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汝玲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認識癌症

1 中醫對腫瘤的認識

在沒有顯微鏡、細胞組織學、病理學、解剖學的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在處理疾病的實踐過程中認識到腫瘤等各種疾病,並且相當精闢地指出腫瘤的性狀。由此可見,中醫認識腫瘤的歷史源遠流長,而關於腫瘤的描述和記載遠在公元前的殷周時期已經出現。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關於「瘤」的記載。先秦時代的《周禮》將醫師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類,其中瘍醫所主治的腫瘍範圍就包括現今的腫瘤在內。

二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亦有對腫瘤的記載:「瘤者,腫大也,瘤者留居也,腫大成塊,留居在一處而不消散者,為之瘤也。」當中還有與現代腫瘤相類似的記載,例如腸覃、石瘕、積聚、癥瘕、噎膈、反胃等病名和其症狀,相當於現今的食道癌、胃癌、腸癌、子宮腫瘤等。除了腫瘤病名外,還有對其病因病機的論述。例如指出六淫之邪的侵襲和七情內傷對腫瘤形成發展的影響,其中有:「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邪氣勝之,積聚以留」、「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等的描述。《靈樞•水脹》中有關於腸覃病因病機的記載:「腸覃何如?歧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着,惡氣乃起,瘜肉乃生。」

後來《難經•五十五難》有關於五臟之積的相關記載:「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為五臟所生;聚者,為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難經•五十六難》記載:「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腎之積,名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此五積之要法也。」

東漢時期,《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記載了腫瘤與非腫瘤的臨床表現的分別:「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

《中藏經•卷中•論癰疽瘡腫》中明確提到某些腫瘤的發生與臟腑功能失調、蓄毒體內、氣血不暢有關。如:「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認識到腫瘤並非只因榮衛失調、氣血不通的體表感受外邪所致,更重要的原因是人體內部臟腑功能失調,蓄毒不化。

到了隋代《諸病源候論》中記載有「瘤」、「癥瘕」:「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初如梅李大,漸長大,不痛不癢,又不結強,言留結不散,謂之瘤。」「癥者,由寒溫失節,致臟腑之氣虛弱,而食飲不消,聚結在內,染漸生長,塊段盤勞不移動者……若積引歲月,人即柴瘦,腹轉大。」又謂「其病不動者,直名為癥。若病雖有結瘕,而可推移者,名曰瘕。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

宋代東軒居士的《衛濟寶書》首次提到「癌」字:「一曰癌,二曰瘰,三曰疽,四曰痼,五曰癰。」《仁齋直指附遺方論》亦對癌作簡要敘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纍垂……毒根深藏。」《聖濟總錄》對瘤進一步論述:「瘤之為義,留滯而不去也,氣血流行不失其常,則形體和平,無或余贅及鬱結壅塞,則乘虛投隙,瘤所以生。」另外,宋代陳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有六瘤的記載:「骨瘤、脂瘤、肉瘤、膿瘤、血瘤、石瘤……不可決瀆……」

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謂:「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他認為積聚痞塊是由痰飲瘀滯而成。

到明代,對腫瘤的病因病機、症狀、辨證用藥及鑒別診斷已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認識。如明代申斗亘在《外科啟玄•癌發》中論述了體質、年齡與腫瘤發病預後的關係,對癌症的論述較為詳細:「初起時不作寒熱疼痛,紫黑色不破,里面先自黑爛,二十歲以後不慎房事,積熱所生,四十歲以上血虧氣衰,濃味過多,所生十全一二,皮黑者難治,必死。」清代《外證醫案匯編》論失榮曰:「其起之始,不在臟腑,不變形軀,正氣尚旺,氣鬱則理之,血鬱則行之,腫則散之,堅則消之;久則身體日減,氣虛無精,顧正消堅散腫;其病日深,外耗於衛,內奪於營,滋水淋漓,堅硬不化,溫通氣血,補托軟堅。此三者,皆鬱則達之義也。不但失榮一證,凡鬱症治,俱在其中矣。」清代《醫宗金鑒》謂乳岩:「初如棗栗,漸如棋子,無紅無熱,有時隱痛……若年深日久,即潮熱惡寒,始覺大痛,牽引胸腋……腐爛深如岩壑,翻花突如泛蓮……即成敗證。」由此可見,至明清時期,醫家對腫瘤的形成、發展、治療等已有一定認識,並提出行氣、活血、軟堅等治法,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從古至今,中醫一直研究腫瘤病的治療,如在以下的中醫醫籍中對各腫瘤有較詳細的描述:


❶失榮 ❷噎膈、膈證 ❸積聚 ❹伏梁 ❺肝積 ❻肺積

❼石瘕 ❽腎岩、茧唇、舌菌 ❾癌


 失榮

失榮在《瘍科心得集》云:「失榮者,如樹木之失於榮華,枝枯皮焦,故名也……」此處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惡性腫瘤如淋巴肉瘤、霍奇金淋巴瘤、網織細胞肉瘤,以及鼻咽癌、頸部淋巴轉移、腮腺癌等病。

 噎膈膈證

在《內經》上載有「三陽結,謂之隔」,「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此病與現代醫學的食管癌、賁門癌極相似。

 積聚(癥瘕)

積聚泛指腹部腫瘤,當中固定不移,推之不動者謂之積;推之可動者謂之聚。腹腔內的大腸、小腸、肝、膽、胰、子宮等的腫瘤均可稱為積聚。

 伏梁

《素問•腹中論》云:「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這與現代醫學的胃癌、胰腺癌相似。

 肝積(肝脹肝壅癖黃)

《諸病源候論》云:「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脛寒,脅痛引小腹……爪甲枯黑……」而在鱉甲煎丸藥方的主治證候中有「腹中痃氣癖硬,兩脅臍下硬如石,按之痛,腹滿不下食,心悶咳逆」,以上的症候與肝癌的症狀極相似。

 肺積(息賁)

《聖濟總錄》云:「肺積息賁氣脹滿,涕唾膿血。」《聖惠方》云:「息賁,上為咳嗽,喘促脹病,痰粘不利,坐卧不安。」症狀與肺部腫瘤及肺膿瘍相似。

 石瘕

《靈樞•水脹》云:「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唐代孫思邈於《備急千金要方》對石瘕之症云:「女子血崩……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以上描述與子宮頸癌相似。

 腎岩茧唇舌菌(舌疳)

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腎癌、唇癌、舌癌。

 

到光緒年間,《辭源》已有「癌」字,其意義與現今所用一致,此後不少中醫學家都開始用癌稱之,在病名中外一致是一大進步,名老中醫張鍚純對賁門癌的描述:「賁門縮如藕孔,使痰涎易於壅滯,引起冲氣上沖,所以不能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