一九七○年代

七十年代的港島海岸線景觀。當時的添馬艦仍是軍事用地,對開一帶還未填海。由添馬艦向西望,右上角可見上環的海邊正在填海,海岸線由威爾斯親王大廈(現在的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移至國際金融中心二期;畫面右下方大部分海洋現在已變為土地。

中環‧一九七○年代

這裏就是現時港鐵香港站、國際金融中心和四季酒店的位置,填海前原址是一九三三年啟用的統一碼頭,它曾是一個熙來攘往的海上交通據點,使用過「汽車渡輪」的一代人,印象必定更為深刻。它於一九九四年停用並拆卸,原有的航線遷往中環碼頭。由統一碼頭向東望,鶴立雞群的建築物是七十年代全港最高的康樂大廈(現在的怡和大廈),特色是圓形的窗戶。

中環‧一九七○年代

統一碼頭的汽車渡輪往來於中環與佐敦道碼頭,碼頭背景是消防局(現在的恆生銀行總行)。在未有海底隧道(一九七二年通車)之前,人們只能用這個方法渡海,或於北角碼頭乘船往紅磡。

中環‧一九五○年代

建於一九二五年的皇后戲院是中環首輪戲院的代表,對面是齊名的娛樂戲院。皇后戲院最早期只有兩層,一九五八年重建成高十三層的陸海通集團大廈,有戲院、商場和寫字樓,夏蕙夜總會位於大廈地庫。雖然皇后戲院已於二○○七年九月三十日結業,現在仍有的士乘客改不了口,會對司機說:「皇后戲院有落。」左下方的安樂園雪糕,當年是深入民心的地道品牌。

中環‧一九六○年代

砵甸乍街(以第一任香港總督砵甸乍命名)位於中環,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街道。它連接荷李活道和干諾道中,由於其中一段相當陡直,人們於是用石塊鋪砌地面,方便行走,街道亦因而有了「石板街」的別稱。在香港島眾多斜路中,這一條可說是最有名。一直以來,「石板街」都由兩旁的小店構成,面貌多年不變。

中環‧一九七○年代

這裏是鴨巴甸街與皇后大道中的交界處;鴨巴甸街往上是堅道,地標有孫中山紀念館。這一帶民居較多,環境比較寧靜。畫面右邊的老九章綢緞莊樓上是襟江酒家(有綠色佈置的建築),亦即第二代蓮香樓的位置。後來蓮香樓遷往威靈頓街現址,已是第三代。

山頂‧一九八○年代

從山頂爐峰塔俯瞰。畫面右下角的停車場現已變了山頂廣場(The Peak Galleria);建築物也和現在不同,現為凌霄閣,前身為老襯亭。

山頂‧一九八○年代

步出山頂纜車站後左轉,便會到達獅子亭,在此可盡覽足下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景色。獅子亭為中式建築物,對外地遊客有一定的吸引力,可幸多年來轉變不大(一來沒有需要,二來欠缺經濟效益)。畫面近中間位置最高的那幢建築物是康樂大廈。

山頂‧一九六○年代

想當年上山頂是一項高消費的活動。纜車票價六毫,而當時白領的月薪約為百多二百元,非一般人捨得花費。因此遊人都會細意打扮,隆重其事。從半山向東望,右邊是北角區,海岸線明顯與現在不同。

半山‧一九五○年代

植物公園於一八七一年建成,是最早期不用收費、開放給公眾的公園。黑白圖片攝於五十年代,彩色圖片則攝於六十年代,噴水池見證了園內和周遭景物的變遷。一八四一至四二年園址曾用作總督官邸,因此公園雖然在一九七五年易名為香港動植物公園,但至今仍有不少人稱之為「兵頭花園」(「兵頭」是總督的俗稱)。

半山‧一九六○年代

半山‧一九六○年代

遊人一雙一對在「兵頭花園」(現名香港動植物公園)欣賞維港景色,悠然自得;前來的多為夫婦,年輕情侶較少。當時海岸寬闊,船隻往來也不如現在頻繁。畫面下方是中環的銀行中心地帶,最突出的三座建築物從左至右為渣打銀行、匯豐銀行和中國銀行。

上環‧一九六○年代

還記得俗稱「大笪地」的「平民夜總會」嗎?這裏日間是巴士總站,晚上巴士駛走後,便是平民消費的集散地。人們會來這裏吃著名的炒蜆、炒蟹,看唱歌表演。畫面中間的白色低矮建築物為海關,現址已改建為信德中心和港澳碼頭。

香港仔‧一九六○年代

在香港眾多漁港中,香港仔對遊客特別有吸引力;不少著名電影,如《蘇絲黃的世界》,都在這裏取景。從前它是較為特別、另類的飲食場所,以海鮮馳名。畫面中的街道鄰近香港仔大街,停泊在岸邊的太白海鮮舫相當有名。現時大街上的商店多已改易,與海產無關,多數售賣日常必需品;香港仔亦已成為國際化的旅遊景點。

香港仔‧一九八○年代

香港仔珍寶海鮮舫夜景,它在海鮮舫中是最新、最大的一艘,是遊客必到的勝地之一。遠處是鴨脷洲發電廠;現在附近多了公園,有休憩用地和康樂設施。

珍寶海鮮舫於一九七六年開業,圖為海鮮舫內的盛況。

珍寶海鮮舫和沙田畫舫的火柴盒

香港仔‧一九八○至九○年代

海洋公園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落成,座落在黃竹坑,是市民和遊客遊玩的好去處。公園在八九十年代變化不大,後來漸漸淘汰和更換一些已不合時宜的遊樂設施。如今海洋公園有很多嶄新設施,如香港老大街、夢幻水都、動感天地等,每年仍然吸引大量遊人前往,與二○○五年落成的迪士尼樂園分庭抗禮。

香港仔‧一九八○至九○年代

海洋公園裏的海洋劇場當年極受歡迎,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遊人可以在此欣賞海豚、海獅、殺人鯨等海洋生物的的精彩表演。其中殺人鯨海威是海洋劇場的明星,一九九七年病逝時不少人都感到不捨。

淺水灣‧一九五○年代

淺水灣酒店外觀和從酒店往外望的景色。它是五十年代少有的高尚酒店,也是下午茶和聚會的熱點,出入的多是商賈、名人、明星。由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傾城之戀》也在這裏取景。酒店於一九八二年拆卸,一九八九年重建為影灣園時保留了原來的建築風格,外觀與昔日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