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此,她與那些中外聞名的,用盡諸如雄偉、壯觀、獨特、不朽等詞語形容也不過分的萬里長城、故宮、金字塔、盧浮宮等等人類文明結晶等量齊觀,並將受到當今社會乃至千秋萬代人們永遠的珍視、保護和弘揚。
對於這個由昔日漁村逐漸蛻變而來,由許多古舊狹窄街道組成的,至今都不能說是個大型國際都會的澳門,為何得以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個事實,至今仍有許多人都不甚明白個中的理由。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四百多年前,當中國明王朝堅固的紫禁城剛剛建成百年,遠在天邊的葡萄牙人就不辭萬里,歷險犯難,前來叩拍中國古老國度的大門。在其堅韌不拔的努力下,葡萄牙人終於獲得允許在中國的南大門口—澳門定居下來。
從此,澳門作為近代中西文明交匯及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橋樑,開始發揮其愈來愈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葡萄牙人為代表的西方來客,把其文明的果實,一次又一次地首先撒播在澳門這塊中國的土地上。最早的教堂、修院、大學、醫院、劇院等等陸續在這裡出現。中華帝國在精神和文化層面受到強烈感染和激烈衝擊;不僅如此,西方商人以澳門為據點,東向日本、菲律賓,西達印度、歐洲,把中國貨物銷售到全球各地,白花花的銀子因此流向這個古老帝國,在物質層面,大大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轉型和發展。
澳門不僅成為最早的東西方精神和物質文明溝通的橋樑,而且這座橋樑的建造方式也令世人矚目。
可以說,碰撞幾乎是不同文明相遇的必然方式。沒有碰撞,就沒有交匯。歷史的澳門,碰撞,卻是極其短暫;交匯,則是大河主流。這是澳門的經驗,甚至已上升為一種精神和傳統,即是“和而不同,兼蓄包容”。
今天,當你漫步在澳門歷史城區,時而可以見到典型的中式廟宇,時而又可以見到正宗的西方教堂,二者相處得那麽和諧自然,就像是左鄰右舍,彼此友善,互相關照。要知道,他們並不是為營造什麽氣氛而臨時搭建起來的佈景版,而是矗立在此,百多年,數百年,綿亙了中國幾個朝代,超過了美國的年齡。正是這些至今身形猶健、風格不一的建築物,由於其功用及其共存,成為“和而不同,兼蓄包容”的澳門精神和傳統之不可取代和延續久遠的載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評審標準提到:(所評定的)建築物包含了對一種文化傳統的不可多得的證明。這不正是對澳門歷史城區最中肯的評價嗎?
“澳門歷史城區”共由二十五項文物景點組成,由於篇幅所限,本書現在只能介紹十二項—並非以偏概全,這卻可說是其核心部分,希望讀者從中已經可以呼吸到其氣息,觸及其脈動,體會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