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筆者於《呂氏春秋》之研究,始於大學本科,當年修讀《呂》書一科,由業師劉殿爵教授主講,劉師學問博大精深,論證深微精確,於《呂》書用力極勤,多有創獲,筆者受益匪淺。考《呂氏春秋·序意》清楚表明成書於「維秦八年,歲在涒灘」,時為公元前239年。先秦兩漢古籍成書年代清楚若此者,僅有西漢《淮南子》可以相比,《淮南子》書成於漢武帝年間,約為公元前140年。《呂氏春秋》、《淮南子》同為雜家之學,兩者相距剛好100年,從中可見秦、漢兩代哲學思想之梗概及其演變,彌足珍貴。可惜學術界於《呂》書之研究,著述未多,相對於經學典籍,乃至儒、道、墨、法各家文獻,均有不如。筆者不揣淺陋,應香港中華書局之邀,草成此書,其中論議,或與前輩學者結論不同,還望讀者不吝指正,以匡不逮。
本書所論,均為《呂》書研究爭論較多之議題,諸如《呂氏春秋·序意》記述《呂》書成書年代為「維秦八年」,又記當年「歲在涒灘」。今據《史記·六國年表》「始皇帝元年」句下《史記集解》引徐廣云:「乙卯」,既然始皇元年乃「乙卯」,則始皇八年該為「壬戌」,戌年歲在「閹茂」而非「涒灘」,「涒灘」乃維秦六年而非八年。學者如錢塘、王引之等均曾提出商榷,並建議不同的解決方法。筆者嘗試蒐集書證,就《呂氏春秋·序意》「維秦八年,歲在涒灘」一語提出新解。
另《呂氏春秋》內部編排結構體例嚴密,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然而〈紀〉、〈覽〉、〈論〉三者原來的編次為何?今本〈序意〉為何次於〈十二紀〉後,而非置於書末。學者就此多有爭議,筆者亦結合書證,就前人如楊樹達、王利器所論提出商榷,以見《呂》書原來編次當如今本。
至於《呂》書的核心思想內容,不同家派所言有別,本書因篇幅所限,不能盡錄,筆者提綱挈領,就貴生、養生、治身、治國、形名、貴因、法術等重點議題,推源溯始,加以闡述。
另《呂氏春秋》與諸子之關係,前輩學者多有論述,著作琳瑯。本書主要通過文本比對,從文辭用語相合之處,重探《呂》書與先秦諸子之因襲關係,以見其與各家思想之淵源。
《呂氏春秋》最早之注家為東漢高誘,高誘所注典籍流傳至今者共有三種,除《呂氏春秋》外,尚有《淮南子》及《戰國策》。本書嘗試疏理《呂》書高《注》,闡述其注釋體例;並列舉《呂氏春秋》高誘注解書證,以見高注如何有助於經學考據。
本書所據《呂氏春秋》版本為台北藝文印書館影明刻本(1974年),遇有明顯誤字,則據畢沅校本修訂(《二十二子》本:台北先知出版社影光緒元年浙江書局校刊畢氏靈巖山館本)。至於清代乾嘉以來於《呂氏春秋》一書之校勘成果,亦斟酌取用,校訂訛誤,補正脫漏。
何志華
二○一五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