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針灸
針灸是中醫治療疾病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是指通過刺激人體體表的腧穴、經絡來激發人體經絡系統,以調節氣血運行、調整臟腑功能活動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在古代,有不少關於運用針灸治療類似腫瘤疾病的記載,例如在《針灸甲乙經》中有關於用針刺治療類似食管癌、賁門癌的記載:「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在《外科正宗》有關於艾灸治療類似唇癌的記載:「初起及已成無內症者,用麻子大艾炷灸三壯……日久漸消。」近年來,運用針灸治療腫瘤亦日趨廣泛。據現代醫學研究所得,針灸療法可以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使瘤體縮小或消散、抗放化療後的副作用、緩解癌性疼痛和改善臨床症狀等。
一、中醫針灸治療腫瘤的機理
針灸實質上是對機體的一種良性調節,調節經絡氣血,調節臟腑陰陽,對機體可起補虛散寒、固陽固脫的作用。
❶調和陰陽 ❷疏通經絡
❶ 調和陰陽
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人體各種組織和臟腑的活動能保持平衡。但當正氣虛損,邪氣乘虛侵入,陰陽平衡受到破壞時,人體便會產生疾病。例如中醫學認為腫瘤的形成主要是正氣虧虛,邪氣乘虛而入,使人體陰陽氣血失調,經絡阻滯,痰濕、瘀血凝結在臟腑、經脈,日久形成腫瘤。而針灸治療腫瘤,是通過針刺或艾灸刺激一定的腧穴,以調和陰陽氣血,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一方面使患者的臨床症狀得以緩解,另一方面使腫瘤穩定、縮小或消散。如《靈樞•根結》中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
❷ 疏通經絡
經絡在內連屬於臟腑,在外連屬於筋肉、皮膚,所以《靈樞.海論》曰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即經絡是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的通路,具有運行氣血,溝通機體表裏上下和調節臟腑組織活動的作用。在正常情況下,經絡「內溉臟腑,外濡腠理」,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但當機體經絡氣血功能失調,出現氣滯血瘀的情況,破壞了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就會引起許多病變。而針灸可以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
二、中醫針灸治療腫瘤的使用方法概述
針灸,是指針刺和灸法兩種方法,而臨床上較常見的有毫針刺法和艾灸法。
毫針刺法,是指用金屬針具刺入人體體表腧穴,並配合一定的手法,或補或瀉,或平補平瀉,以刺激經絡,調整氣血運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此法對治療腫瘤有疏通經絡、活血散瘀、行氣解鬱的作用。臨床多用於免疫力低下、有放化療副反應及癌性疼痛的患者,以及其他晚期腫瘤見虛損症狀明顯的患者。
艾灸法,是指透過燃燒艾條或艾柱,利用灸火對人體經絡、腧穴進行溫熱刺激,以溫通經絡、溫運氣血。此法對治療腫瘤有溫散破堅的作用,而且灸法的溫補強壯作用可以增強患者的體質,提升其抗病能力。臨床多用於免疫力低下、白血球減少的患者,以及晚期腫瘤正氣明顯虛損的患者。
三、中醫針灸治療腫瘤取穴的原則
中醫運用針灸治療腫瘤時,會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通過辨證論治,按照患者的體質、腫瘤的部位、病性等不同特點,並根據經絡氣血的主治功能,而選擇針刺或艾灸,或針灸並用,以及運用何種手法以刺激穴道。
❶辨證取穴 ❷對症取穴
❶ 辨證取穴
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病情等方面辨證選穴,例如表現為虛證的患者,可取足三里、關元、氣海等穴,手法以補法為主。
❷ 對症取穴
根據患者的主要臨床症狀,取某些特效穴位進行治療。如化療所引起的噁心、嘔吐,可取內關穴;如腫瘤發熱可取大椎、合谷、曲池等。
四、臨床常見症狀及常用針灸穴位
❶發熱:毒熱薰蒸 ❷痙症:氣血不足 ❸脫證 ❹痛證
❺放化療時出現的副反應
❶ 發熱:毒熱薰蒸
