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宋詞
宋詞歷來與唐詩並稱中國文學的雙絕,都代表了一代文學之勝。它遠自《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裏吸取養分,又為後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出重要創作元素。
“詞”這一詩歌形式始於隋,定形於中晚唐,盛於宋。隋唐之際,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並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先整齊的五言七言詩已不適應,於是字句不等,形式更活潑的詞開始興起。詞起源於民間,文人按聲律節拍“依聲填詞”,後來因曲譜的失傳,詞與音樂就逐漸分離了。
初期詞的創作極盡豔麗,流行於市井酒肆,中唐時,詩人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將詞引入文壇。晚唐五代文人詞有了很大發展,《花間集》就顯露了絢爛的文采。但這一時期詞的題材多限於笙歌飲宴,故有“詩莊詞媚”之說。
詞的常識
詞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按長短篇幅分,大致可分小令(五十八字以內)、中調(五十九至九十字)和長調(九十一字以上,最長的〈鶯啼序〉達二百四十字)。按音樂性質分,可分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還有按風格和詞牌的分類。詞牌是詞的格式,反映特定的聲情,有些來自樂曲名稱,有些是取詞中幾個字;也有些來自民間俗語;多數已不可考。比較有名的詞牌有“滿庭芳”、“念奴嬌”、“蝶戀花”等。詞一般不換韻,講究平仄。
如今的《全宋詞》共收錄流傳下來的詞作一千三百餘家兩萬多首,可以推想當時寫詞的盛況。宋詞發展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晏殊與歐陽修生當承平之世,承襲西蜀“花間”餘緒,但詞已不僅是應歌之作,而是可以述志抒懷的載體。繼而張先、晏幾道二人出現新意,張先更創作了若干慢詞。宋詞由此真正完成了由唐至宋的過渡。此外,宋朝名妓眾多,歌妓們以演唱才藝與才子們的創作才情共同推動了詞在民間的廣泛傳播。
第二階段是柳永、蘇軾對詞進行內容形式的開拓,同時秦觀、賀鑄等人使宋詞風格多樣化。宋詞的真正變革者是柳永,這個“奉旨填詞”的落拓文人創作中多表現城市下層生活,同時吸取了民間歌詞的豐富營養,對宋詞發展起到重大作用,葉夢得《避暑錄話》云:“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足見柳永詞的社會影響力。至此宋詞已不限於文人寄情娛樂的玩物,更寄託了當時文人對時代社會的感悟,終於別樹一幟,成為獨立的抒情文體。蘇軾的出現,更直接從內容風格上打破了“詞為豔科”的固舊成見,舉凡歷史議論、人生思考皆可入詞,革新詞的柔美本質,且不喜刪字就牌,往往直抒胸臆,故有“豪放”一說,與傳統的“婉約”分庭抗禮。
第三階段,周邦彥注重詞調的整理規範和聲律的考究創新,在藝術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成熟。
南宋唱詞之風仍盛行,而政治動盪必然波及詞壇。婉約女詞人李清照親歷社會變革後,詞風由明麗清新變為惆悵深哀。南渡後詞人辛棄疾生當衰世,將一腔忠憤及“抑鬱無聊之氣”(清˙徐釚《詞苑叢談》)寄於詞,體現了南宋詞的最高成就。與辛棄疾同時代的文學家陸游、陳亮等亦多有慷慨之詞,可說是辛棄疾的“同調”,至於南宋後期及宋元間詞人劉克莊與劉辰翁則稱得上是辛詞的後勁。
總結詞發展至南宋,辛棄疾、陸游等人的成就主要在於豐富詞的內質;而姜夔、吳文英等人的成就則在詞的藝術探索上,但吳文英“用事下語太晦處,人不可曉”(宋˙沈義父《樂府指迷》),對南宋詞的衰微推波助瀾。宋元間張炎雖自成一家,然而在世道淪喪時終究難挽宋詞的末運。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