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家长应懂的心理法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延遲滿足:怎樣培養孩子的耐性?

耐性或者說自控力,不僅能防止孩子吃掉一整袋的薯條或者把信用卡刷爆,甚至可以決定孩子將來是得到一份好工作,還是去坐牢。

急躁和缺乏耐性,是目前很多孩子存在的通病。典型的表現,是做什麼都不夠專心,看電視喜歡頻繁換頻道,看書或玩玩具也是三分鐘熱度,要求稍得不到滿足,就會焦躁甚至跺腳尖叫……

追根溯源,今天的孩子越來越沒耐性,和“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以及我們的養育方式有很大關係:孩子渴了,不用再等熱水放涼,有瓶裝水和飲水機;孩子餓了,不用苦等飯菜熟,家中早備有許多點心小吃;要吃雪糕,打開冰箱就有;一出門就有車,根本不用勞駕雙腿費時又費力氣。

可以說,他們的一切慾望,都可以用現代的、快捷的方式,“立刻、現在、馬上”滿足。

然而,這種養育方式也會給孩子帶來“愛的傷害”。在一些父母看來,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就是有求必應,而且越快越好。這無疑帶給孩子一種錯覺:我要幹什麼就得馬上幹什麼。慾望越來越多、目標頻繁地轉移,稍不滿足就是一場哭鬧。

孩子們為這種“即時滿足”式的成長方式付出的代價,就是耐性越來越差,對任何事情只有“三分鐘熱度”。

但是他們必須要在一個不會像父母那樣即時滿足他的社會中生活。正如比爾·蓋茨所說:“高中剛畢業,你不會每年賺到六萬美金。你也不會成為享受汽車無線電話的副總統,除非你既當了副總統,又買了汽車無線電話。”

在這個社會上,耐性對他們至關重要,甚至超過他們學到的知識。因為人們不僅能很快洞悉他們的耐力程度,而且還會藉此評估他們是否可以信賴。

1960年,著名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進行了一個有關耐性的實驗研究。

他把一些四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然後給他們每人一顆非常誘人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軟糖只能吃一顆;如果你能堅持到老師回來後再吃,將獎勵一顆軟糖,也就是說,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

在十幾分鐘的等待中,有些孩子缺乏控制能力,經不住糖的甜蜜誘惑,把軟糖吃掉了。

而有些孩子領會了老師的要求,盡量使自己堅持下來,以得到兩塊糖。他們用各自的方式使自己堅持下來。有的把頭放在手臂上,閉上眼睛,不去看那誘人的軟糖;有的自言自語、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腳;有的努力讓自己睡着。最後,這些有控制自己能力的小孩如願以償,得到了兩塊軟糖。

心理學家繼續跟蹤研究參加這個實驗的孩子們,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跟蹤研究的結果顯示:那些能等待並最後吃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仍表現出很好的自律精神和自控精神,能夠等待機遇而不急於求成。為了長遠目標,他們有一種暫時犧牲眼前利益的自控能力。

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顆軟糖的孩子,長大後則表現得比較散慢、做事有始無終,而且自控力弱、適應性差、喜歡依賴,不容易融入新環境;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現出急躁、畏難甚至暴力的苗頭。

總體來說,有耐性的孩子長大後取得的成就,遠遠高於其他沒耐性的孩子。

那麼,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耐性呢?辦法只有一個:培養他的自我覺悟、自我約束和毅力,並讓他學會在決策時考慮後果。

對孩子慾望的滿足,一般有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即時滿足、超量滿足五種方式。為了培養孩子的耐性,應對孩子採取“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如果父母習慣於“即時滿足”孩子,他就難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耐性也就無法培養起來。它並非與生俱來,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學習和自我克制才能獲得。

當孩子想要馬上出門的時候,大人可以有意識地說:“等我把你的水瓶洗乾淨、裝上水,我們就下樓。”要讓孩子學會等,必須把抽象的“等”化成具體的事情,並提供恰當的理由,讓他看到並理解:實現自己的合理要求需要一點時間。

一位朋友有一個任性的兒子,為此頭痛不已,打他、罰他站牆角、趕他早點上床、責罵他、呵斥他,但用盡了各種各樣的教育方法,都不起多大作用。

一天晚上,他和妻子在客廳看報紙,因為沒有答應兒子的一個要求,小傢伙便倒在地上,一邊尖叫,一邊用頭撞地,同時揮手蹬腿。他和妻子一時不知所措,便置之不理,一聲不吭地繼續看報。

這恰恰是小傢伙最不期望的情形。他站了起來,看看父母,又倒下去把拿手好戲上演了第二遍。父母有些驚訝地對視了一眼,再一次對此沒有任何反應。

小傢伙又倒在地上上演了第三遍。父母繼續不理睬他。最後,他也覺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實在太傻了,老老實實地自己爬了起來。從此,這位朋友掌握了對付孩子的好辦法:以靜制動。

除了以靜制動之外,通過壓力情境來訓練孩子,也是提高耐性的辦法之一。例如,孩子要買某件價格昂貴的玩具時,可以跟他溝通:可以買一個便宜的類似的小玩具,但媽媽沒有更多的錢買那個大玩具。如果你能接受,媽媽會很感謝你。孩子內心發生矛盾,就會嘗試調節自己的需求無法滿足時的情緒,達到心態平和。

提高孩子在做事時的耐性,可以利用一些小遊戲來進行。下面是很好的一個案例—

美美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不能堅持,爸爸媽媽為此很煩惱。這天,爸爸給美美帶回來一個神秘的禮物—一隻小罐子。爸爸告訴美美,小罐子裡面有顆神奇的魔豆。如果美美能天天照顧它,給它澆水,等它長出來,就會發現它的秘密。

美美好奇極了,就堅持每天給魔豆澆水,每天都去看它是不是發芽了。終於有一天,小芽破土而出,美美可興奮了。她仔細看,發現小芽的莖部赫然地印着兩個字—“堅持”。美美明白了。

有時,不妨人為地製造一點困難,鼓勵他知難而進。比如請孩子做稍稍超出他目前能力的事,比如三歲的寶寶“走迷宮”失敗了,父母不妨告訴他:這確實有點難,但只要想辦法還是能成功的,爸爸媽媽相信他。然後,告訴他一個竅門兒—反覆說:我一定能走出去。借助這一方式,孩子給了自己積極的暗示,就不會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