治宜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以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位為主,如合谷、曲池、內庭、外關、曲澤、委中等穴,喉痛加少商、天突;肌膚丹痧加血海、膈俞。以上穴位可以宣通三焦氣機,散風熱,委中點刺出血能清血分熱而排鬱毒。
常用穴:大椎、曲池、少商、合谷、內庭、曲澤、委中等。
❷ 痙症:氣血不足
臨證所見,形體消瘦,神疲,頭暈目眩,自汗氣虛,肢體搐弱手抖動,咽乾口燥,舌淡無津,脈細。治宜益氣養血,滋陰解痙,選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之穴為主,如合谷、手三里、足三里、血海、三陰交、肝俞、脾俞等穴。手足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取手三里、足三里、血海、三陰交補氣血,脾俞促脾生血,肝主筋而藏血,脾胃可養肝而調筋,筋潤則痙止,合谷亦有祛風解痙的功效。
❸ 脫證
脫證是亡陰亡陽為主症的一種急症,大病久病之後,氣血虛弱,精衰,凡心、脾、肺、腎功能衰竭均可歸脫證範疇。面色萎黃、呼吸氣微、頭暈目眩、汗出如珠、手撒肢冷、血壓下降、神疲嗜卧、神志恍惚、二便失禁,舌淡紅,脈細欲絕,治以養氣養血,補虛固脫,取穴以任、督二脈為主,如氣海、關元、百會、內關、足三里,出冷汗者加大椎、命門、三陰交。氣海、關元同屬任脈居下焦,氣海是人之氣匯聚之處,關元為元陰元陽交匯處,灸之可振奮元陽,百會為督脈要穴,升陽氣,調神醒腦,與任脈相配,有交通陰陽作用。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絡三焦調血脈,養神定志,調和內外;足三里為強壯補穴,可益氣養血。
❹ 痛證
針灸鎮痛的機理是針刺穴位,使中樞神經系統的不同部位釋放不同的遞質,這些遞質中有的是有加強鎮痛作用,有的呈拮抗關係,而針刺鎮痛效果就是這些遞質在中樞不同的部位共同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結果。腦內嗎啡樣物質的釋放和外用5-HT (5羥色胺)之間關係密切,而5-HT是實現針刺鎮痛的重要元素。針刺原理在臨床上或實驗中均有鎮痛作用,尤記得1965年我大學畢業在北京胸科醫院實習時,曾觀察針麻開胸切肺的大手術。在三個多小時的開胸手術中,是用針灸實施麻醉,全過程沒有使用一滴麻醉藥,病人神志清醒,我們還不時與他講話,而他都能對答如流。輸液管不停地將血液輸進病人的身體,而病人神志清醒,表情安祥自如,毫無一點痛苦的樣子。當時我看到暴露在外的心臟在不停跳動,我的心情非常激動!感慨、驚嘆針灸實為中醫學的瑰寶,我一定要繼承並要發揚光大。
❺ 放化療時出現的副反應
病人進行放化療時常會出現副反應,以下為常見的副反應。
⑴ 噁心嘔吐
常用穴:內關、足三里等。
⑵ 腹瀉
常用穴:天樞、大腸俞、足三里、上巨虛等。
慢性腹瀉配合艾灸關元、命門等穴。
⑶ 便秘
常用穴:支溝、陽陵泉、大橫等。
⑷ 失眠
常用穴:神門、內關、三陰交等。
⑸ 水腫
常用穴:水分、氣海、三焦俞、足三里等。
⑹ 眩暈
常用穴:百會、氣海、足三里等。
五、針灸的補虛作用
臨床上,由於腫瘤患者多以虛證為主,因此常選取具有扶正作用的穴位,例如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以益氣養血扶正,而針刺手法則多用補法,或灸法,以扶正固本,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臨床症狀,並可舒緩癌性疼痛。
六、針灸注意事項及禁忌
❶ 注意事項
⑴ 當患者身體虛弱、飢餓、大汗出、大吐瀉、大出血、過份精神緊張時,針刺手法不宜過強,並儘量選取卧位進行針灸治療。
⑵ 因腫瘤患者多以正虛為主,治療時刺激不宜過大,手法宜補,或平補平瀉。
⑶ 於治療過程中,需時刻留意患者的情況,觀察病人的神情變化。
⑷ 選取穴位時禁止直接針刺腫瘤部位,以免造成轉移或擴散。對於局部壓痛點要進行鑒別診斷,以免誤將腫瘤轉移部位作為阿是穴針刺。
⑸ 對於實證、陰虛發熱者,一般不宜使用灸法。
⑹ 使用灸法時,以皮膚溫熱、潮紅為度,注意不要燙傷皮膚。
❷ 禁忌
⑴ 小兒囪門未合不針。
⑵ 有出血、血小板過低、皮膚敏感、濕瘡、疤痕,或腫瘤部位不宜進針。
⑶ 胸腔、背部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心臟擴大、肺水腫者不宜進針。
⑷ 若出現胸痛、胸悶、心慌氣短、呼吸不暢或心跳加快、面色紫紺、汗出、血壓下降休克時,應停止針灸,儘快急救。
⑸ 對膀胱尿瀦留者,在針刺少腹部腧穴時要掌握針刺方向、角度、深淺,避免刺傷膀胱等內臟,以防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