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赏2:中国风俗&人物符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祠堂

祠堂又稱為宗祠、宗廟,是同宗族人供設祖先牌位、舉行祭祖等活動的場所。祠堂的建立是中國人自古懷抱祖德、慎終追遠的集中表現,體現出一種飲水思源、報本返始的孝道。

被認為可作祖先靈魂棲息之所的祠堂,由民間祖廟及宮廷太廟祭祀建築演變而來。南宋朱熹《家禮》始立祠堂之制,從此家廟被稱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的界限,普通百姓不能立祠,直到明代,普通百姓才獲准建祠堂。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家族觀念相當強,往往一個村落生活着相同姓氏的一個或者幾個家族。祠堂就是一個家族的中心,通過開祠祭祀和其他家族活動,將族人緊緊聯結在同一個神聖的祖宗牌位下,形成一個嚴密的血緣組織。

牌位

按照中國民間傳統習俗,不僅祠堂裏要供奉祖先牌位,普通人死後家人也會為其製作牌位,以便逝者靈魂在離開肉體後能夠安息。牌位大小形制無定例,一般用木板製作,呈長方形,下設底座。牌位按輩分高低排列,立三世祖,三世昭,三世穆。昭穆指的是宗廟和墳地的左右位次。父昭母穆。父居左昭位,母居右穆位。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祭祀祖先外,還有多種用途。各房子孫在辦理婚、喪、壽、喜等人生大事時便把這些寬廣的祠堂作為場所;族親們商議族內重要事務時,也會將祠堂作為場地;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成為封建道德的法庭。凡族人違反族規,便在此受到處理和訓誡;祠堂還是家族的社交場所。正因如此,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普通民宅的規模大、質量好。一般來說,一個祠堂只為同一姓氏家族所有。舊時族規甚嚴,別說外姓,即使是族內的婦女或兒童,平時也不許擅入祠堂,否則要受重罰。外出的族人在謁祖尋根時,必須先到祠堂祭拜,隨後要包上祠堂香灰及家鄉泥土一併帶走,以示不忘根本。族人去世,需要送香灰入祠。

祠堂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愈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其祠堂往往也愈講究: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都已成為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書法高手書寫後,製成金字牌匾高高懸掛於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對聯。祠堂內匾額的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

現存的祠堂建築風格多樣,大致可分為園林式祠堂、民居式祠堂、中西合璧式祠堂三類。這些祠堂的建築藝術精美絕倫,細膩的雕刻及寬敞的廳堂與精緻的園林、碑刻、植被等構成有機的整體,堪稱中國古代民居建築的典範。

在封建時代,一個祠堂實際上代表着一個小社會。在追祖恩德、促進宗族和睦與凝聚力、更好地傳承血脈等眾多方面,它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